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两位伟人和一位无棣设计师与民族文化宫的建设 2017-02-08 00:00:00

C:akepath“国庆十大工程”之一民族文化宫.jpg

“国庆十大工程”之一民族文化宫



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民族文化宫以其独特的中国民族艺术风格,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1994年被北京市民选为50座“我最喜爱的民族风格建筑”之首,1999年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上被推选为“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精品之一”,并作为新中国“第一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民族文化宫的建设,得力于毛泽东主席的提议,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以及无棣籍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张镈的设计。


C:akepath毛泽东、朱德等参观首都城建模型.jpg

毛泽东参观首都城建模型


毛泽东主席说:“要给少数民族建一个宫。”


民族文化宫是全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宫殿,是各民族团结、统一、发展、繁荣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辉煌胜利的标志。民族文化宫的建设来源于毛泽东主席的一个提议。

19512月,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一个建议:“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每年都有许多少数民族同胞来首都北京参观访问,要给少数民族建一个宫,不但可以作为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而且还可以作为少数民族同胞活动的中心。”

19511010日,中央民委(今国家民委)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请示周恩来总理建设民族文化宫事宜。政务院批复同意,拟建在东单广场,后因“抗美援朝”及国家整体经济形势,此项建筑计划未能列到日程。195491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亲切接见了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达赖和班禅。当时,毛主席的想法是希望除了给来北京的少数民族同胞一个活动中心,还能为到北京来的达赖、班禅有一个专门活动休息的地方。不久,中央政治局有关同志致电中央民委询问民族文化宫建设筹备工作,并让民委的同志向毛主席汇报。当时,刚上任不久的中央民委副主任汪锋就找到正筹建西北民族学院的张西铭具体负责民族文化宫的方案研究。1955年,毛主席接见西藏国庆观礼团。在送达赖、班禅离京时,毛主席说:“你们要走了,我也没有什么礼物可送,就送你们八个字‘团结、进步,更加发展’作为临别赠言。”

195997日,当汪锋向毛主席汇报民族文化宫竣工时,毛主席满意地说:“我都知道了,你们搞得不错。”汪锋说:“由于物资及施工力量问题,已经建好的民族文化宫只是一期工程。”毛主席说:“时间来得及,等明年再建,今年冬天先种上麦子。”期间,毛主席还欣然为民族文化宫亲笔写下“民族文化宫”五个大字。在设计民族文化宫大门时,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建议将当年毛主席提出的“团结”、“进步”四个字“写”在大门上。民族文化宫投入使用后,达赖再没有机会到北京,也没有机会走进曾考虑过为他准备的住处。毛主席不无遗憾地说:“‘团结’是我送给达赖的礼物,‘进步’是送给班禅的礼物。”

民族文化宫第一任主任萨空了在谈到民族文化宫的重要性时曾说:“民族文化宫只有一个,过去是给皇帝修宫,现在是给人民修宫。向全世界宣布成立就有世界意义,苏联曾要求派一个小组来研究我们这个宫,亚洲有些国家也很注意。所以,民族文化宫的政治意义是非常大的。”


C:akepath建国初期的老北京.jpg

建国初期的老北京


周恩来总理说:“民族文化宫用点儿民族形式不犯错误。”


设计民族文化宫方案时,正值全国上下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负责民族文化宫设计方案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镈等设计人员担心民族文化宫的民族形式“犯错误”。于是,主持筹备和建设民族文化宫的中央民委基建办公室主任张西铭带着设计好的民族文化宫微模型来到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汇报工作,周总理说:“民族文化宫用点儿民族形式,不犯错误嘛。”

1958415日,民族文化宫破土动工。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鼓励,尤其是周总理,始终关注着民族文化宫的建设,从文化宫的选址、设计、施工、布展等方面都亲临现场,或现场指导或现场办公,就连文化宫内的座位排列、椅子坐上去舒服不舒服,总理都要一一过问。

1958年年初,周总理在亲自审查民族文化宫设计图纸时,提出将二楼会议厅的地面由平面改成有一定坡度的斜面,以便让坐在后排的人也能清楚地看到前面。1959913日夜,周总理再一次轻车简从到基本竣工的民族文化宫视察时提出:“礼堂的第18排椅子坐下来看不见前面,设计上不好,要搬掉,重新设计。”在座位的设计上,周总理还提出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空间,将原来的500个座位扩大到800个。为此,张镈遵照总理的指示,座席采取单层阶梯式办法,并省去二层挑台的厅室面积和大跨挑台的梁柁,利用阶梯下的空间以缩小大门厅的面积,终于得到1152座的观众厅,增加了容量,实现了总理“就是让各族人民都享受到当家做主的权利,体验到主人翁的自豪”的目的。

为了给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更好的服务,民族文化宫剧场内还安装有中国自制的能翻译8种民族语言的无线电接收设备——“译意风”。这种听讲人可以通过座位上的耳机挑选自己懂得的语言的翻译装置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当年周总理到苏联参加会议期间,发现会场上有一种无线电接收设备可以进行同声翻译。于是,细心的总理就将桌旁的无线电接收设备说明书带回了国内,并将其交给张西铭,责成他寻求国内厂家按图索骥,最终研制出了“中国造”的“译意风”。

1959914日,郭沫若先生泼墨挥毫,为民族文化宫题诗《十年建国增徽识•民族宫》:“中华自古多弟兄,屹立崔嵬民族宫。团结一心期进步,经营不日庆成功。传奇丰富多文采,创业辛勤冀大同。碧瓦银墙风格美,长安街上万灯红。”为民族文化宫传奇般的建设作了最好的注解。


C:akepath张镈在其从事建筑创作6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1994年).jpg

张镈在其从事建筑创作6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1994年)


张镈大师说:“民族文化宫的设计成绩属于大家。”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民族文化宫不仅成为20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国庆十大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且还以其用浓郁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阐释着中国的民族政策,反映了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文化宫是建筑民族风格设计的精品之首,张镈功不可没,可他却谦虚地说:“成绩是属于大家的,我们的建筑师还有周治良、孙培尧、肖济元、苏纹等”。

民族文化宫是1956年开始设计的,设计任务自然就落到人民大会堂和友谊宾馆的设计者、从香港回国仅5年的张镈总建筑师身上。1956年,对于张镈来说可谓日理万机。这一年,他除承担设计民族文化宫外,还设计完成了北京总体规划、文化部办公楼、水产部办公楼、自然博物馆、前门饭店和佛牙塔等建筑作品。

为尊重民族习惯并突出民族文化宫特有的韵味,使之减少干扰,又节约投资,张镈为民族文化宫设计了“塔”的造型,并先后设计了16个方案。经过反复比选,基本确定了中间为高层塔式建筑,两翼对称,平面呈“山”字形,集亭、台、楼、阁、塔于一体的设计方案。1958年初,设计方案经乌兰夫副总理邀请贺龙、陈毅、李富春、李先念等11位副总理开会听取介绍并共同讨论后一致通过。同年415日破土动工,次年101日投入使用。

民族文化宫精湛的设计手法,巧妙的民族形式,直至今日尚无人可以超越。张镈晚年在撰写《回到故乡——建筑师张镈回忆录》一书中,就民族文化宫的设计是这样认为的:“神与形分开较难。白皮肤的欧洲人或黑皮肤的非洲人穿上老式的长袍马褂或现代的中山装,外国普通话讲得再好也不像中国人。即使言谈举止已经中国化了,可是肤色、头发、眼珠乃至肢体也不会相似。外籍华人,穿西装革履,满口外语,也抹不掉是炎黄子孙的形象。闭塞的山区农民,耳目再闭塞,举止再土气,形神还是炎黄子孙,未因改穿西服而变种。山寨水乡的少数民族,改穿汉服,区别不大。这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基础,是共性,但并不排斥各民族的特性。”

民族文化宫坐落在北京长安街西侧,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主楼13层,高67米,东西翼楼环抱两侧,中央展览大厅向北伸展,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楼体洁白,塔身高耸。整个建筑造型别致、富丽、宏伟、壮观,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

1958年,张镈不但设计了民族文化宫,还设计了同样充满民族特色的建筑——民族饭店和民族文化宫俱乐部。


C:akepath“国庆十大工程”之一民族饭店.jpg

“国庆十大工程”之一民族饭店


——无棣电视台  张海鹰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