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无棣籍王文棨 敢跟美国海军陆战队抗衡的台北首任知府 2017-02-07 00:00:00


一百五十年前,无棣籍王文棨在处置美国“罗妹”号商船在台湾失事涉外案件时,有勇有谋,不卑不亢,以武力威慑了不可一世的美军,美国人蓄谋已久的侵台诡计遂破灭。


C:akepath《台湾通志•列传•政绩》王文棨.jpg


“王文棨,字柳庄,同治癸亥进士,以知县发福建,署嘉义县,改台防厅同知,招安生番,冒险入不测,番人罗拜听命,其出也列炬夹道。”(《无棣县志·人物·循良》中华民国十四年版)此处指的就是王文棨处置美国“罗妹”号商船失事的涉外案件史料。

王文棨,字柳庄,山东海丰(无棣)信阳人,清同治二年(1863年)恩科第三甲第四名进士,即补福建惠安县知县,历任台湾嘉义知县、台湾彰化知县、台湾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以同知衔回署台湾嘉义知县、台湾府抚民理番海防粮捕通判、福建邵军府同知、台北府知府等职。王文棨在台期间,清正廉明,颇有政声,台湾史志文献多有记载。“王文棨,字柳庄,山东海丰人,进士,即用知县,补福建惠安县。同治三年,奉檄来台湾,署嘉义、彰化知县、台防同知,皆有政声。”(《台湾通志•列传•政绩》中华民国八十二年版)

“罗妹”(The Rover,又译“罗美”“罗发”)号商船是一艘三桅帆船,隶属美国。美国籍商船怎么会在中国领海恣意航行呢?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订约均提及福建之台湾通商一事,中法《天津条约》则正式列入台湾、淡水通商条件。有了国际条约的规定,清政府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6月和清同治三年(1864年)5月,被动在淡水和台湾正式设海关,通商开港。台湾正式开港通商后,美国、英国、德国、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丹麦、日本、澳大利亚、秘鲁、巴西等国家的商船纷纷随之而来,中国海域遂成了洋人的乐园。

清同冶六年二月初七日(1867年3月12日),美国籍商船“罗妹”号自广东汕头开往山东牛庄途中因遇台风迷失方向,经过台东红头屿海面,漂流到台湾南端巴士海峡中,在七星岩触礁沉没,船长亨特(J. W. Hunt)夫妇和14名船员登上小艇逃生。在台湾岛南部门户——琅峤地区(今台湾恒春半岛),从鬼仔舟龟仔角龟鼻山(今鹅銮鼻附近)登陆。由于他们没有进行任何联系就擅自侵入,猝遇生番(当地原住民——高山族科亚人部落)阻击,亨特夫妇等人被戕害,仅一名广东籍厨子逃至打狗(今台湾高雄),向官方诉其始未。

驻安平(今台湾台南市三十七个行政区之一)英国领事贾禄(Carrol)知晓此事后,一方面通过驻北京英公使向美国公使蒲安臣(Burlingame)告知,一方面派驻安平巡戈至打狗的英舰“柯尔摩兰”号前往出事地点,希望能赎回或找到“罗妹”号未遇害船员。英舰于3月26日抵达龟仔角,又遭原住民之箭射,英舰不敢深入进攻,以舰炮猛轰丛林后,不敌而返。4月24日,驻厦门美国领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法裔美国人,曾担任日本政府外交顾问,日本第一次侵台与其关系密切)自行搭乘美籍轮船“亚士休洛”号前往龟仔角,企图与原住民交涉,但终以无人敢上岸传送消息而作罢。6月13日,美国政府派亚细亚舰队司令海军少将培尔(R. A. Bell)率“哈特福”号和“窝明”号二舰,载181名美军海军陆战队官兵,从鬼仔舟登陆,先开炮,后进军,企图趁机侵占台湾。原住民散伏苍莽岩山之中,将美军引诱上山,从后面包抄,以飞标掷石及毒箭鸟枪发动攻击。美军在山路崎岖、地理险阻之下,进退维谷,伤亡惨重,指挥作战的副舰长麦肯基上校(A. S. Mackenzie)被当场击毙,其余美军侵略者不得不逃到军舰上,仓皇潜逃。

美军战败后遂向清政府交涉,并声言回国添兵,秋冬之间,再来剿办。同年九月,分巡台湾兵备道吴大廷向驻厦门美国领事李仙得照会:“清国即派文武大员究办,不必劳客军,如欲观察,可乘本国轮船来临。”并下令台湾总兵刘简青、台湾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王文棨领兵前往琅峤地区,处置此案。

“罗妹”号事件发生时,王文棨任台湾府(台湾建省前台湾地方行政之内政最高统治官署衙门,时隶属福建省,领台湾、凤山、诸罗、彰化四县,澎湖、噶玛兰淡水三厅,治所位于今台南市)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其主要职责有二,其一是分掌海防兼地方盐、粮、捕盗、海疆、河工、水利等事务,其二是专管少数民族地区事宜。

当时,琅峤地区隶属台湾府,该地尽系生番,鲜食茹血,蒙头露目,手执寸铁,伏林莽以伺人,赛髑髅而称杰。王文棨历署嘉义知县(清同治三年,即1864年)、彰化知县(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与当地高山族、平埔族、排湾族等原住民相处融洽,深得民心。“暨查有前署台湾镇总兵曾元福于该处情形最为熟悉,委署台防同知王文棨前在嘉义任内深得民心,檄派令随该镇道相机妥筹,务将滋事之凶番,缉获惩治,一面查起被害洋人尸身交领,以仰副圣朝柔服远人之至意。御批:该衙门知道。”(清•宝鋆《清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五十》)

再说美国政府指派的海军陆战队在琅峤地区战败后,遂向清政府交涉,并声言回国添兵,秋冬之间,再来剿办。

王文棨在办理这起涉外案件时,没有奴颜婢膝去迎合洋人,而是以武力威慑洋鬼子,使他们无所呈其伎。基于美国人尚未深悉番情地势的情况下,王文棨迅速在琅峤地区调屯兵,对美国人以示军威,使其无所施其狡计,“飞檄前台湾镇曾辑五总戎元福、台防同知王柳庄司马文棨遴调屯兵,外示军威,密函嘱以善抚各番,相机办理……幸彼时番情地势,西人尚未深悉;又慑于我之先发,无所施其狡计。”(清·丁绍仪《东瀛识略·卷六》)

王文棨在遴调屯兵、外示军威的同时,凭借多年来与生番结下的友谊,只身深入“鸟道羊肠,箐深林密,胡狼出没,人迹罕至”的琅峤地区18个番社,与被世人称为“豺目兽心,见人即杀,不可理喻,为声教所不及”的猪朥束社头目卓杞笃交心恳谈。由此得知,此次“罗妹”号被原住民所杀,并非无因。只缘五十年前龟仔角社原住民曾被洋人登山酷杀,几无孑遗,以致世世挟仇,希图报复。也就是说,此次杀戮是为了报血海世仇。于是,王文棨对各番士民好言抚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阐扬德化,对一些明事理之人优加犒赏。于是,各社生番经王文棨抚谕之后,仰怵圣主恩威,均各相率来见。莫不以手加额,喜出望外。至此,生番民心得以安抚,洋夷侵华美梦破灭。“十月朔,王柳庄自琅娇回,述及李酋颇有勾结生番,贿通闽、粤客庄之事。余早逆料及此,曾致书柳庄设法破之,柳庄能从吾言,未堕李酋之计。”(清·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着年谱·卷一》)吴大廷在给清廷的折子中亦云:“奴才于十九日回至琅内山,各社生番经王文棨等抚谕之后,仰怵圣主恩威,均各相率来见。复经奴才阐扬德化,优加犒赏,莫不以手加额,喜出望外。”

王文棨在处置“罗妹”号事件前,即忠君爱民,文韬武略。

“王文棨,署嘉义县,剿捕戴匪,悉平。”(《无棣县志·人物·循良》民国十四年版)此事指的就是王文棨剿捕震动清朝廷的“戴潮春事件”余党之事。“戴潮春事件”是清代台湾“三大民变”之一,也是时间最久者,自1862年(清同治元年)起事至1865年(清同治四年)平定,共历时四年余。

清同治三年(1864年),王文棨奉檄由福建赴台湾,署任嘉义县知县,正好赶上平息“戴案”会党余部战事。于是,王文棨尽心尽力协助清廷水师提督曾元福、台湾兵备道丁曰健带兵分路进剿“戴案”匪党,或悬赏购拿、或亲临剿捕,战功卓著,陆续搜获“戴案”匪党吕日安、吕大哮、吕阿兹、颜合、谢元金、胡正、李佳角、丁仔斗、谢红蟳、潘欉、郭由、何任癸、江旺、简必、李春、徐后、徐婴、黄登、胡纱、唐美、欧仔牙等逸犯,为剿捕、肃清“戴潮春事件”余党立下汗马功劳。“同知衔署嘉义县知县即用知县王文棨该员到任后,节次搜捕逸犯吕日安等多名;嗣因漏逆张阿乖窜至东势坑抢掳,带勇会捕,格毙逆首张阿乖,擒获匪党二十余名,实属最为出力。”(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会奏妥筹善后折》)

清同治五年(1866年),王文棨调任台湾彰化县知县时,不畏豪门,为民除害,“有林文明者虎而冠,所为多不法,控案重迭,抚宪委员并鞫之,立置于法,其党凶凶几为变,以防御严事乃戢。”(《无棣县志·人物·循良》民国十四年版)“在彰化,土豪有为民害者,剪除之。”(《台湾通志•列传•政绩》中华民国八十二年版)时为台湾兵备道的丁曰健向朝廷奏请推荐王文棨今后可以“同知”衔回大陆福建任职。“拟请补缺后,(王文棨)以同知留闽补用。”(清·丁曰健《治台必告录·会奏妥筹善后折》)

王文棨妥善处置完美国“罗妹”号商船失事的涉外案件后不久的清同治七年(1868年),以“同知”衔回署嘉义县知县。清同治九年(1870年),升任台湾府抚民理番海防粮捕通判(治所在噶玛兰厅)。在噶玛兰(即今台湾宜兰,是为高山族人聚居地)任职五年期间,王文棨倡学重教,抚民理番,肃反积案,为民敬仰。离任后,当地少数民族人民设立祠堂纪念他。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以颂其功德,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调署噶玛兰通判,有惠政。去之后为立生祠。”(《无棣县志·人物·循良》中华民国十四年版)“九年署噶玛兰通判,力去积弊,案多平反。去任,兰人设位,祀于文昌宫左。”(《台湾通志•列传•政绩》中华民国八十二年版)“同治九年(西元一八七0年),署噶玛兰通判” (《重修台湾省通志•人物志》中华民国八十七年版)。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王文棨准补福建省邵武府同知。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建立台北府(隶属福建省,领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基隆一厅,治所位于今台北市中山堂附近),统管台湾行政。因王文棨在台十载,足迹遍布台湾,参与了台湾的开发和治理,对台事务熟悉,为民慧政,多有政绩,故被清政府任命为台北府首任知府。令人惋惜的是,王文棨怀揣刚刚登基的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的“圣旨”由福建赴台北途中,不幸染疾,病逝他乡。

王文棨赴台北府知府任上殁的消息上报京城后,光绪帝甚为痛惜,对其家眷多有抚慰。王文棨病逝后第三年,也就是清光绪四年(1878年),台北府正式开府。开府当年和第二年,清政府先后任命向熹、林达泉为知府,但向熹并未到任,林达泉时为台湾知府试署台北,因积劳弃世于任上。真正到台北府就任正式知府的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 闰三月任命的陈星聚,故史称陈星聚为台北首任知府。尽管如此,王文棨名义上还是第一任台北府知府。


——无棣电视台  张海鹰




点赞  1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