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蒲湖新语】黄河大集,春日里的“喜雨”

发表时间:2023-04-18 23:50:05 阅读:51221

在这个时节,提起黄河大集,莫名地想起了《春夜喜雨》这首诗。为何?因为黄河大集就像一场春日里的喜雨,来得及时,带着新的气象,激荡着新的希望。

前几日回了农村老家一趟,得知这个户口人数1200的村,目前只有400来人常驻,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五十、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村里显得冷清又暮气。这种状况,肯定不是这一个村的特殊情况,而是当前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它从“人口”这一根本因素上证明着: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农村当前正在发生着令人惊讶的巨大变化。

变化越巨大,说明发展越迅猛。但是在这种迅猛中,稍不留意,很多“乡愁”、传统文化和技艺就很容易成为记忆,沉淀进历史的长河里。比如发祥于兴福镇一带已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博兴柳编技艺,2018年博兴县文旅局调研时曾发现,兴福镇全镇仍在做柳编的农户只剩下了3户。其中,掌握“地窨子”编制技艺的,只有赵马村一位70多岁的吴姓老人,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再比如,随着农村基础设施、住房的改建升级,不论是从建筑风貌,还是从生活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少农村特别是郊区农村正变得越来越像城市。生活条件变好了,但是“乡愁”却变淡了。

同时,随着农村的巨变,“城里人”又开始怀念或者向往农村了。毕竟,绝大多数所谓的城里人,都是来自农村,上一代或者这一代原本就是农民,离乡久了,就会思念,何况当前的乡村正在振兴,正在崛起。于是,乡土气、烟火气,越来越让城里人为之着迷,带着资金回乡创业的,变多了;回村翻新老房安享晚年的,变多了;周末假日来村享受休闲生活的,变多了;认为农村产品天然、新鲜,愿意进村“淘宝”的,变多了;……。他们的回归和到来,一方面给村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生活气象,另一方面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思想观念却也进一步影响、改变着农村的传统生活,进一步冲淡着“乡愁”。

农村正在变得更富有,生活正在变得更现代,这是大好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技艺的失传,“乡愁”的变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承受的结果。于是,这些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特色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努力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努力留住“乡愁”。

恰在此时,黄河大集“如雨知时”般地到来了!

它将挖掘、融合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等文化元素,连通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节点,汇集“山东手造、山东智造”优质产品,形成“好看、好吃、好玩、好参与”的常态化品牌活动,按照一年四季不同主题,设冬季“年货大集”、春季“春游大集”、夏季“手造大集”、秋季“丰收大集”,做到“四季常新”,在长时间的如雨滋润中,让乡村既保留乡愁韵味,又富有现代魅力。

黄河大集,这场符合时代需求的“及时雨”一经到来,立刻在春节期间的年货主题大集中迎来巨大反响。网友们说:“黄河大集”让乡村大集插上腾飞的翅膀,不仅飞到寻常百姓家,更是载着浓浓乡愁穿越万水千山,让网络尽头的人们也尽赏山东好品、尽览齐鲁风韵。

在收获巨大效益的同时,也要看到,年货大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雨”来了,能不能确保它适时而下并下得恰到好处,仍需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为了更好地组织黄河大集活动,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以当地特色为“种子”,借着黄河大集的“雨”种下去,令“种子”生根发芽,在未来能够自然地茁壮成长。有特色的“种子”有很多,就滨州来说,比如沾化区冯家镇的海产,博兴县湾头镇的布艺,阳信县水落坡镇的古旧家具等等,只要深入挖掘,这种特色“种子”,还能发现得更多,这需要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去认真分析和甄选。当然,有了“良种”,有了“雨水”,也还要及时地”整地、保墒、施肥”,也就是需要加强乡村大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大集整体环境和风貌。比如,建设大集周边道路、人行道、绿化带、路灯等,建立专业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合理规划大集功能区域、停车区域,使之能够集纳更丰富地内容,能更方便地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大集盛宴。

春天来临,黄河大集的春游主题业已启动。我们期待,在冬季年货主题大集的尝试和酝酿之后,黄河大集能像春天里的喜雨一样,在“润物亦有声”的喧闹中,浇灌滋润富含文化元素的乡村大地,使乡村能够在“晓看红湿处”时,有着“花重锦官城”的新风貌。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1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