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时培建 时培建,1987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炜工作室学员,滨州市滨城区作家协会主席。诗歌见《中国作家》《诗刊》《文艺报》《中国校园文学》《北京文学》《星星》《诗探索》《延河》《百家评论》《山东文学》等文学及评论期刊,入选《诗选刊》《山东作家作品年选》《中国年度诗歌》等选刊选本,曾获天津诗歌奖、万松浦文学奖、杜甫国际诗歌奖、中国电力诗歌大赛一等奖等。2018年,获山东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扶持,并参与编选《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滨州文学作品选》(副主编)。

Ta的文章 > 《母亲的专列》的感悟与解析
《母亲的专列》的感悟与解析
2017-04-21 00:00:00

《母亲的专列》/丁可

 

这是您唯一的一次乘车

母亲

您躺在车肚子里,像一根火柴一样安详

一生

走在地上的母亲

一生

背着岁月挪转的母亲,第一次乘车去旅行

第一次享受着软卧

平静的躺着像一根火柴

只不过

火柴的头黑,您的头白

这是您第一次远行

就像没出过门的粮食

往常,去磨坊变成面粉的时候

才能够登上您拉动的老平板专列

母亲

我和姐姐弟弟妹妹陪着您远行

窗外风光一闪而过

母亲

您抬头看一看,你怎么躺着像一根火柴一样

终点站要到了

车外是高高的烟囱

 

 

首先,这首诗没有特意地揉捏和过渡打磨,全篇一气呵成,情感低沉,但是真挚不做作自然流畅。整体上偏口语一些,几乎没有技巧的展开,但就是在这种自然而平淡的口述中,诗意慢慢铺开,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情感走,全诗意象简单而形象突出,诗歌的联想性思考富有内涵,词句之间张力强烈,这是这首诗的亮点。

第一句“唯一的一次乘车”突出母亲贫苦而平凡的一生,连车都没有坐过,这应该是写实;“躺在肚子里”折射母亲对儿女的养育之恩,给读者注入一点情感的基调;突然引入“火柴”的意象,表现了母亲消瘦而僵直的身体外,更是为下文做铺垫。火柴,农村生活最简单不过的事物,除了安详,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走在地上的母亲”表现母亲像土地一样贫瘠的一生;“背着岁月挪转的母亲”表现了母亲靠脊梁支撑着家,把儿女养大,突出体现出母亲的责任和担当;以上几句,实际上在铺陈情感,慢慢代入。

下面开始有了情感的波动。“软卧”一词要照应前面的“火柴”的僵硬,一软一硬,形成对比,感觉效果很强;“平静”与前面的“安详”相互照应——此处要注意了,母亲去世后的安详与平静,正反衬出儿女们此时不平静的心情,母亲越平静,儿女们的心情如爆炸撕裂一样疼,这是巨大的对比与反差;母亲花白的头发,喻示她辛苦操劳的一生,而用“火柴头黑,您的头白”再次构成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岁月的无奈与痛感,这里开始对前面的“安详”进行了照应。

而我觉得最打动人、最挠心的就是下一句“就像没出过门的粮食,往常去磨坊变成面粉的时候”让人浮想联翩,人死后,火化成灰,“面粉”一词又是最形象的对照,折射出母亲并无厚重的一生,这也是情感的递升。

全诗快到最后了,感情终于完全放开。“窗外风光一闪已过”为下面的“车外是高高的烟囱”做了铺垫,并形成强烈对比,风光无限,母亲已经不能欣赏,而等待她的只有烟囱,终其命运的一生。似乎还有一句“你怎么躺着像一根火柴一样”人去世后身体僵硬,如同枯萎的植物……令人心酸,句句剜心。

最后,我想说,题目太厉害,用“专列”来比喻灵车,让人无法按捺自己的情感,灵车荡荡,内心悲痛,这富有生活化的修辞,让诗歌真正雅俗共赏了,真正的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了。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