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刘希国 刘希国,笔名及网名孤清舍人,大学文化,现就职于滨城区第四中学。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写作 ,创作散文、小说和诗歌五十余篇,作品曾在《校园文艺》及省市报刊上登载。

Ta的文章 > 那枣那树那人
那枣那树那人
2017-02-06 00:00:00

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片枣树林,那时候家家户户老宅旁边都有一块林地,大多都种枣树,从青涩果开始我们就狸猫一样爬上树枝摘来吃。其实枣子只有成熟时才好看且好吃,那时的枣身红红的,犹如女孩子羞红的脸,吃一口脆脆的甜甜的。等到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在地上放一布包袱用竹竿打枣,人们或是站在高凳上或是爬上树杈,竿子落下红枣噼里啪啦连同树叶掉了一地。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家乡的枣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新规划后建起的一排排新瓦房。我童年的记忆也化成了一帘残梦,梦里我经常梦到童年在枣树下与儿时玩伴嬉戏的场景。

自从来到码头村,扑面而来是大片的百年枣园,我的心又一次遭受震憾,仿佛回到了金色的童年,从此我与码头与邵家村与枣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感觉这枣树是儿时的样子,却不全是。树龄长的树都齐腰粗,像我儿时见到的样子,可要论面积却是儿时所不能比拟的,码头村只有三十多户人家一百多口人,却拥有五百多亩百年枣园,简直就是不可复制的人文景观。这里很多树虽历经百年,却仍然枝繁叶茂高耸云天。树下种着花生西瓜,彼此和谐生长。

第一次去码头是在6月份,正盛枣花盛开,漫步在花香四溢的林间,我有莫名的激动与满足,遂与随行的几位骑友相约:他日枣熟了还要骑单车回来,鲁闵黔大哥当即写就一篇文章,名字就叫《约吧,为什么不约》,被独具慧眼的报社编辑选中,发表在"顺着黄河去码头"活动专版上,一石激起千重浪,滨州刮起了一阵码头游旋风,从前静寂闭塞的码头从此变得人头攒动车马喧起来。   没等到枣熟仅仅过去一个多月,码头镇举行“文学摄影创作基地”和“骑友之家”揭牌仪式,在七月流火的季节我们又一次来到码头。这次不仅有大批骑友拍马赶到,也吸引了数十位市作协的作家赶来采风,我作为文学爱好者和骑友双重身份,又一次重回码头。因为平时也喜欢舞文弄墨,也有幸混迹作家其中深入码头民间采风,收获了许多别样的感动。
      我们是第二次来码头,而对那些浪漫的作家们来说却是初来乍到,他们来到邵家村的百年枣园,一下子被郁郁葱葱的枣树吸引住了。摄影记者拿起了长枪短炮,纷纷记录下美好的瞬间。才女帅哥们扑倒在枣林间,用笔记下了和枣树的第一次亲吻。   在码头我们只有二天的活动时间,晚上就住宿在邵家村恬静温馨的的农家小院里。年青人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村里只留老人孩子值守,因此很多院落都是人去楼空无人居住,码头镇适时搞起了生态旅游,邵家村办起了镇上第一批农家乐,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前来游玩,人们大都是冲着百年枣林来的。

码头有文化名人李广田,还有大寨村的十里荷塘,有归苏的龙眼路……我更钟情邵家村的枣园。前后两次住宿在邵家村的农家小院里,晚上洗漱以后在院子里拿一把大蒲扇泡上一壶大茶,和老房东一家人唠嗑,唠唠邵家村的今昔,说说老枣树的历史。

房东杨大哥家有近百棵枣树,还承包了村里十亩池塘养藕,每年光这两项就净收入七八万元,比城里上班的人挣得还多。谈起枣树他更是眉飞色舞如数家珍,我与鲁闵黔大哥像小学生一样听得都入了迷。

邵家村与杨庄村本来在人民公社时期属于一个集体一一邵杨大队,以后撤社设乡时即分成了两个行政村:一曰邵家,一曰杨庄。有趣的是,邵家无邵姓人,杨庄没姓杨的。问起老房东,他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猜想在那动乱的年代一定是天灾人祸所致。或是瘟疫或是战乱,才会出现灭绝之灾。

老房东还说起邻近崔八村虽为千人大村,仍未有一个崔姓人,倒是因为澳门特首崔世安万里寻亲,最终寻到了这里,说是八百年前其祖先就生活在这片热土,于是乎派人来此大兴土木,崔氏祠堂修葺一新,远近崔氏人皆来顶礼膜拜,从此这里香火正旺,连崔字牌香油的传人们也来凑热闹,祠堂开光时撒了不少银子。不幸的是现在崔八村己不属码头镇辖,前些年魏桥集团要建水库,即把崔八村征调在魏桥镇麾下,但其渊源仍与码头镇有隔不断的联系。

与房东夜聊到很晚我们才回房休息,倒在床上竟没有丝毫睡意,我与鲁大哥继续聊,一直聊到凌晨三点钟,聊的话题都离不开童年和枣树。

邵家人的枣树全是清一色的凌枣,个大肉肥,小时候我三伯家院里就有这样一棵大凌枣树,树很高大,成熟的时候也是用杆子打枣,但那已是四十多年尘封的记忆了。 听邵家村杨书记的介绍,秋天收枣的时候,现在人们还是习惯用杆子打枣,“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试试”,这一下子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使我下决心秋天与骑友相约再来重温那份童真与感动。

邵家村半数以上的人姓杨,村支书一家人口最多,他是老四,他兄弟六个,还有两个姐妹。母亲八十六岁了,身体还很硬朗,生活很有规律,每天都要去枣林中转转,虽然只有区区几十米距离,但却是寄托了老人全部的梦想与希望。老人背略有点驼,但是耳聪目明。房东杨大哥是她二儿子,儿媳告诉我们老人家饭量还好,连她都不及老人吃得多。平时按理说应该老人在儿子们家中轮流吃饭,但是大家任由老人喜好,谁家饭菜可口她就去谁家吃,弄得儿媳们争相改善伙食,生怕慢待了老人。   邵家是个小村,却保留了朴素的民风,村里人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友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枣园见证了沧桑巨变,也保存了古老农村的那份纯朴和友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里真是难得的世外桃源呀!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