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燕王扫北”“扫”出的无棣村名 2017-04-10 00:00:00

 

 

无棣县佘家镇西南部有四个自然村,分别叫邢家磨徐、前店磨徐、单家磨徐和赵家磨徐,统称“四磨徐”。当年“燕王扫北”时,当地一个姓徐的汉子见大兵压境,急中生智藏身于磨盘底下而幸免被杀。劫后重生的他在重建家园时,为感念磨盘保命之恩,遂将此地取名“磨徐庄”。“燕王扫北”后的明永乐二年(1404年),邢姓拖家带口从京师省永平府滦州(即今河北唐山滦县)随移民大军迁“磨徐庄”定居。因邢姓人较多,更村名为“邢家磨徐”。不久,张姓移民立村于磨徐庄附近,因村前开店铺供行人食宿,故取村名“前店磨徐”。后来,单姓和赵姓也先后立村于磨徐庄附近,分别取村名“单家磨徐”和“赵家磨徐”。

何为“燕王扫北”?即“靖难之役”。明建文元年(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对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靖难之役”,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燕王扫北”。“靖难之役”前后持续了三、四年之久,使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北方大地,人烟荒芜,十室九空。据《无棣县志》(1994年版)载:“元末明初,无棣县迭遭战乱,人口锐减,境内人口稀疏。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县内多数村庄又被夷为平地,百姓死亡十之八九,人口再度大量减少。”

朱棣为什么对山东、河北一带百姓大肆屠杀呢?史书记载:“惠帝承太祖(朱元璋)遗威余烈,因势初张,仁闻昭宣,众心悦服,成祖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可见,当时百姓还是拥戴太祖(即朱元璋)的继承人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而不看好惠帝四叔成祖(即燕王朱棣)。朱棣在发动“靖难”战争之前曾忧虑地僧道衍密说:“民心向彼,奈何!”此“彼”即惠帝。果然,朱棣发动“靖难”战争后,遭到各地官民顽强抵抗,“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由于山东等地百姓的大力抵抗,朱棣的军队连受挫折,转战多年,不能巩固,这引起了朱棣的极大愤怒。于是,他率军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残无人道地屠杀百姓,即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另外,战争期间,百姓大量外逃,也造成山东、河北人口急剧减少。史书上记裁“青燐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

距无棣县碣石山镇政府驻地南6公里的坡家庄原称“抛庄”,之所以得此名,据传是“燕王扫北”时该村没有被扫着,故得名“抛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郭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抛庄演变为“坡家庄”。距县城西北9公里处有一个村落,“燕王扫北”时,有一个人藏于瓮中,幸免遇难。明永乐二年(1404年),此人与大批移民在此建村,取村名“瓮家”。距县城北24公里处有一个行政村翟家,“燕王扫北”后,该村只剩下一户姓翟的,遂取村名“翟家”。据小泊头镇张义井村张姓谱书载:“明永乐二年,张姓从洪洞县迁于京东昌黎县南门底楼张,后又迁此建村,因从底楼迁来,故取村名底家楼。据传,燕王扫北路过此地,人马很多,周围的井水都被饮干,唯村北一井始终末干,取名‘义井’,村民据此传说,将村名改为‘张义井’。”  

为补充畿南地区(今海河以南、沿南运河两岸的河北省东南部,以及山东省德州市东部地区)人口,明成祖朱棣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下旨移民。据《无棣县志》(1994年版)载:“明洪武年间,朝廷多次从山西移民充实县境。1404年,朝廷又从山西、直隶移民,并调大批军队驻守屯垦……”另据山西洪洞大槐树纪念馆资料载,当时官府下令凡一家兄弟两个者迁之一,三、四个者迁其二。

在无棣县592个行政村中,因“燕王扫北”而由山西省洪洞县移民到无棣建村的村庄就有338个,约占全县村庄总数的63.4%,全县11个镇(街道)都有一半以上的村庄来自由此。如小泊头镇52个行政村中,有34个为山西移民村。小泊头镇筛罗坡村土地碱洼,“燕王扫北”后,大批洪洞移民迁此立村,他们只能在地里筛草种子充饥。为纪念先人创业艰难,后人取村名“筛罗坡”。在车王镇有一村原名“釜阳里”,“燕王扫北”后,只剩几户姓傅的。该村张姓谱书载:“明永乐二年,张旺从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落户,在村东开设店铺。因住宿收费便宜,方便旅客,故更名‘便宜店’。”据笔者对无棣县所辖的566个自然村进行统计分析,以迁居无棣的洪洞祖先之姓氏(如许家、李家庄、范家庄子)、人名(如王化如、张连蒲、王自友)或取姓氏冠以方位(如南王家庄、堤南赵、北高家庄)等为村名或以特征、事业等冠以姓氏(如韩家码头、洼里宋、冯家铺)取村名的就有190余个。

“燕王扫北”,留下了很多与此役有关的村名,甚至连县名都被改过。早在隋开皇六年(586年),无棣即以县名录载史册。“燕王扫北”时,即明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初四,为了避开朱棣之讳,无棣县改称“海丰县”。直至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6月,因广东省也有海丰县,为避重名,无棣县名复名为“无棣”,县城亦复原名“无棣县城”。

沧海变桑田,弹指六百年。当年“燕王扫北”的金戈铁马早已烟消云散,不消不散的是一个又一个与“燕王扫北”有关的村名,它们真实地见证了战争的残酷,移民的血泪……

 

【计空格字数:2063】

 

通联:无棣电视台张海鹰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