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张丹 滨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Ta的文章 > “你”如何去“介入”世界 ——写在201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之后
“你”如何去“介入”世界 ——写在201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之后
2017-12-08 17:53:44

“你”如何去“介入”世界

——写在201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之后

    “自拍杆”,是我们平时最熟悉不过的自拍神器,谁会将它与一场摄影展联系到一起?没错,这是真的!201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就是“你的自拍杆”,正与2008年栗宪庭先生提出的“我的照相机”遥相呼应,但细想却又分外契合当下大众摄影的主流。九年时间,世界已发生巨变,普通人手中的相机变成了手机,公共场所到处可见“自拍杆”。

      12月2日,201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在广东省连州市开幕,酝酿多年的连州摄影博物馆也于当日正式开馆。作为摄影界的晚辈,笔者对已经连续举办了10余年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终于,在年展走过的第13个年头,与他邂逅了。

·小城故事多

        12月4日,在本届年展的最后一天下午4点半,笔者与同事一起踏上了观看年展的“末班车”。

       启程之前,我特意百度搜索了一下连州的信息。连州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历史上,韩愈、刘禹锡等名家都曾被贬斥到这里担任刺史,这里本是百越蛮荒之地,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却又为这里增添了层层文化色彩,如今连州成为了兼具历史底蕴和自然风光的旅游城市。就在这座充满故事的小城里,我要与向往多年的摄影展相遇了!

     从广州到连州,白天需要三个半小时车程,晚上则需要四个半小时。车子启程,一路向北,车窗外的世界在不断变换,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渐渐消褪,转而是崇山峻岭之间的灯火点点,诗情画意,仿佛一张张延时摄影作品,让人目不暇接。

       在连州摄影展有四个主要展场,其中两个是国际摄影年展的所在地:西北部的“粮仓”呈现主题展、特别展和部分个展,东部的“二鞋厂”承办了余下的个展。个展部分,呈现的是47位(组)中外艺术家的主题作品,涉及内容更为广泛,形式也更为多样,总体展现了国内外摄影领域的发展和趋势。摄影年展开幕时,融合当地建筑特点的摄影博物馆于年展启幕之时同时开启,并邀请中外四位艺术家的在这里做个展。在城中的文化馆,同样有各类相关的摄影展览活动举办。

       到达连州已经晚上九点钟,直奔本次年展的重头戏——刚刚启动的连州摄影博物馆,它位于连州老街。夜晚的老街非常安静,街头巷尾张贴着摄影年展的宣传海报,高明度的色块与老街形成了冲突与对比。

       推开连州摄影博物馆的大门,参观者蜂拥而入的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这个小城带给人的无数可能性。中外艺术家、摄影师、各色人集中在这座博物馆走动着、交谈着,在最高层的楼顶露天剧场正在进行 “五条人”乐队的演出,看着远处的山、高楼及即将拆除的旧房子,心里感慨万千。策展人、出版人、摄影收藏家、摄影评论家等在摄影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汇聚于此,为摄影师和艺术家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建立平台,同时提供国内外展览、画廊代理及出版机会,从另一种维度也代表着摄影发展的方向。

·图像的危机

 从今年的主题“你的自拍杆”就可以看出,在图像泛滥的今天,不仅仅是照相机、手机也成为观看世界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的推动之下,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据学者推断,我们中国人摄像设备(包括手机)的总量在30亿以上,使得每天此产生的图像将数以亿计。会面临什么问题?过度赖图像,“自拍”也成为人进行自我迷恋与“打卡式”占有景物与事物的方式,这种类似于虚拟性占有的方式看起来是你在支配影像,实则已经被影像所支配,也是构成大部分人拥有影像的基本形态。

(打卡式拍照——虚拟性占有)    

       在“粮仓”的主题展“你的自拍杆”展区,年轻艺术家叶甫纳就为自拍爱好者设计了背景墙以及自拍杆,现场用电子设备播放6场直播录像,选取的是艺术家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定期举行的表演节目的片段。还有一位来自北京的摄影家——商量,他带来了《一千张自拍》,在近五年的时间里留下了几千张带有个人标记的照片,选中了一千张来到现场,这些摄影作品都和社交媒体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图像高产年代的产物。也许你未必会通读策展人的文字阐释,但也能够切实感受“自拍”对于生活的意义。即便在展厅里,拍照和自拍也在此起彼伏地发生。

     “我们过度依赖视觉,却从来没有眷顾我们的眼睛。”如今,图像不断地扎推、聚集,数据与社交分享使我们在不断地消费眼睛,处理图像的能力却在变弱。电脑、硬盘、云端,任何一个你可以存储影像的地方,很多人是不去整理的。在新闻采访报道之外,我也发现,有些照片是官方、媒体、个人都不需要的照片,它们就安安静静的躺在电脑里,这些按下的快门的意义在哪里,怎么样才能让图像产生更多的意义,这需要有见识、有思考、有专业文化素养的一支队伍,才不会使今天拍下的照片不到明天就被遗弃了。

·不能忽略的影像观看能力

       摄影展包罗万象,图片、音频、视频、装置、交互.....摄影展不仅仅是图片的展示,更多的是探讨影像发展的无限可能。摄影展上对于当代影像的观看是全方位的,是超出了二维平面的。很多时候,你并不能完全理解摄影师的意图与表现,我我自私的认为是由于观看与解读能力的匮乏有时候只能看懂照片的第一眼,而无法进入第二眼的观看,只会欣赏诗意化的,而很难理解去诗意化的。

       让我感到奇妙的是在敖国兴的《无名者》,照片中的每个个体看起来无神、颓废,仿佛遭受了生活的暴击,但实际上这群被拍摄群体都是九零后,九零后原本是未来的代名词,但在影像中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精气神儿。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与隐喻吗?汉娜阿伦特把现代人类比作“原子化的个体”,群体中的人,只不过是沙尘中的一粒微粒,在这里,他们是群体面貌的一个缩影,没有名字,没有身份。

    

      在这里,当代影像或从思想出发,或从内心感受出发,或从对艺术史的思考出发,影像更像是艺术家心路历程的衍生品而非简单图解。

·社会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在过去,摄影师走向外界,捕捉环绕着他们的真实;如今,人们选择潜入互联网,构建虚实相结合的世界。” 摄影展上,除了图像的观看,更多是观看方式的变化与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通过摄影这一艺术媒介表现出来。

       在粮仓展区,艾玛利亚•乌尔曼带来的作品《特权》都和社交媒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摄影师本人在Instagram上精心塑造了另一个自我,而成为网络红人。在虚拟世界的表达里,她是不是真的自我?这不仅对于社交媒体的图像传播做了精心分析,同样也通过图像探讨女性与社会的议题;来自日本的加贺谷雅道的作品《放射线像》,你看上去每张照片像星光一样,非常漂亮,实际上却是表现日本核事件之后受到污染的样本上附着的放射粒子。即使到了现在,如何处理从净化工作中收集到的污染土壤依然是一个重大问题。通过搜索发现,这种拍摄手法是源自2016年所开发的一个3D放射线像拍摄技术。这组作品不仅是一个核灾难的视觉记录的集合,而且还向世界媒体和科学家展示了一种呈现和分析放射性污染的新方法。 

      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价值,在这里就不赘述了。真正要看的不仅仅是照片本身,而是照片之外的意义。对于环保问题、生命、亲密关系、不同社会群体等社会关注或自我关心的话题的表现,也是国内外摄影领域的发展和趋势一个缩影。

      许多摄影项目在开始之初就作为文化项目来进行,甚至是持续几年的观察与拍摄,然后赋予它可视觉化的手段。摄影是一扇窗口,对于摄影本身的研究不能停止,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摄影媒介的表达应用的探索也不能停止。












点赞  1 收藏  0 转发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