他的动态

月梦竹韵

转载:

给弟媳过生日(外一篇)

冯志兰

这个周末正好是弟媳的生日,作为二嫂的我和先生为回老家给弟媳过生日准备着,先去服饰店给弟媳买了裤子和皮鞋,又到超市买了各种食品。之所以要给弟媳过生日,是为了表达我们的谢意,让她体会到我们对她的佩服、尊重、理解和感激。自婆婆查出肺癌,在医院,在老家,多亏了弟媳的照顾,才使婆婆开心,我们一家也都放心。

弟媳实际比我大一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一米七的个子,那身材简直就是衣服架子,略一搭配,就能穿出时尚。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干净利索。她比我们结婚早,我们第一次见面,就一口一个“姐姐”的叫,叫得我不好意思答应,她说必须按礼数来,不能乱了辈分。弟媳的娘家就在本村,上学时,淘气顽劣的小叔子总是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放学后,老师便叫当班长的弟媳盯着他几个做完作业,才允许回家。小叔子那时坏的出名,老师同学都烦他,弟媳却不歧视他,和其他同学平等对待。到了找媳妇的年龄,小叔子得空就往她家跑,一追就是三年,弟媳被感动了,便答应了。而婆婆不愿意,说看穿戴不像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在先生的说服下,婆婆终于同意了这门婚事。

先生弟兄三个,我结婚后便分了家,但耕地、播种、浇地、收割庄稼等农活还是在一起干。我们家人口虽多,但除了年老的、上班的和在常年在外做绳网生意的小叔子,干农活的就是大嫂和弟媳,所以那两年弟媳特别辛苦劳累,坐月子期间还站到水里挖沟浇地。

弟媳对老人照顾得非常妥帖,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炒菜做饭,挑水磨面,什么都拿得起放得下。婆婆吃剩的馒头,喝剩的饭,弟媳也不嫌弃,拿过来就吃。公公更是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年老的这几年,叫弟媳帮忙掏耳朵,剪趾甲。过春节时,我们回去的晚,杀鸡拾掇鱼,炖肉剁丸子,蒸馒头包子,都是弟媳的事。而婆婆两次做青光眼手术,都是弟媳在医院陪着。2004年先生因车祸住院,弟媳听说后,赶紧卖了家里的玉米,拿着3000元钱来到医院。弟媳白天做饭送饭,在医院陪我们,晚上在家照顾我的儿子,一做就是一个多月,毫无怨言。大嫂的两个儿媳妇在医院生孩子,也都是弟媳陪伴,唯恐大嫂一人忙不过来。

弟媳几年前在济南“好大姐家政服务中心”培训过,婆婆住院前正在济南干家政,服务的那位老太太找了好多人都不满意,直到找到弟媳,弟媳勤快,能干,懂得东西又多,她家里本来也没多少活儿,除去买菜、买水果、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主要的就是陪她聊天,叫她开心。弟媳变着花样做面食:花卷,枣卷,油饼、煎包、烧饼、水饺,什么都会,所以当弟媳因婆婆生病要回来时,她反复强调,等你婆婆好了,你一定回来,只要你来,我就把别人辞了。

婆婆住院了,我和先生上班,不能天天请假,便承担了大部分药费,弟媳也不让我在医院陪床,担心我休息不好血压升高,由她和大嫂轮流值班。

那天晚上我和先生去医院时,正看到弟媳给婆婆剪趾甲,而同病房的老太太直夸她,说今天新进来的病人吐血,他的儿子出去买东西了,护士也不在,弟媳用盆子给他接着,还拿纸帮她擦,换了别人早就不管了,不沾亲不带故的,又不认识。弟媳说,看到他吐血,不帮他不忍心。弟媳为婆婆端茶倒水,剥鸡蛋,洗头,倒便盆更是不辞辛苦。

婆婆第一次化疗结束后,便回老家养着,大嫂要照顾孙子孙女,婆婆就喜欢让弟媳照顾,想吃什么弟媳就做什么,几天后婆婆称了一下体重,比住院前重了八斤,这当然都是弟媳的功劳。

所以我和先生商量,为了表达谢意,我们做哥嫂的决定回老家给弟媳过生日。

婚姻,因琐碎而幸福

人们常说: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其实,在婚姻中我们都是学生。

结婚之初我们一点也不懂做妻子之道,不会过日子,不会疼爱别人,我行我素,天马行空,婚后不仅需要我们改变婚前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以来适应另一半,也需要收敛张扬的个性,还需要你在心理上转换角色----由被父母疼爱牵挂照顾,到疼爱牵挂照顾家人。

先不说别的,就说换季的衣物吧,以前是冬天到了,不用我们张嘴,母亲已把棉袄棉裤棉鞋做好了或找出来了;夏天来了,短衣短裤凉鞋及时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而婚后呢,不仅得找自己的衣物,还要管先生的,有了孩子以后更要及时的给孩子更换。不但要找出夏天的,还要把冬天的衣物鞋袜被褥整理好后放起来——该洗的洗,该拆的拆,该防潮的防潮,该防虫的防虫,要多麻烦有多麻烦。而这还只是一年只做一两次的工作,至于洗衣做饭,刷锅洗碗,买菜买面,购日常用品,拖地擦橱柜,清理油烟机,刷座便器倒垃圾——等等,等等,更是每日必修的课。

还有热水器水管漏水了,菜盆下水有臭味了,防盗门上的锁开时不流畅了等,都得找维修人员或叫先生解决;再有儿子的鞋开胶了,裤子上的扣子掉了,先生的运动服袖口松了,领带需要熨烫了;什么儿子打球崴了脚,需要买云南白药了;先生脚气又犯了,嘱咐买治脚气的药了。没等回过神,父亲又犯心脏病住院了,于是赶快准备钱,提心吊胆的和姐弟轮流待了两周,这边婆婆眼睛又出状况了,得马上做白内障手术……

这就是婚姻生活,没完没了的家务,琐碎重复,单调无趣,劳心劳力,做了,看不出有什么成绩,也没人给你量化打分考评成绩,但不做,连犄角旮旯都显出了脏、乱、差。

但是作为一个胸无大志的平凡的小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媳妇,我又十分享受这些,虽然辛苦,虽然琐碎,虽然单调,虽然无趣,但更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当看到整洁的家具各就各位,精致的饰品各显特色,锅碗瓢盆叮当作响,儿子清清爽爽,先生志得意满,父亲出院后身体越来越好,婆婆眼睛又恢复视力时,我便感到了担当责任后的轻松愉悦,幸福感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所以你只要选择了婚姻,就同时选择了要做琐碎的家务,你就有责任把这个家建设得更美好;你只要选择了要孩子,就要担当起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你就不能因为影响曲线而拒绝母乳喂养,也不能因各种原因忽视了孩子的教育;更不能因做家务,养育孩子而祥林嫂似的到处抱怨,否则,你就独身。

爱是相互的,尊重是相互的,体贴照顾是相互的,孝敬对方的老人也是相互的。如果你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快乐为指导去构建你的家,没有以爱心换回他的爱心,没有做到相濡以沫,甚至那些琐碎的家务非要排值日,分责任,那婚姻的意义何在。

做精致女人,才能精致你的生活,精致你的家。幸福,就在琐碎的婚姻里。

作者简介:冯志兰,滨州市作协会员,惠民县桑落墅镇中学教师。

2019-12-16 20:47
0 /140

月梦竹韵

转载:

哈啰!共享单车

冯志兰

“告诉你个好消息,咱惠民县城也有共享单车了!”刚进家门的先生一脸兴奋地拿着手机朝我走来:“先下载‘哈啰出行’,我再教给你具体怎么用,我已经下载了,可好用了。”

忙着做饭的我头也没抬:“好啊,不过先做饭,吃完饭你再示范。”

性急的先生在饭桌上就大讲特讲起来:“哈啰单车实行了 ‘全国免押战略’,只要你支付宝上的芝麻信用超过650分,就可以免押金骑车。”然后又喋喋不休地讲解:如何搜索单车的位置,如何扫码、付费,驻停在何处不被罚款等等,然后又撺掇我下载。我心不在焉地听着,有一搭没一搭地配合着。

共享单车——我一直不太关注,甚至有些抵触,总认为自己用不着。以前也听到与此有关的新闻,作为试点的几个大城市也不是很成功啊,去年在青岛我就见过共享单车被扔到了海里。再说,这么时髦的享受一般都在大城市,何时才能到我们这小县城啊。

我以为共享单车是赛车样的。前几年我也骑过儿子的赛车,车座太高,车把左右转动太灵活,不好掌控,骑上去不如一般自行车稳定,歪歪扭扭的,吓得我赶紧下来,再也不敢骑类似单车了。

所以,尽管先生热情高涨,但我很抵触,不敢也不想接受这类新生事物。

一个多月来,先生倒是用了无数次,去外面喝酒时用,在附近走亲访友也用。

傍晚,我正准备去小区门口的餐馆和闺蜜吃饭,换运动服的先生对我说:“正好我和几个朋友去吃饭,我们一起走,吃完饭我直接去跑步。”说着,提了两瓶酒和我一起出门。

到了小区广场,先生叫我停下,指着路边的一辆自行车:“看,这里有一辆共享单车,我给你演示一下怎么用。” 我们走到单车前:蓝色的车篮,黑色的车把和车座,蓝白相间的车体,颜色和谐又端正牢固。我聚精会神地看先生用手机扫车座后面的二维码,听着他的讲解,记住了整个过程。先生把车递给我,命令的语气:“骑上试试!”“车座太高,我怕够不到。”“你不上去怎么知道高不高啊,座子是真空一体座垫,很舒服,赶快上去!”我骑上车,车座的确不高,甚至比家里的自行车还矮,坐上去的确非常舒适,就是车把太灵活,一下稳不住,而且正值回家高峰,车太多,很不安全,骑了不到十米,我就不骑了。先生把酒放在车篮里,潇洒十足地骑着走了。

以后,尽管先生一再鼓励我,但我仍然没敢骑。

国庆期间,我们游玩归来,在离家三里左右的路边先生停下车:“看到没有,路边有辆共享单车,你锻炼一下,骑车回去。”“我不行啊,我不会操作,我骑不了啊!”先生把我拽下来,半是玩笑半是嗔怪:“我相信,你能行,去吧,我在咱家楼下等你!”

先生说完,开车走了,我只好硬着头皮走向单车,打开 “哈啰出行”,扫码,随着“Hello哈啰单车”的语音,车锁一下子开了,我欣喜地推车上了公路,骑了上去,心脏感觉跳得有些快,眼睛好像也不够用,双手紧紧攥着过于灵活的车把。骑了一会儿,我就放松了:这就是辆自行车啊,而且还是设计的很科学的自行车啊,对于骑了四十多年自行车的我来说有什么啊,这样想着,操作就更加灵活自如了。

骑在车上,我享受着首次骑行的乐趣,激动、新奇、喜悦、畅快和成就感达到了极致,确乎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境;快速蹬着车,感觉身、心和车一起在飞翔,大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意境,我甚至想大声告诉路人:你们知道吗,我骑的是共享单车啊!

我选择了一条离家较远的幽静小路,尽情享受这种快乐,任思绪回到从前,任一个个场景重现。

记得父亲说过他第一次见自行车的情景:儿时的他正和小伙伴在村子里玩,忽然看到一个人骑自行车经过村庄:人坐在上面不用马不用牛,也无需人推,脚蹬着下面,两个轮子就能一起转,人和车就能快速走……这景象对于从没见过自行车的一群男孩来说,太神奇、吸引力太大了!于是他们就跟着自行车跑,边跑边看,出了村子,继续跟着跑,直到再也跑不动了。

我上初中时,离家十里,住校,周三晚上回家拿窝头咸菜,家里没有那么多自行车供我单独使用,只得借同学的。那时没有柏油路,第二天早晨一旦下雨,只能推着自行车在泥泞的土路上,边剐车上的泥,边艰难前行。

毕业后我骑自行车上下班,有了儿子后,周末骑车接送儿子去奶奶家,路上我们背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儿子长大了,也是骑自行车上下学……

后来,我们买了摩托车,自行车基本不骑了,近些年买了车,自行车更受冷落了。

现在,自行车不再只属于交通工具的范畴,也演变成了一种锻炼身体的工具;自行车也不再只属于一个人、一个家庭,而是整个社会可以共享。

时代飞速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网络上说“时代如大潮,裹挟着你前进”,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的年近六十的二姐,前年还羡慕用智能手机的人,很惆怅地说自己年龄大,学不会,今年儿子强行给她买了,现在不仅能和我视频通话了,还会发朋友圈;菜市场的大妈都能用微信、支付宝付款,卖爆米花的大爷也在用“叽里咕噜”的微信名收钱。

电视剧《大宅门》中,白家刚安电灯,白三爷开关灯,吓得白玉婷赶紧躲在母亲身后,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胆子大的哥哥白景琦一会儿开一会儿关,乐此不疲;丫头莲心接电话的场景更可笑,电话打进来了,但莲心怕被电话电着,瞅着电话就是不敢接,白景琦把电话扔到她的身上,吓得赶紧躲,但最后在七老爷的吓唬逼迫下也终于敢对着电话说话了,尽管吓得把“赵五爷”叫成“赵大爷”,尽管赵五爷问她是谁时,吓得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其实,我也一样,今天,如果不是先生这样“逼”着我用共享单车,我就永远不敢用不会用,也就永远体会不到这种成功后的乐趣。

可见,如果你不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前进,就只能被淘汰。

但如果我像先生那样主动接受新事物,主动的拥抱变革,而不是被动的被裹挟着走,那我就能更早地享受成功的乐趣,工作和生活就会更精彩。所以,我以后要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一颗上进心,任何时候都有所期待。所谓幸福就是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也许,在改革创新的路上,我们都需要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才能破旧立新,脱胎换骨,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达到成功和幸福的彼岸。

作者简介:冯志兰,教师,滨州市作协会员,在2018年滨州市优秀童谣征集推广活动中,获一等奖,曾在《山东文学》、《惠民大众》、《惠民文艺》上发表过文章。

2019-03-11 12:47
0 /140

月梦竹韵

转载:

儿时打酱油的故事

冯志兰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回想儿时打酱油出的一次糗,我更理解了这话的含义。

这件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具体哪一年记不清了,但此事对我性格的影响,对我心灵的伤害却让我时刻铭记,它时时提醒我,要理解尊重别人,不要轻易评判别人,尤其是孩子。

那是腊月二十左右的傍晚,即将炒菜的父亲发现酱油不多了,便叫我去村里的代销店打酱油,我一手提着酱油瓶一手攥着钱,不紧不慢地往代销店走去。

酱油瓶的玻璃是深棕色的,那个年代的玻璃很厚,不像现在的啤酒瓶那样薄,那样透明。那个年代的塑料制品很少,玻璃瓶子也极少见到,好像那时农村也没有啤酒,人们都用喝完了白酒的空瓶子盛放酱油或醋,一用就是多年,除非不小心摔碎了才换另一个。由于长时间在厨房里烟熏火燎,风刮油渍,所以瓶子不再透明,整个瓶子都很脏,瓶底的污垢很多,提在手里感觉很重。

代销店空间不大,但购物的人很多,进进出出,十分拥挤。高高的柜台把来购物的人挡在外面,只有一个营业员在柜台里面忙活,偶尔去里间取货。那时的农村人,大点的物品都是骑自行车到公社的集市上采购,而常用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烟酒糖茶等,在本村的代销店都能买到。我看一时轮不到我,便交上钱后把酱油瓶放在柜台上,在一旁等着、环视着整个代销店。突然,我抬眼看到了柜台后面比营业员还要高出许多的铁绳上挂的一排彩色的年画,上面是戏曲故事还是明星人物,记不清了,反正我从来没见过那么美的人,那么美的画。我兴奋不已,用盖过一切声音的嗓门问营业员价格,记得是两角钱左右。我盘算着:我赶回去和父母要钱,他们是否同意买;同意的话,我拿上钱再赶回来代销店是否已经关门;明天再来买是否还能买到呢,所以最要紧的是必须赶快回家。想着,我看到我的酱油瓶已经在打酱油的地方了,酱油应该打上了,我抓起酱油瓶觉得也挺重的,就一口气跑到家里,把瓶子递给父亲,去缠着母亲要钱买年画。

我正兴奋得和母亲说着年画有多么好看,父亲提着酱油瓶走过来:“你打的酱油呢,怎么提着空瓶子回来了?”

“啊,空瓶子,没打上吗?”我懵了。父亲边埋怨我,边说:“还是我去吧,交了钱又没打上,你一个小孩子说不清!”

自此,我打酱油提着空瓶子回家的事在村子里传开了,什么“这孩子缺心眼吧”“这孩子够傻够迂的”“长大了也是家里的累赘”等等。大人们见了我时常开我的玩笑,也许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觉得好玩,而我觉得在他们眼里我成了呆子傻子。

正如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所说——“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我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从此,那个单纯、快乐、天不怕地不怕的农村野丫头非常自卑、困惑、苦恼,人多的场合尽量不去,去了也尽量少说话,唯恐说错了做错了什么,受人讥笑。从此,我敏感多疑,别人无恶意的话,我却听着有嘲讽味儿,就像个小刺猬,用尖酸刻薄的话怼回去。对于那些弱智的、残疾的、时常被群嘲的小伙伴,我会理解她、同情她、帮助她,和她一起玩,一起怒怼嗤笑她的孩子。久而久之,我成了一个刁钻叛逆、爱抬杠、爱辩论、爱争吵的孩子,同时也有心思细腻、与人为善、同情弱者、体谅他人的一面。

父母以后没有再责怪我,依然疼我爱我,所以在家里我没什么变化,他们也就没当回事儿,因为在那个年代,几个孩子的吃穿已经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身心疲惫、焦头烂额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小孩子的心思呢,况且,那时大人也都不懂什么教育学、心理学。

做了老师和妈妈后,我常常想起这件事,时时告诫自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呵护每一颗童心,不要轻易对一个孩子下结论,对他们要多了解,多陪伴,多鼓励,多欣赏,让他们感觉到被爱,被呵护,永远沐浴在阳光下,生活在幸福中。

作者简介:冯志兰,教师,滨州市作协会员,在2018年滨州市优秀童谣征集推广活动中,获一等奖,曾在《山东文学》《惠民大众》《惠民文艺》上发表过文章。

2019-03-11 12:46
0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