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百篇见报稿件背后的故事 2017-04-26 00:00:00

【百姓自传】 



1996811日,漳卫新河无棣段大堤抗洪抢险现场(右一为本文作者)

 

       在无棣工作生活二十年来,我坚持在各级党报党刊上笔耕不辍,发表了一些稿件。其中,最难忘的还是2012年。这一年,我仅在《滨州日报》(包括《渤海晨刊》)上就发表新闻、人文、散文、时评、游记、影像等方面的稿件103篇,总计8万字、50幅图片。可以说,这百篇见报稿件每一篇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写新闻,不分分内分外

1995年年底,我由黑龙江省九三电视台调入无棣电视台继续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作为专职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向上级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报送新闻是分内的事,而向报刊投稿则纯属分外之事。我认为,新闻宣传不应分分内分外,“举手之劳”的事,何乐而不为呢?199641日,我在《滨州日报》上刊发了第一篇新闻稿件《无棣下放希望工程助学金》。自此后,坚持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波尔山羊”呼之欲出》《无棣建立海洋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无棣渤海粮仓项目进展顺利 7000亩冬小麦全部播种完毕》《无棣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无棣生态文明村创建投资逾亿元》《无棣城乡环卫一体化惠及34万城乡群众》《无棣校车运行4年零安全事故》《无棣设立特困家庭救助金117户特困家庭获救助》《黄大铁路无棣段征地拆迁启动》《无棣获评好客山东旅游创新示范县》《无棣完成鲁冀界防护林带造林2万余亩 完成总任务95%》《无棣“幸福工程”获三项全国表彰》《无棣确定今年八件民生实事》等近千篇新闻稿件。

新闻是“淘”到的。2012年83日,受第10号台风“达维”影响,无棣县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雨天气,持续的强降雨给无棣造成巨大损失。我通过参考全县开展抗灾自救的有关会议、汇报材料,连续采写了《无棣县车网城盐厂职工全力抗灾》《无棣防汛应急响应升至二级》《30万元防汛抢险设备运抵无棣》《无棣18处倒塌房屋集中安置点开工 130户倒房户本月迁新居》《无棣受灾群众温暖过寒冬》等稿件,先后被《滨州日报》采用。材料堆里有新闻,我发表在《滨州日报》“县乡新闻”版头条位置上的《林下地用起来 大树林养起来 无棣县发展林禽、林苗、林草等林下经济,提高了林地利用率产出率》和《无棣6000万元建设农业七大项目 大部分项目已完工》两篇稿件的素材都是从会议材料里淘到的。

新闻是到的。八月里的某一天,我发现城区主要路段设置了集指挥调度、执勤、录像取证、服务群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安综合警务室。于是采写了《无棣15个公安综合警务室启用》一稿,刊发在“民生新闻”版上。也是八月里的某一天,我见到同事家的孩子贾一凡做客无棣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便拍摄了一张图片,以《我的作文我来读 百名学生暑期走进电台直播间》为题“民生新闻”版采用。“2012年11月28日上午10时许,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分批通过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海域,开展例行性训练。东海舰队副司令员邱延鹏担任编队指挥员,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采访。”当我看到这则新闻后,立刻想到邱延鹏就是我们无棣人,于是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海军舰艇进西太平洋海域训练 无棣籍少将邱延鹏指挥战舰编队》的新闻稿件,隔天被刊登在“民生新闻”版头条位置上。

新闻是来的。当我听说原县文化局老同志刘汉民不但京胡拉得好、扬琴打得好,而且还迷上了民族弦乐器的收藏、修理和制作。为此,我采写了《刘汉民和他的“弦乐器博物馆”》一文,《渤海晨刊》用了大半个版面配发了4幅图片,其中有一幅16cmX24cm的图片,是我至今发表的百余幅图片中规格最大的一幅,令我激动了好一段日子。此文被网络转载后,引起了大众日报社一位专职摄影记者的关注,他专程来无棣采访刘汉民,并在《大众日报》上刊发。我还和他人合作,将刘汉民的“弦乐器博物馆”登上了《光明日报》。一篇稿件除了能在市级报刊上发表外,还能在省级、国家级党报刊发,是很荣幸的事。时隔不久,当我听说我县说唱剧赴台湾献演并获奖时,先后采写了《无棣<拉拉家常话>说唱剧赴台演出》《说唱剧<拉拉家常话>赴台演出获殊荣》等稿件,并被《滨州日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采用。

 

写时评,揭批社会不文明现象

在社会生活中,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对不文明现象要勇于揭露、敢于抨击。1999年5月29日,我的第一篇揭批社会生活不文明行为的稿件《无棣制止“夜半歌声”》首发《滨州日报·周末版》,随后刊发了《无棣整治城区噪音》《破坏广场设施 拘留》《“高考移民”大军拷问教育公平》《公路晒麦谁之过?》《公路晒粮危害的是自己健康》《应警惕狗在伦理上的乱置》《现场观摩会摒弃走马观花推崇下马看花》《暑假辅导班当慎重》《蝜蝂与贪官》《挖掘金蝉当心破坏堤坝》《法律应对贴吧进行规范》《烧烤经营固定区域模式势在必行》等同类题材的稿件。

2012年,我市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清理村庄草堆、粪堆和垃圾堆“三大堆”痼疾,成效显著。但是,个别的“城中村”卫生状况令人堪忧,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投资的环境,阻碍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我采写的《清理“三大堆”勿忘“城中村”》在《滨州日报·渤海晨刊“影像版·曝光台”版“曝光”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早春的一天,我在上班的途中看到六七只山羊在悠闲地啃食着公路旁的绿化林带内几近成材的白蜡树,200余棵白蜡的树皮已经被啃食得“体无完肤”,一块块、一片片白花花的树干格外刺眼,更刺痛人心。无独有偶,也是在早春时节某日傍晚的露天文艺晚会上,一些学生为了站得高看得远,遂在众目睽睽之下爬上正在返青的法桐树,蹲骑在树枝上津津有味地观看文艺节目。这虽是小事一桩,却折射出了德育教育的大问题。不久,我投送的《人怕伤心 树怕剥皮》和《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两篇图文并茂的稿件先后被影像版·多棱镜”栏目采用。

孩子们的交通、饮食安全隐患,一直以来是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一块心病。为此,我在《渤海晨刊》上发表了《请为孩子们让出一条绿色通道”》和《请为孩子健康筑起防火墙”》两篇图文稿件,社会反响强烈。

进入7月份,马路两旁的绿化树种国槐陆续开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可是,有一些人为了谋私利,手持捆绑有镰刀或铁钩的长竹竿,见槐花就勾挂,槐花、槐叶和槐枝被一起拽下、拧下。78月份正值雨季,有些司机在经过积水路段时不采取任何减速措施,依然开得飞快,溅起的泥水让行人避之不及。为此,我采写了《路边的槐花不要采》和《雨天拷问车德”》两篇稿件,分别在《滨州日报》“曝光台”“民生观察”栏目刊发。

夏夜的无棣,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将城市的夜景装扮得流光溢彩,分外妖娆。但是,有些霓虹灯招牌字体残缺不全,表意不伦不类,让人看了啼笑皆非,大煞风景。于是,我连续几天晚上走街串巷拍摄了大量霓虹灯破损、缺字的图片,并以《残缺霓虹灯影响市容》刊发在影像”版上,希望有霓虹灯招牌的商家及有关单位应对装饰霓虹灯进行日常维护,并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霓虹招牌的管理和巡查力度,让夜晚的霓虹灯或“缺胳膊”或“断腿”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婚礼闹亲朋,喜宴砸喜钱,本是鲁北地区的传统习俗。可是,近年来,各地逢亲必“砸”,“喜钱”动辄上千元,多者上万元,而且呈现出愈刮愈烈的趋势。为此,无棣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期尽快扭转这股歪风。我采写的《无棣干部群众签名拒砸喜钱”》一文被《滨州日报》采用,借此向全市人民承诺:无棣县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坚决抵制“砸喜钱”不文明婚庆行为,争做文明公民。

 

写游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喜欢旅游,在游览名胜古迹、欣赏青山秀水之际,总爱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我在《渤海晨刊》“滨州旅行家”栏目上发表的第一篇游记是《云台山两日游》(2010年9月8日),随后还发表了《亚洲第一滩 青岛金沙滩》《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中原好莱坞”——焦作影视城》《青岛一日游》《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庭院深深深几许——汪氏小苑》《游东坡赤壁》《“军旗升起的地方”——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大连游记》《帝王御苑揽——北京北海公园游记》等游记。

在河南信阳,我登上心仪已久的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鸡公山顶峰——报晓峰。一个世纪以前,外国人垄断了鸡公山,肆意出售中国的土地谋取暴利,酿成了“鸡公山外国人租地交涉案”。当时,在河南做官的无棣籍吴崶(吴式芬嫡孙、吴重憙次子)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并指出“官守有责,尺地寸土何敢轻弃”,其爱国情愫,值得后人敬仰和缅怀。鸡公山上300幢风韵殊异的度假别墅中,独以颐庐最为气势恢弘、超群绝伦。1921年夏,大军阀靳云鹗在鸡公山避暑疗养时发现,在属于中国国土的鸡公山上竟然找不到一幢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建筑,于是强行在鸡公山山顶建造了这座颐庐,该楼从设计到施工全部由中国人承担。同时,为抵制“洋货”,千余平方米的大楼竟没有用一撮“洋灰”和一根“洋钉”。站在颐庐楼顶平台上,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我心底油然而生,于是就有这篇配图游记——《鸡公山颐庐 中国人的志气楼》发表在《渤海晨刊》上。

在湖北武汉,当我登临“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时,不禁吟起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黄鹤楼五楼的跑马廊,凭栏举目四望:东面,武昌城万户林立;南面,长江大桥车如流;西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北面,京广铁路一线牵。当我的的游记《昔人黄鹤皆西去 唯留诗赋叹古今——黄鹤楼游记》被《渤海晨刊》采用时,编辑还特意在此文下编排了五百字的小资料——《关于黄鹤楼》。

在江西南昌,我一鼓作气登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主阁第六层。凭栏远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俯首静思,“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不仅给古城南昌增色添辉,而且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游人。我是不虚此行的,“滨州旅行家”栏目上有我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游记》。

“烟花三月下扬州”。清明时节,扬州瘦西湖,一湖碧水,十里湖光,清澄缥碧,窈窕曲折,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最令我醉心的“二十四桥”景点。据说,晚唐时期,有24位姿容媚艳、体态轻盈的歌女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大诗人杜牧,并请其赋诗,以此就有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绝唱。我发表的《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瘦西湖游记》,记录了瘦西湖的独具风韵。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杭州西湖的美景、美食、美传说,令未游过西湖的人,心驰神往;让游过西湖的人,牵肠挂肚。《美景美食美传说——杭州西湖游记》,是我最得意的游记之作,因为它非常符合《滨州日报·渤海晨刊“旅游·美食”栏目的要求。

 

写散文,诉说我对故乡的思念

我的故乡在黑龙江畔九三农垦,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时时令我牵肠挂肚。于是,《渤海晨刊》《滨州日报》的“大平原”版成了我思念故乡的载体。2009年年底,我连续在“大平原”版上发表了《东北大酱》《难忘东北大馇子粥》两篇文章。于是,就有了后来诸如《难忘北大荒的火炕》《难忘过年杀猪菜》《故乡“灯节”里的冰灯》《吐莫葛,我童年的乐园》《童年的义务劳动》《家书抵万金》《牵着游子的风筝线》《与铁笔相伴的日子》《手捏蜡梅迎新春》《春到北国鸡先鸣》《一张弥足珍贵的“喜报”》《有款睡衣叫“想念你”》《揣在心口的“全家福”》等与故乡有关的文章陆续见诸报端。

伴随着2012年新年的钟声,我打电话问候远在千里之外一个人生活的母亲,一连打了三天的电话,总是无人接听。后来从小姑那里得知,母亲因心脏不适住进了医院。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我专程护送从黑龙江“北大荒”来我家小住的母亲到北京,并将她送上北上回家的列车。在北京候车期间,我陪母亲到天安门广场和故宫等地转了转。每当过马路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牵着母亲的手,用我并不高大也并不健壮的身躯保护着母亲。年近七旬的母亲像个孩子似的任我牵着她的手,行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那种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洋溢在母亲已不再红润的脸庞上。那一刻,我才知道母亲心里多么希望她的儿子能永远地牵着她的手啊,为她引路,给她依靠。如今,母亲已渐渐老去。她那双手,布满了青筋,失去了往日的丰润。母亲,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母亲,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2012年1月10 日,《渤海晨刊》发表了我饱含深情的散文《永牵母亲手 平安度春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新春期间,我将与父亲唯一的一张合影翻拍下来,存在我的电脑里,并将父亲生前寄给我的家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父亲慈祥的面孔、熟悉的字迹,一种寒冬里难得的温暖涌上我的心头。每封家书,字里行间都满溢着浓浓的舐犊之情,像一条溢满柔柔温情的小溪,流入心田,时时温暖着我的人生。每次展读,心潮总会被父亲那刚劲的笔迹、流畅的文字和一字一句间散发出来的浓烈而亲切的气息所激荡、所动容,让我读出一片如山的父爱,引发我对母亲更深的绵绵牵挂和眷眷思念。2007年深秋,雪花纷飞飘落“北大荒”。我回故乡探望父亲,并为父亲送行。父亲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突然有一天,我莫名其妙地寻出被我束之高阁的钢笔,打上墨水,坐下来,静下心,展开信纸,给父亲写信。信刚刚起个头,就不得不停笔。我能将信寄往哪里?谁又会为我捎去对父亲温馨的祝福?真诚的问候?于是,我将思念化为文字,寄给《渤海晨刊》。正月十八,我写给父亲的思念——《强拈照片频频看 再读家书泪涟涟》永远珍藏在了我的剪报集里。

2012年青年节时,单位举办活动以示纪念。看着同事们青春飞扬,令我想起1990年青年节那天春游时的情节。我在《我的青春,曾经也飞扬》一文中写道:“有趣的是,那次春游促成了四对夫妇,其中就包括校团委宣传委员的我和组织委员的段波,第二年1月13日,我们举行了结婚典礼。”五个月后10月11日,我在《我为岳父点喜烟》一文中这样写道:“1991年新年伊始,已经调离大西江农场中学的我和段老师步入婚姻殿堂。我们结婚那天,‘北大荒’的天气异常寒冷,室外温度骤降至零下40多度。天刚蒙蒙亮,我就坐着‘北京’牌吉普车去30公里外的大西江农场接新娘子。到了岳父家,我为岳母剥了一块喜糖,为岳父点了一支喜烟,就欢欢喜喜地把新媳妇接回了我的家。”20多年来,每到寒冬时节,岳父、岳母送给我的结婚礼物——上海产的“响铃”牌呢子大衣与我形影不离。穿上它,即使室外再寒冷,我的身上也是热乎乎的,它让我时时感受到似水的母爱、如山的父爱……

 

写人文,因为爱第二故乡无棣

弹指二十年,无棣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爱第二故乡就得爱她的人文,不然就很难与她融为一体。2001年10月9日,我的第一篇人文稿件《无棣发现张映汉手稿》首发《渤海晨刊》,随后陆续刊发了《北宋词人李之仪》《桃花岭与明朝名臣杨巍》《明朝开国功臣孟善与大孟家村》《吴之勷绿端石碑刻传承“海丰吴氏”家》《半生做官一生做学问的吴式芬》《“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吴重憙》《“国家设计大师”张镈》《张爱玲的祖籍及其显赫家世》《李山与郭沫若的书画情谊》《鲁北地区惟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县衙——海丰县衙》《无棣习俗中的移民文化》《抗战时期的无棣县人民武装》《鲁北“鼓书之乡”——无棣》《地杰人灵崔家寨》《豆子䴚:无棣的“水泊梁山”》《“人骏滩”背后的南海开发与保护》等人文稿件。

无棣世称“东省文明之区”“北海翰苑之府”,人文始著于夏商,唐季有声,宋元继起,至明清两代而极盛,掇英撷秀科甲如林,贤相名卿方伯联第。这与封建科举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无棣建县于隋开皇六年,见证了持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2012年春节期间,我写了一篇《细说昔日无棣科举教育》的稿子。稿子写好后,一查字数,4790字,近一个整版!直到年底,我才在犹豫中将此稿投送给滨州日报社,没想到好心的编辑将此稿分两期连载,让我漫卷诗书喜若狂。

新世纪之初,埕口镇发现了一块题有“寰海安澜”四个大字的古木牌匾。“寰海安澜”牌匾有何寓意?又缘何会出现在渤海湾畔的小镇上?原来,埕口曾经是仅次于烟台的山东第二大港。于是,就有了4000字的《“寰海安澜牌匾:古渔港的繁华印痕》一文。此文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在《新唐书》《无棣县志》等志书上查找的资料就达数万字。此文能以“人文滨州”版头条刊出,并被《大众日报》所采用,辛苦没有白费。

我在对无棣五百个自然村村名进行研究时发现,因庙、庵和观而起的村名多达31个。无棣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因此境内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得以“落户生根”,“繁衍生息”。为此,我采写了2000字的《村名见证宗教在无棣境内传播历史》一文,并被采用。

“一方望族”著称齐鲁的“海丰吴氏”家族自清代顺治至光绪历九朝计230余年间有仕录考稽者逾百人,而载入《清史稿》的仅有三人,他们就是吴绍诗和吴垣、吴坛父子。吴氏父子何以被载入国史列传呢?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曾同朝做过巡抚、侍郎等高官,更是因为他们均为清朝中期著名的法律专家,为纂修、考释《大清律例》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2012年1月29日“人文滨州”版以头条位置刊登了我撰写的3053字的《吴绍诗父子纂修考释<大清律例>》一文。

当《滨州日报》“人文滨州”版推出“著书立说”小栏目时,我正兼任无棣县“挖掘宣传吴式芬,促进无棣大繁荣”文化宣传指挥部文学创作组副组长,并任40万字、108篇的《吴式芬家族故事集》副主编。我撰写了近3000字的《创编<吴式芬家族故事集>倾注我对第二故乡挚爱》一文发表在“人文滨州”版头条位置上。2012年年初,我还担任了80回、53.3万字的以吴式芬及其家族文化为主的新编长篇历史评书《红顶清风》副主编,诠释了我对第二故乡无棣的挚爱。

 

【字数:7239

通联:无棣电视台张海鹰电话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