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范廷伟 范廷伟,邹平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邹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文集《故乡的笛手》,杂文集《蒺藜花开》,散文集《故乡与往事》《行走的故乡》《乡村,一份永远的牵挂》等。2015年9月,《故乡与往事》获邹平县第三届“范公文化奖”;2015年10月,入选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

Ta的文章 > 电影插曲萦心怀
电影插曲萦心怀
2017-02-24 00:00:00

在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中,我最喜欢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栏目,喜欢那些经典的故事片,喜欢电影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岁月如流,众事皆幻,惟有历史长河中沥尽杂质,显现清纯,焕发蓬勃生命和艺术活力的电影插曲,在记忆的最深处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每每看到屏幕上熟悉的电影画面、听到熟悉的电影插曲,我的记忆像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飞回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每年难得能看上几场露天电影,那时最喜欢看一些战斗片,我们经常模仿的是那些战斗画面,玩诸如中国打美国的儿童游戏,在进攻与撤退中反反复复斗智斗勇,最终以中国打败美国而告终。我童年的玩具武器中,一件父亲给我做的木头手枪,一件是一个本家哥哥给我做的石膏手枪,这两件武器让我耀武扬威地风光了我的整个童年时代,公社电影队下来新片子,为了先睹为快,我们结伙到外村去看电影,时常在腰里掖着一把玩具手枪,当晚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举起着手枪“砰砰”的嚷着吵着,追得小伙伴们真像枪惊了的野兔,十多里路程在嘻笑打闹中,不知不觉中就被轻松打发掉了。那时,我们都很惊诧于自己的记忆力特强,悟性特高,一部电影看上一遍,它的台词、它的插曲、歌词都被唱得滚瓜烂熟,唱起《闪闪的红星》中的《红星闪闪放光彩》,我们就像潘冬子一样精神抖擞、神气活现,唱起《红星照我去战斗》同样是壮志凌云、豪情满怀;而《红孩子》和《啊,摇篮》等儿童影片中的插曲,也让我们一遍遍独自回味着情节的婉转、旋律的优美。那个年代,露天电影就是文化生活中的一道最丰盛的精神大餐,理所当然地为电影插曲而痴迷沉醉,我们收获的是当年一种和谐的诗意和满是真趣的情怀。那些绵绵而悠长的电影插曲,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击中被岁月浸泡已久的沧桑的心,把我们带入长长的回忆之中。现在看到孩子们面对诸多娱乐方式而苦于选择时,当年的情景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不啻于是一段美丽的童话。

读小学的时候,班里的文艺积极分子们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歌咏比赛,最出风头的是一些女孩子们,电影《白毛女》中的《北风吹》,《小花》中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闪闪的红星》中的《映山红》,《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人说山西好风光》,一首首电影插曲,唤起了师生们已经逐渐沉淀在心底的回忆,勾起了那种亲切的回味和久违了的温馨。听着这一首首入耳入心、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一个个的银幕故事因它们而生发,一个个的电影人物因它们而活现。男孩子也毫不逊色地先后唱起了《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怒潮》中的《送别》,以及《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等电影插曲。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就像电影《刘三姐》里一样对唱起来,我记忆最深的那次对唱电影插曲,老师和同学们唱得太投入了,谁都没有听到下课的铃声,等到校长循着歌声来到教室,同学们才意犹未尽地背起了书包散学回家。除了非唱不可的几首革命歌曲以外,我们的音乐老师也毫无保留地将她所会的电影插曲及时地教唱给我们,如《地道战》中的《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山城雪》中的《想延安》,《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再例如《阿诗玛》中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苦菜花》中的《苦菜花开闪金光》,《红日》中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海霞》中的《渔家姑娘在海边》等。有个头脑里音乐细胞特别多的女同学,只要从收音机里听一遍,便能主动地替音乐老师上课教唱电影插曲。现在的我,觉得由时光记录下来的这些电影插曲,既有了果实成熟后的羞涩,也有了走向新起点的坦然,更具有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是一座人生的驿站,它是一味心灵的鸡汤。这些非常经典的电影插曲,那时已经达到了风靡天下、举国同唱的地步,城里乡下也好,男女老少也罢,不能说人人即学即唱,至少都能很随便哼唱上几句,应该说是滋养了一代人,滋养了一个火红的时代。

到了我读中学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更多的电影冲破了原先的许多禁忌,打破了诸多的禁锢,而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角落之歌》,《戴手铐的旅客》中的《驼铃》,《知音》中的《知音》,《甜蜜的事业》中《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幽灵》中的《心中的玫瑰》、《摘一束玫瑰送给你》,《樱》中《妈妈,看看我吧》,《海外赤子》中的《我爱你,中国》,还有《花开花落》中的《花溪水》,《黑三角》中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红牡丹》中的《牡丹之歌》,《梅花巾》中的《梅竹同心永相爱》,《归心似箭》中的《雁南飞》等大批电影插曲,成了校园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功课都比较紧张,虽然一些同学还没有看到新上映的影片,但电影片中的插曲早已烂熟于心了,上课前,下班后,宿舍里,树荫下,小路旁,到处都能听到熟悉的电影插曲。为了学唱、牢记电影插曲的歌词,很多在校学生、农村青年、企业青工,几乎都用一个精致的塑料皮日记本,专门抄写电影插曲的歌词。而我则特意订制了一本十六开的大本子,专门剪贴带曲谱的电影插曲。至今我还记得头两首电影插曲,是从当时的《中国青年》半月刊上剪贴的《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和纪录片《莫让年华付水流》的主题歌,所剪贴的其它电影插曲,大多是从《大众电影》《时代电影》《电影故事》,或者从其它的青年类报刊上搜集而来,多年积累下来,也是蔚然大观。优美动听的歌声中,人们在或浓或淡的怀旧情愫里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味,回忆盈盈一车,往事洒满一路……这些难忘的旋律,这些永恒的经典,带领着我们追寻着昨天的青春脚步……

每逢收看到央视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栏目,我经常怀念的就是这些经典的旧曲老歌,这些我们当年的青春之歌。再例如《九九艳阳天》《牧羊曲》《满怀深情望北京》《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双脚踏上幸福路》《满山红叶似彩霞》《雷锋,我们的战友》《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等等,记忆中更是荡漾着昔日银幕上的风情,飘来醉人的音乐天籁,透发着世纪的花草芳香。还有如《红梅赞》《绣红旗》《洪湖水,浪打浪》《珊瑚颂》《娘子军连歌》等红色经典歌曲,有着刚劲的精神穿透力,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融观众于剧情的强烈震撼力,以至于许多年后,很多人已经记不起电影的故事情节,但对电影中的插曲却仍然耳熟能详,百听不厌。那些译制片中的电影插曲,如《卖花姑娘》《拉兹之歌》《啊,朋友再见》《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草帽歌》等等,给国内的电影市场吹来了一阵新鲜的域外之风。光阴荏苒,时光流逝,催生着我们一天天长大,那些陪伴着我们一起走过沧桑岁月的老电影,那些至今仍然回响在我们耳畔的电影插曲,至今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那些置历史事实和群众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之情于不顾,故意恶搞红色经典的文化垃圾们,事不好好干,话不好好说,词不好好写,歌不好好唱,弄个歌词像天外来客的语言,让人云山雾罩,唱起歌来声嘶力竭,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让人不知所以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是酒酣耳热之时,我们往往会念叨那些老的电影台词,哼唱那些温馨经典的电影插曲,而当我们再次感触青春、重温这些老电影的同时,会在每一首老歌回忆里收获着许多年轻、收获着无数感动,也在怀念一个渐行渐远的年代。那些曾经给予我们精神营养的银幕形象、电影插曲永远定格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

时光的河水脉脉流淌,冲走了多少失望和哀愁,也带来了无数希望和欢歌。往事如烟,午夜梦回时,多少情景历历宛然,岑寂的情感在歌声中潜滋暗长,逝去的岁月在回忆中清晰重现;往事如风,轻轻拂过,将最宝贵的一缕永远吹入我们历经沧桑的心底。这些美丽的怀旧情愫温暖着人生的四季悲凉,滋润着人生的下一个旅程,然后,我们又在一首首熟悉的旋律中得到了无言的感动与释怀。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