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书画情谊 2017-02-10 00:00:00

【微电影剧本】



梗概:以画骆驼而蜚声海内外的无棣籍旅美著名书画家李山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与耆宿巨子、大师名人潘天寿、刘海粟、陆俨少、钱松喦、程十发、周昌谷、林散之、费新我、沈鹏、赖少其、周钢鸣、栾中新、于立群等过往频繁,相交甚宜。特别是他与文学泰斗郭沫若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书画界被传为美谈。


演员

李山 祖籍山东无棣,中国著名画家,1981年赴美办画展讲学、定居纽约,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进中西方艺术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无棣县为此专门建立了李山美术馆。

郭沫若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

傅抱石 时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

钱静人 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江苏省文联主席。

周钢鸣 作家,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

于立群 郭沫若第三任夫人,书法家、画家、演员、政治革命家。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及群众演员若干


正文:


第一幕【日 内】时间:1948年地点:香港人物:李山(青年)、郭沫若(中年)事件:李山投笔从戎,郭沫若为其指明方向。


【场景1】

李山流落香港街头,最后不得不睡在九龙火车站的候车室。李山费劲周折,终于见到了崇敬已久的郭沫若。郭沫若身旁有一男一女,男的是作家、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周钢鸣,女的就是郭沫若第三任夫人于立群。

【对白】

李山:先生好,我是山东无棣的李山。

郭沫若:山东无棣?是不是曹曹操孟德登碣石以观沧海的无棣县啊?

李山:是的,先生。

郭沫若:无棣,史称“古棣”,人文启夏商、治县发隋唐、昌盛于宋元、繁荣于明清。

李山:是的,先生。

郭沫若:无棣文化灿烂、亮点纷呈,掇英撷秀科甲如林、贤相名卿方伯联第。后唐宰相李愚,醉心学问研究,开启印刷新阶段,并以清廉著称于世;北宋词人李之仪,文比苏秦、书若米黄,翰苑巨擘、一代宗师;明代吏部尚书杨巍,宦绩扬励中外,文章称奇古今,与罹难“土木堡之变”的户部尚书王佐、名震海疆的兵部尚书谷中虚联称同朝同籍三部尚书,名载国史。还有清代的少宰王清,湖广总督张映汉,礼部侍郎、内阁学士、金石学家吴式芬,护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吴重憙,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张人俊,民国的山东督军张树元,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冯安邦,就连红透大上海的女作家张爱玲,都是你们无棣人啊!

李山:先生,知识渊博!

郭沫若:哪里,这只是说明你们无棣真可谓“东省文明之区”、“北海翰苑之府”啊。你从无棣来?

李山:不是的,先生。

郭沫若:那你是……

李山:先生,我是从四川绵阳一路走来的。

郭沫若:从四川绵阳?

李山:先生,是这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我才11岁。我随不愿做亡国奴的父亲由出生地青岛返回故乡无棣冯家庄。1942年,我不甘心在已经沦陷了的故乡生活下去,就独自一人远涉安徽阜阳,艰辛求学。不久又去了四川绵阳,并于1947年年底从绵阳国立六中高中毕业。我看不惯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听说先生去年冬迁抵香港,才跑到这儿来。

郭沫若:你还是一个很有骨气青年啊!

李山:先生,我对您崇敬已久。我拜读过您的第一部诗集《女神》,还有历史剧剧本《屈原》。

郭沫若:哦,那都是旧作。


【场景2】

李山从随身的包袱里拿出一卷自己的画作,展开给郭沫若看。

【对白】

李山:先生,这是我创作的一些画作。您能在香港为我谋个职业吗?

郭沫若:现在,我也没有工作。再说,香港也不是你们青年人蹲的地方!我看,你还是到解放区去吧!我可以介绍你到广东东江纵队去。

李山:我听不懂广东话,到东江纵队有困难,我还是回山东解放区吧!

郭沫若:嗯,这也好,毕竟山东是你的故乡啊。你还有什么困难?

李山:先生,我身上的钱快用完了,没有去山东解放区的路费。

郭沫若:明天这个时候,你还在这里等我,我给你想想办法。


【场景3】

郭沫若说完,匆匆离开九龙火车站。


【场景4】

第二天清晨,那位陪同郭沫若会见李山的青年男子周钢鸣,又来到九龙火车站,找到李山。

【对白】

周钢鸣:郭先生有事不能来了,他让我给你送来一笔路费。

李山:请转告我对先生的谢意! 

【独白】

李山:在郭沫若先生的指点和资助下,我遂由香港几经周折奔赴山东解放区,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1948年11月,我所在的华东大学文工团随军南下,进驻苏州。


【场景5】

随军南下的路上,李山拎着石灰桶在墙壁上刷革命标语、画宣传画,把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一路传播。

【字幕】

李山这一段去香港的经历,在此后的“左倾”路线作祟的年月里,使他遭受了意想未及的厄运。


第二幕【日 外】时间:1957年地点:南京人物:李山(青年)、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事件:李山被诬陷,郭沫若亲自写信为其作证

【解说】

1952年,在“三反”运动中,李山被打击报复,受到开除团籍、记大过的处分。翌年,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1955年,李山被诬为“胡风分子”,关押审查。不久,“肃反”运动全面开始。


【场景6】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召开“肃反”大会。

【对白】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经过审查,李山同学在参加革命前去过香港,去香港是由英国人介绍的,其目的、任务都有可疑之处,大有特务嫌疑!

李山:我去香港,不是去当特务,是去找郭沫若先生寻求革命出路!

浙江美术学院学生:李山,特务!李山,特务!!李山,特务!!!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经过学院党委研究决定,给予李山行政拘留处罚。


【场景7】

年轻气盛的李山对此极为愤怒。在被拘留处,他奋笔疾书,向中共中央写信控告浙江美术学院搞运动的负责人破坏《宪法》,非法拘留守法公民。同时,李山致信时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郭沫若,请求郭沫若证明1948年初在香港同他接触的那段经历。


【场景8】

李山殷切期待着党中央的批复。一天,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把李山叫到办公室。

【对白】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你写给党中央的信,转给浙江省委,省委转到文教部,最后还是转到我们这里来了。现在想听听你还有什么意见。

李山:我……


【场景9】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说完,把抽屉一开,又关上了。李山看到抽屉里果然是自己写给党中央的控告信,心里一惊:这不是告老虎反被送到老虎嘴里来了吗?但他仍然义正词严地提了三条要求。

【对白】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李山同学,谈谈你的意见吧。

李山:第一,在全校大会上公开为我平反。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可以。

李山:第二,写出我没有问题的结论。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不必了吧,因为没有发文说你有问题。

李山:在公开平反时,让我讲几句话。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我看,这也不必了吧!


【场景10】

李山收到郭沫若的回信。郭沫若在李山的来信上写下了这样的批语:“确有此事。和我同去的那位女的,就是我的爱人于立群同志。男的,就是周钢鸣同志(现在广西)。郭沫若 1957.3.8”。


【场景11】

李山手捧郭沫若的回信,迫不及待地跑到浙江美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将写有郭沫若批示的信函递给学院党委办公室负责人。

【对白】

李山:我说过,我参加革命前去香港就是奔郭沫若同志去的!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哦,是这样……


【场景12】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召开全校大会。

【对白】

浙江美术学院党委负责人:李山同学经过审查,没有任何问题了。

李山:我说过,我之所以投笔从戎,正是郭沫若同志在香港为我指明的方向!

【解说】

虽然在历次运动中,李山屡遭诬陷,备受摧残,但是这丝毫也没有动摇他对祖国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1958年,李山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新疆画报社工作。

【独白】

李山:这些经历都是我人生和艺术的财富。


第三幕【日 内】时间:1962年地点:新疆、北京、南京人物:李山(中年)、郭沫若(晚年)、傅抱石、钱静人事件:李山由新疆调回南京,郭沫若为其书信求援


【场景13】

天山飞雪、戈壁驼铃,冰河骄阳、荒原皓月,喀什老人、维族少女……新疆的山水风物都融入了李山的画卷,并逐渐形成了“粗犷中有俊秀、变形中见本真”的画风。


【场景14】

1961年,李山应邀去北京为人民大会堂作画,他画的《天山月初升》、《七月阿尔泰》被悬挂在新疆厅里。


【场景15】

1962年,新疆画报社,疾病缠身的李山坐在书桌前,向组织写申请,申请调回江苏南京工作。

【字幕】

当时,正值全国范围内的精简机构,人员冻结。李山写给组织的申请,石沉大海。


【场景16】

新疆画报社,李山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的郭沫若写信,再次求助于郭沫若。


【场景17】

郭沫若阅过李山的来信后,爽快地给时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傅抱石写了一封信,介绍李山的才华和请求,并希望“予以助力”。


【场景18】

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江苏省文联主席的钱静人到江苏省国画院视察工作,傅抱石将郭沫若举荐李山的书信特意放在自己办公室里的几案上。

【对白】

钱静人:傅老好!病臂休养得如何?

傅抱石:感谢钱主席挂念!仍然竟夜难寐,饮食不安。

钱静人:我拜读过傅老杭州休养期间创作的《浙江写生集》,篇篇力作啊!

傅抱石:哪里哪里,老朽那哪是什么力作啊,新疆的李山……


【场景19】

钱静人无意中看到几案上的一封信,信封上的字体格外眼熟。

【对白】

钱静人:傅老,这信封上的字体好眼熟啊,莫非是郭老的来信?

傅抱石:钱主席好眼力!此正是郭沫若院长写给老朽的信,他力荐新疆的李山同志。

钱静人:李山,新疆画报社那个李山?

傅抱石:正是。


【场景20】

傅抱石起身,从几案上拿起郭沫若的举荐信递给钱静人。钱静人抽出信,仔细阅读。

【对白】

钱静人:李山,确实是一个人才。不过,……

傅抱石:不过什么?

钱静人:傅老,您是知道现在的形势的,别说跨省人事调动了,就是本省、本市调动都是难上加难啊!不过,傅老,您放心,我将郭老的举荐信带回去研究一下,该破例的还是要破例的!

傅抱石:那就好啊!


【场景21】

李山手舞足蹈,他手里拿着调入江苏省国画院的调令。


第四幕【日 内】时间:1962年地点:南京人物:李山(中年)、郭沫若(晚年)事件:李山享誉画坛,郭沫若赠书题字


【场景22】

李山在画室画《我跟爸爸进天山》,画出了很多人在童年时都会有过的对未来的憧憬——两个孩子被放在骆驼背两边的敞口木筐中,跟随骑马的父亲颠簸在进山的途中,男孩睁大了眼睛,迷惘地望着高高的山峰,充满了幻想。【解说】

就在李山由新疆回到南京后的1962年,他的一幅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我跟爸爸进天山》画作在全国美术展览会上获得普遍的好评。

【字幕】

“这在中国画人物画中,又开始出现了一派新的风格。”——徐希


【场景23】

某日,李山收到郭沫若从北京寄来的一个邮件,那是郭沫若寄赠给李山的一本其早期所著《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一书,该书扉页上写道:“您的画,我觉得大有新鲜之味。”


【场景24】

郭沫若随书寄给李山一封信:“李山同志:今天午从广州返京,读到您去年十二月廿六日的信,看到您的照片,我立即在这册书上题字寄您。您的画,我觉得大有新鲜之味,苟同以前您送我的一幅,一并珍藏。这部书本来是三十多年前的旧作了,对于您目前的研究或许有些帮助。祝您好。郭沫若一九六二年三月十日”

【解说】

“文化大革命”前,李山还创作了《葡萄架旁》、《在快乐的日子》、《放牧途中》、《阿凡提故事》等画作,李山在其文章《往事如烟》中曾指出,这些画作“表达了社会的或历史的深沉的感情﹑或表达了人自己的深沉的感情﹑或表达了大自然的深沉的感情。”

【字幕】

“李山的画有诗意——人们评论李山作品,总少不了这句话。”——沈鹏

“画到神情缥缈处,更无真相有真魂。”——林散之

“李山为何不画山,放眼山川只等闲。听得众生心底语,无边意气入毫端。” ——刘肖燕


第五幕【日 内】时间:1966年地点:北京人物:李山(中年)、郭沫若(晚年)事件:李山北京串联,郭沫若为其手书毛主席语录


【解说】

1966年5月,李山响应大串联号召,去北京争取毛主席接见,并看望郭沫若。


【场景25】

北京,郭沫若家,李山敲门而入。

【对白】

李山:郭老好!

郭沫若:噢,是李山同志啊!我们有四五年未见了!快请坐!

李山:是的,郭老!您也请坐!


【场景26】

李山环视客厅,偌大的客厅除桌椅外,仅有一个大南瓜、几张宣纸和一本《毛主席语录》,不禁感慨万分。【对白】

李山:郭老,我记得,62年来拜访您时,厅里悬挂着好多幅名人字画。现在,这里怎么什么画也没有啊?

郭沫若:哎,……李山同志,喝茶啊!

李山:郭老,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当讲不当讲。

郭沫若:李山同志,你讲。

李山:郭老,我想请您题字留念。

郭沫若:噢,好吧。


【场景27】

郭沫若展开宣纸,提笔,饱蘸墨汁,随手书写了一条“毛主席语录”——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字幕】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先生在北京逝世。李山闻此噩耗,悲痛欲绝。


【场景28】

2005年,美国纽约长岛,李山公寓。

【独白】

李山:郭沫若先生当年所赠的路费相当于从九龙乘火车到济南所需的一倍。郭先生抛妻别雏归国抗战,胜利后坚持民主进步,又受到国民党专制独裁政府的迫害。在身处逆境中,对一个素昧平生的青年仍然这样关心照顾。这件事使我60年来每一念及,便深为感激,并且也成为我后来力求上进,以报效、回馈社会的动力。


【全剧终】



——无棣电视台  张海鹰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