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才女张爱玲祖籍在无棣 揭秘鲜为人知显赫家世 2017-02-07 00:00:00

    看到这个题目,您一定感到很吃惊,没错,张爱玲祖籍正是无棣县。原来,张爱玲生于河北丰润,丰润的张氏一族是明末由海丰(今无棣)迁居丰润,耕读传家,自张灼始,步入辉煌。张灼长子张印塘和次子张印垣,均科贡成名,一为按察使,一为知县。自清末以来,该族涌现出一批著名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声名最著者,包括清末的“清流健将”张佩纶、两江总督张人骏、大清银行总监督张允言,以及民国时期的交通总长张志潭、著名作家张爱玲等。据有关资料记载,张人骏曾两次到无棣县张家码头村寻根祭祖,从而证实了河北丰润大齐坨张氏源自无棣张家码头一说。张家码头村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县城东北30余公里处的碣石山镇境内。《无棣县志》载:“张家码头,明永乐二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南临马颊河,经常有船只在此停泊,以特征冠以姓氏取村名。”

由无棣张家码头迁至丰润大齐坨的这一支张氏后人中,以张爱玲最为著名。张爱玲,现代作家,本名张瑛,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主要作品有《倾城之恋》《半生缘》《小团圆》《金锁记》等,她的作品在当下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


C:akepath张爱玲【1】.jpg


丰润大齐坨张氏,源自无棣张家码头


以张爱玲闻名的直隶省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区)欢喜庄乡大齐坨村张氏一族,是明朝末年由山东省海丰县大山镇(今无棣县碣石山镇)张家码头村迁去。

张家码头村,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县城东北30余公里处的碣石山镇境内。《无棣县志》(1994年版)记载:“张家码头,明永乐二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南临马颊河,经常有船只在此停泊,以特征冠以姓氏取村名。”据无棣《张氏家乘》记载:“前明永乐二年,我始祖敬公为奕世之祖,由山西洪洞来海丰,家与码头村居焉。”又据大齐坨《张氏家乘》记载:“张姓自山东省无棣县张家码头村迁此定居。村北有一方圆半里左右的沙陀,传说村子借此得名。该村张佩纶为清代同治辛未年翰林,侍讲,署左副都御史,为李鸿章稚婿。”

明初(永乐二年,1404年),张家码头始祖张敬率长子张有全、次子张有才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海丰县。明清两朝,该族共有11人为贡生、监生、太学生,十余人踏入仕途并入载《无棣县志》(民国版)。然,最有名望的还是迁居丰润大齐坨的一支。大齐坨张氏始祖张臣儒(八世)于明末移居大齐坨,耕读传家,科举兴族。至十六世“以童子终其身”的张灼始,步入辉煌。灼长子张印塘和次子张印垣,均科贡成名一为按察使,一为知县。特别是清末以来,该族涌现出一批著名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声名最著者,包括清末的“清流健将”张佩纶、两江总督张人骏、大清银行总监督张允言,以及民国时期的交通总长张志潭、著名作家张爱玲等。张人骏曾两次到无棣县张家码头村寻根祭祖,进一步证实了丰润大齐坨张氏源自无棣张家码头一说。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任山东巡抚的张人骏第一次回张家码头村探亲,捐银修缮了张家祠堂,并赠送精美典铜香炉一个、香筒一对及蜡台一对。张人骏第二次回故乡是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期间。当时,与他同往的还有其堂伯张佩纶。在张家码头村,二人与村族长共同拟定了张家码头张氏后人起名排序一百字,并赠送题有“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鎏金灯两对。这两对鎏金灯悬挂于张家祠堂,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


张爱玲的曾祖父张印塘与李鸿章有“患难之交”


张印塘(1798-1854,字鉴湖,号雨樵),张爱玲曾祖父,道光乙未(1835)进士,历任浙江景德、建德、海宁、桐庐知县,杭州府知府,安徽按察使等职。

张印塘自幼好学,博闻强记,“明经术,精史学,尤熟谙猜朝掌故”,为官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多有惠政,颇得民心,做官几十年家中仍然是茅屋数间,入浙江杭州府名宦祠,载《无棣县志·人物名臣志》、《无棣县志·选举志》(民国版)。

张印塘任桐庐知县期间,适逢英帝国主义发动侵华鸦片战争,英舰停泊在桐庐江面,伺机登陆。张印塘组织军民人等修城池,挖壕堑,备军需,严阵以待。侵略者见无机可乘,只好溜走了。张印塘任杭州知府期间,嘉、湖、广、绍地区发生特大洪水,数万人流离失所。张印塘亲自督促各地抗洪救灾,近10万灾民活命。

张印塘既是能吏又是骁将。清咸丰三年(1853)二月,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翰林院编修李鸿章奉旨回故乡安徽协助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得到时为安徽按察使的张印塘鼎力支持。后,二人共同镇压太平军,结下生死之交。五月,张印塘与李鸿章在和州协同作战,抵御太平军西征之军;八月,太平军石达开率部进驻安庆,张印塘与李鸿章再一次并肩作战,方江淮鼎沸”,张印塘、李鸿章二人“往往并马论兵,意气相投,相互激励劳苦”,遂有知己之感,李鸿章称张印塘为“患难之交”,并高度评价张印塘之人品“余谓古所传坚韧负重者,君始其人。”清咸丰甲寅(1854)闰七月,与太平天国石达开作战时,张印塘病逝于徽州舟中,李鸿章为其撰写墓表,并悉心垂念其遗属家人,安顿于苏州。

张印塘身后遗有六子七女。三子张佩纶、六子张佩绪两支后继有人,史上有名;五女张佩萦、七女张佩纫皆以孝烈入载《无棣县志·烈女志》。张印塘胞弟张印垣(?-1858),字信齐,附贡生,历署江苏无锡、丹阳、丹徒等县知县,载《无棣县志·人物循良志》(民国版),其长子张钧、次子张镇载《无棣县志》(民国版),其孙张人骏,曾孙张允言、张允恺、张允亮等亦名闻近代史。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清流健将”李鸿章的爱婿


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一字绳庵,又字篑斋),张印塘身第三子、张爱玲祖父,清同治十年(1872)登进士第。张佩纶先后在翰林院和都察院任职,常上疏批评朝政,弹劾大臣,以参奏罢免户部尚书王文韶事轰动一时,成为清末的“清流健将”,与张之洞、陈宝琛、宝廷等被誉为“枢廷四谏”,在中国近代史上与张之洞、左宗棠齐名。

清光绪六年(1880),张佩纶入李鸿章幕府,在天津参议海防事务,次年与李鸿章的幕僚薛福成讨论北洋水师事宜,草拟章程十四条。清光绪十年(1884),张佩纶因与朝廷意见相左,加之政敌太多,被以三品卿衔派往福建,会办海疆事务并署船政大臣。不久“马尾之战”爆发,张佩纶以视敌太易,临战措置失当,致福建水师几全军覆没,次年被发往察哈尔军台效力,遣戍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

清光绪十四年(1888)五月,张佩纶戍边期满返回,再次到天津投李鸿章幕。张佩纶的品行与才识,深得当时权倾朝野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赏识,李鸿章将爱女李菊耦许配给张佩纶作续弦。当时,张佩纶已结过两次婚,且年龄比容貌娴雅、能诗善琴的李菊耦大20岁。在别人眼里,这桩婚姻“篑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在李菊耦心里却是“爹爹眼力必定不差”。李鸿章为何对张佩纶垂爱有加,缘于李鸿章与张佩纶之父张印塘在戎马生涯中所结下的深固友谊。

“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佩纶因谏阻李鸿章养子李经方出任前敌统帅而致郎舅关系遂势同水火,时有“小合肥欲手刃张蒉斋”之说。李经方“活动”御史端良以“罢黜官员妄论国事”为由,弹劾张佩纶,张佩纶被驱逐回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听到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消息后,急得“咳血升许”。次年,李鸿章保荐其随办和约,张佩纶第三次来到天津入李幕,但对官衔坚决辞而不就。和约告成后,李鸿章复保荐张佩纶,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张佩纶又坚辞不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初七,病死于南京,著有《涧于集》、《涧于日记》、《管子学》、《汉儒近思录》等。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典型的公子哥儿


张志沂(1896-1953,字廷量),张佩纶与李鸿章爱女李菊耦的独子,张爱玲之父。张志沂很有才华,靠父辈的余荫和母亲李菊耦的遗产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无远大志向,并沾染了富贵之家少爷的所有毛病,是个典型的公子哥儿。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张志沂通过其六叔张佩绪之子张志潭谋到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闲差,全家迁居天津因他生活放荡,声名狼藉,影响到张志潭的官誉,他丢了第一份工作。后,他又在银行做过英文秘书,因该银行有日方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怕被误认为汉奸主动辞职。 

张志沂先后两次婚,两位妻子均出自书香门第,大家闺秀。中华民国四年(1915),张志沂与远房表妹黄逸梵原名黄素琼结婚。黄逸梵门庭显赫,其祖父黄翼升(字昌岐)官至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曾任李鸿章副手,配合李鸿章镇压捻军立下了功劳,加云骑尉世职,合并为三等男爵。后因军功,赐紫禁城骑马、加尚书衔。同治二十年,皇太后万寿庆典,加尚书衔。日本兵事起,翼升由岳州赴江宁筹江防,卒於军,赐恤,谥武靖,立功地建专祠。黄逸梵的父亲黄宗炎,袭男爵,早年中举,官广西桂平梧盐法道。黄逸梵虽生身豪门,但因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童年并不幸福。黄逸梵漂亮而新潮,深受“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她看不惯张志沂吸鸦片、逛妓院,不务正业。于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一气之下撇下子女(张子静张爱玲),与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同赴英国留学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与张志沂离婚。婚姻解体后,张志沂遂将某妓院“老八”接进家门。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张志沂与光绪帝师孙诒经(字子授)的孙女、曾两度出任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务总理孙宝琦(字幕韩)之女孙用蕃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孙宝琦治国治家均清廉严正,子女个个品行端庄,使得京城内的豪门大户争相与孙家攀亲,竟有“孙家的女儿大家抢”之说。他的儿女亲家除了张佩纶外,还有庆亲王奕劻、盛宣怀、袁世凯、冯国璋、宝熙等。孙用蕃是孙宝琦的第七个女儿,是在张家没落时嫁到张家的,并与张志沂白头到老,相携以终。但张爱玲与孙用蕃的矛盾很深,她还曾打过这个后母一记耳光。


张爱玲的堂伯父张人骏,两江总督


张人骏(1846—1927,字千里,号安圃、健庵、湛存),张佩纶的堂弟张钧(字泽仁,江苏华亭县知县)次子、张爱玲堂伯父。清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前后在京居官凡三十载,光绪中叶始外放广西桂平梧州盐道,继而先后任广西、广东、山东等省布政使,曹运总督,山东、河南、广东、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隐居青岛、天津等地。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正月初七,一代重臣张人骏病逝天津寓所,逊帝溥仪亲自到张宅吊唁,谥“文贞”,与李鸿章的谥号“文忠”相映,可说是对这位三朝老臣的盖棺论定。

张人骏政声斐然、彪炳青史一生。然其一生有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张人骏有微服私访、断案如神、为民做主、赛如青天的历史,还绝不低头的“外交大臣”,在为官期间多次大义凛然地与外国列强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任两广总督期间两次派水师提督李准到东沙、西沙宣示主权,勘测海疆,挫败了日本妄图霸占东沙岛的野心;另一方面,张人骏受传统忠君保国思想教育,对满清皇帝忠贞不二,曾反对戊戌变法、对抗辛亥革命,还经常“朝见”逊帝溥仪,对满清王朝的垮台伤心不已,“宣统逊位,张安圃甚哀感,涕泗满襟。”

张人骏与袁世凯既是换帖的把兄弟,又是儿女亲家,张人骏第五子张允亮(1889-1952,字庾楼,民国藏书家)娶袁世凯长女袁伯祯(1885-1956,字子垣,号俪宣)为妻。

另外,北洋交通总长张志潭(1884—1935,字远伯,张佩纶六弟张佩绪子,清末举人,历任绥远道尹、内务部次长、国务院秘书长、段祺瑞督办参战事务处机要处处长、陆军次长、内务总长、交通总长,财政整理会会长。皖系军阀失败后隐居天津)、民国天津市财政局长张志澂(18891942,原名志浩,字次迈,张志潭胞弟)、民国烟台警察厅厅长张嘏臣(1886-1953,号锡纯,其曾祖父张燃与张佩纶祖父张灼是亲兄弟,张人骏、张志潭是其未出五服的堂兄,其读书、为官及做生意,多得两人提携)也是张爱玲的堂伯父。


张爱玲的堂兄张允言,中国第一位国家银行行长


张允言(1869-1926,幼名荣,字伯讷),张人骏长子、张爱玲堂兄,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大清银行的创办者之一、中国第一座国家货币制造中心——户部造币总厂的创办者之一、中国第一所金融专科学校——大清银行学堂的创办者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位国家银行行长。

清光绪十五年(1889),张允言中二甲进士。进士及第后,初任户部任职候补主事、郎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派赴日本考察银行、金镑及印花税等情况。次年,与徐世昌(时任军机大臣,后任北洋政府总统)、陈璧(时任礼部铸印司员外郎,后任邮传部尚书)等筹设银行,在天津设立造币总厂。第三年,张允言以三品京堂任清政府在北京设的户部银行总办。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一日,中国第一家正式的国家银行——“大清银行正式成立,大清银行正监督张允言秩视度支部左右丞。大清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发行纸币、经管国库款及地方官款等业务。宣统元年(1909),在大清银行第一次股东会议上,张允言号召全体股东会成员研究改良大清银行经营管理方法,使之达到中国中央银行目的,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中央银行的主张。在他的努力下,宣统二年(1910)二月,清政府下令铸造权收归中央,将各省所设银、铜元造币厂一律裁撤,统归造币总厂统一铸造。四月起,铸造大清银元。至此,27年的货币单位银元制与银两制之争方休。

张允言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在户部海关、银行任事多年而积蓄无多。辛亥革命后闲居天津,民国十五年(1926)在天津病逝。张允言育有二子五女,长子张象昺(1901-1984,字蔚明,铁路工程专家),次子张象昶(1903-1963,字和斋,建筑工程专家)。


——无棣电视台  张海鹰



点赞  1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