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米兰 米兰,山东邹平人。作品散见于《散文》《山东文学》等刊。著有散文集《花布》。

Ta的文章 > 王红先生
王红先生
2017-02-14 00:00:00


               王红先生

                           ——透过《范仲淹故事评传》的阅读

                    米兰

 

《范仲淹故事评传》是20138月出版的,97日,王先生打来电话,让我陪他去郭连贻老先生处送书。时近中秋,天气却未变凉爽,那一天很热。来到郭老家,只见翠竹青青,合欢、紫藤荫凉匝地,好不惬意。两位身形清癯的老先生,一左一右坐在竹木沙发上,盖碗绿茶的香在屋子里袅娜、升腾,平添一份优雅之气。郭老时年八轶有三,沉默寡言;王先生七轶有四,谈兴甚健,意兴遄飞。看得出,完成了《范仲淹故事评传》(以下简称《评传》)的写作,既让他放下了一块石头般感觉轻松,又进一步激发了他对范仲淹的崇尚和钦敬之心。至此,自小沐范公德风成长的王先生,方觉得对自己、对邹平这方热土——范公故里,算是小有交代。当然,意犹未尽之感还是有的,作为华夏民族一代楷模和东方人格形象典范,范公是不朽的,怎么宣扬都不为过。尤其在当今时代坐标点上,举凡国内的、国际的矛盾冲突、变化无常且毫无章法之下,先生以社会文化研究者的身份,掷列范公这面旗帜醒目于世人面前,恰当其时!

今年杏三月的一天,我去先生家拜访,先生正伏案阅读。正对书桌的窗开了一溜缝,微风吹进来,满屋子的春意。简朴的书桌上放满了书,在和煦的春光里散发文雅气质,令读书人感动。在先生面前无需拘谨,更不必字斟句酌,疑问、评议、牢骚,只一味说下去,像一个孩子在父母面前任性撒娇。高姨在旁边间或插个一言半语,水果、瓜子,一个劲劝着我吃。当年先生家住文化馆两间平房,带一个小院,翠竹、石榴、无花果各一丛,屋里屋外,夫唱妇随,彼时与此时,传递着同样和美而又让人倍感亲切自然的家庭气氛。“先生性温存,博大而平静的学者风范,使他在扶掖培植文化人才上殚精竭虑,呕出心来不喊痛。”这是作家男娲的感受,当年的孙桂芹、现在的我,深有同感。两年前,先生为我那本浅拙的散文集写了一篇评论,发在鲁北晚报上;俊佐的散文集出版后,他也写了评论文章。他用这种方式支持文学后辈,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为本地文脉薪火传承着想,这种热心、这种不辞辛劳、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精神,始终不怠。“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常从王师身上想到这一句。在他心里,或许以为这样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使命感使然。与目下那些辄为他人写点评论文章、东拼西凑些溢美之词,即得对方请客酬谢相比,判若云泥,天壤之别当下立现。先生境界自成高格。

视力下降,心肺功能不逮,先生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然先生一向“入世”心态积极,每天读书读报,当今时政要闻、中外文化趋势、芸芸众生相,皆在其关注之列。高端的阅读对先生来说,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为写好这本《评传》,先生把包括《史记》、《资治通鉴》、《四书五经》在内的几十部书籍翻烂了,烂在肚子里,变成了学问;先生家书柜一角,放着新到的《读书》、《大家》等期刊,墨香点点,现代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东汉张衡有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常;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一部《评传》出经入史,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场感,与作者广泛深入的阅读是分不开的。有人说,文当以思想见解为主,文笔实为余事。我不想苟同。自然,言而无物,行之不远,然则有思想有思考,辅以含蓄隽永的文笔,岂不更妙?读《评传》可以见识到,作者笔下有阔论、有氛围、有细节、有情致,至于臧否古今、数往知来,先生的评议堪称画龙点睛。先生谓范公期冀以自己的直言直行、危言危行,开辟出一条谏诤之路,即使牺牲也在所不辞,而先生本人,何尝不是如此。从先生身上,我读到了中国士大夫般的峻切与坚韧。掩卷沉思:我是谁、该怎样做、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已经不单纯是文化层面的教育了。

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说大也大,说不大也不大,那要看书是什么书,读是怎样的读。当年读《红尘四季》、《解读邹平丛稿》,如果说对先生其人、梁邹其地,有了更深的认知和感情,那么,眼下这本沉甸甸的《评传》,皇皇三十三万字,给我本人心灵和思想带来的冲击,则非一文一章、一朝一夕可言尽说清者也。长山镇有位农民,读罢《评传》,慨然叹曰:老百姓不读范公,不可谓无损失也;为官者不读范公,可谓之堕落也……范公那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人皆知,但真正明白之、践行之,千年以迄于今,又有几何?乡人今以范公作为小城文化名片、精神名片,本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的言行作为,是否辱没了这张名片?这是个问题。

在《评传》研讨会上,忝于发言者之列,心中感慨万端而惴惴然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胡言乱语扰乱了先生苦心经营的吁请,毕竟研讨会乃体制内组织的活动。古之官场有“以宽厚沉默为德”之官僚积习;今之民间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说;在我个人,宁愿在良心允许的范围内保持沉默、宁愿在被他人抢夺掉的一己之私面前一笑了之,而不愿激起争论,说白了,都是出于自私、懦弱、明哲保身等原因而导致的对无耻和恶的纵容,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自食其果,无耻和恶到头来仍会伤及我们自身。

有人评议清末享有“古之遗直”美誉的吏部考功司主事胡思敬,之所以一直执意复辟的动力,乃源于其对人生关怀的两个维度,即政治层面上对“臣”的意义的力持,文化层面上对“儒”的意义的坚守。借用到先生这里,谈及《评传》的写作初衷和动力,也可从两个维度来说:一、政治层面。众所周知,范仲淹首先是一位政治家,“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然而,社会发展至今天,为政不得罪巨室、权力寻租等怪相,像女星们的内衣一样赤裸裸呈现于人前而不以为耻,狡诈、权谋、无耻、贪婪等丛林法则变成了人与人之间唯一的价值取向,内心的高贵感无所谓了、破灭了、荡然无存了,为政如此,国家、社会谈何尊严?二、文化层面。君不见鲁迅文学奖竟然也在游说、贿赂之列,又遑论大大小小的地方文化奖项。文化堕落至此,让人情何以堪?“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文化景象,难道不复再有了么?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总和。一部《评传》堪称一支文化嚆矢,给当下良莠不齐薰莸同器的文化环境,带来一次突围的机会。先生将几十年心血积累付诸笔端,采用新颖独特的体例,以翔实的资料、优美的文字,寒暑往来,伏案三度春秋,把中华人格形象之典范——范仲淹范公的故事,呈送到读者面前,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精神启示也让我们相信了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的恶是强大的,但是爱与美更强大。

邹平县礼参乡,明朝年间建有三贤祠,“三贤”之一陈仲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由于受到以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讥刺与排斥,其彻底否定私有制的观点,两千年来,备受争议。2011年,先生主编了《陈仲子研究资料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为完备的陈仲子研究资料汇编。先生对陈仲子的推崇,概因陈氏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原本就是人类美好的愿景,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有共通之处,并非不值得研讨。当然,正如那位清醒而睿智的老人纳尔逊·曼德拉对一名中国记者说的:“无论你对谁、怀有多大敬意,也不要把他写成天使,因为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在如何看待陈仲子的研究价值问题上,先生表现得很固执。跟许多人一样,对陈仲子“廉士”、“隐士”的一些做法,我并不完全认同。比如,陈氏在《梦葵》篇中写的,他夜里做梦偷拔了句氏家蔬菜,次日就硬要陪人家一双鞋,岂不迂腐过分?气得人家句氏都说他,您实际上并没有做偷菜的错事,却要用一双鞋害我于不仁不义之中么?那么,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谁还会停下脚步琢磨陈老先生的“古董”思想,为之鼓与呼?不嗤之以鼻就算不错了。我这样说,先生听了也许会摇头叹息,也许会着急上火,但我知道先生不是刚愎自用之人,他不会螳臂当车,限制他人思想,他清楚自己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人为天地客,处世若浮休”,即便是孑身执节,他也是做了该做的、能做的。传统文化本就支离破碎,他捡拾这些老掉牙的东西出来,也许现在我们不以为意,慢慢就会明白,说不定那就是秦砖汉瓦,那就是文化。

  严谨细密的治学态度,并不妨碍先生是一位善与子女沟通、具备无限亲和力的慈父。在《评传》后记中,先生提到2008年发生的一场巨大的家庭变故。我知道那是一场什么变故,我经历过失去亲人的哀伤,知道了无生趣万念俱灰是一种什么样的痛、它对精神的打击有多大。2008年,先生长女王竹青——一位优秀女性的英年早逝,顷刻间摧毁了先生的精神支柱,他的天塌下来了……带着这样的大悲痛,先生以抱病之躯,在撰写《评传》的同时,默默养育着竹青的女儿——外孙女朵朵,并最终将其送进高等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我想象过,当朵朵的录取通知书抵达的时候,先生的情绪定是不平静的,定是将眼泪生生吞进肚子里去的。今年春节,我去先生家拜年,谈及当下环境污染、官场腐败诸情状,先生越说越激动,声音越来越高,这时,朵朵从书房中跑出来,微笑着提醒外公别太激动,怕他生气伤了身体。朵朵刚读大一,言谈举止很是大方得体,有乃母风范。对先生而言,朵朵是一条纽带,他与女儿之间的牵连,从未断裂过。在学术上一丝不苟,为坚持观点不惜与他人争得面红耳赤的我们的这位先生,生活中其实是一位蔼然仁者,对人对事都满怀深沉的暖意。

先生原名王毓吉,清代渔洋山人第九代裔孙,幼依长山镇大由村外祖母,经战乱,历清贫,体瘦心宽,面长鼻直,晚年自谓“一介迂夫”,究心地域文化研究,助力弘扬汉学国粹,从战国时期陈仲子义辞三公,为人灌园;秦汉伏生《尚书》再造,彪炳史乘;曹魏年代刘徽《九章算术注》十卷,成数学泰斗丰碑;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录秘书、叙异事、仙佛人鬼,均能以自然法则视之;北宋范仲淹先忧后乐建奇功伟业;元代长白先生张临,崇文重教兴洙泗之风;至明清以降,张万钟撰写世界首部《鸽经》,马骕、成瓘经师学者名冠四海,张实居、刘鸿训、王碧莹、郝秋岩卓荦不凡,独标诗坛……邹平这方文化昌盛之域璀璨之群星,幸得先生一一书来,以历史眼光臧否人物、评议物望,传人文灵根,播流光遗韵。我等能沐先贤之遗泽,与先生一生孜孜所为,能无关系?

 夕阳临窗,先生自成之八句,可谓其详——

 

  子曰学而时习之,

  年过六旬莫嫌迟。

  愧对先贤多斯文,

  腾蛟起凤人笑痴。

  检索桑梓古久薄,

  别裁解读胜于诗。

  铢积寸累逐逝川,

  蓏蔬杂俎酬相知。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