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范廷伟 范廷伟,邹平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邹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文集《故乡的笛手》,杂文集《蒺藜花开》,散文集《故乡与往事》《行走的故乡》《乡村,一份永远的牵挂》等。2015年9月,《故乡与往事》获邹平县第三届“范公文化奖”;2015年10月,入选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

Ta的动态

范廷伟

感谢滨州网推出我的作品《家住魏桥创业》。

转载:

俗话说,鸟要有巢,人要有窝。这个“窝”,就是能够为我们每个人遮风挡雨、安妥灵魂的“家”。因此,有人将“家”诗意地定义为“身体的避风港,灵魂的栖息地”。我自小生活在农村,见过很多的父母老人,一般都会提前几年为即将长大成人的儿子建一座房子,伺候着为儿子将来娶妻成亲、组建一个新的小家庭做准备。他们不惜省吃俭用,东借西凑,可谓倾其所有,像扒掉一层皮一样。可我们不知道,这个以房子为主要标志符号的所谓的“家”,又究竟让多少栉风沐雨、土里刨食的父母为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刚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那几年真的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我的父母双亲精心管理着自家的五亩棉花地,他们几乎天天长在棉花地里,间苗擗叉,捉虫喷药。古话说,天道酬勤,等到喜人的秋收时节,他们又精选细挑,反复晾晒,将雪白的棉花相继卖给了魏桥创业集团。手里宽裕点了,给我建房子盖屋的事情,便被父母双亲郑重其事地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我当时尚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屁孩。时隔这么多年了,可我还记得母亲那时告诉我说:“现在趁着俺和你爹年轻,有些本事,俺俩得早点筹划着把房子给你盖起来,要不然不好找媳妇。”大概一九八零年左右,三间青石碱脚、红砖立柱、灰坯垒墙的新房子建了起来,十年后,我顺理成章地在这三间房子内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作者和家人在老家旧屋前合影

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就和我们说,“将来的共产主义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其实,每个漆黑的晚上,从我们的村头都能望见不远处素有“山东省农业战线一面红旗”之称的魏桥镇小田村,他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全村四十二户人家率先住上了干净整洁的二层小楼,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那里灯光闪亮,简直像人间仙境一般,令我们同般大的孩子羡慕得心里直发痒。我一直在想:哪辈子我才能享受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呢?高中毕业后的一九八八年,我很荣幸地来到很多年轻人“拱破头”都想进来的魏桥创业集团参加工作。那时候,魏桥创业集团早已隔着窗户吹喇叭 —— 名声在外, 并且实现了“宿舍旅馆化,食堂饭店化,工厂花园化”。家虽住农村,可我觉得,我梦里的另一个“家”已经悄悄在魏桥创业集团扎下了根。

有一首名为《国家》的歌中唱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咱们魏桥创业集团又何尝不是一个凡事都能为职工庇护风寒、抚慰心灵的“家”呢?为了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一九九三年年末,企业高层决定照顾一批年轻职工家属进厂参加工作,我的妻子,就是由此从一个头顶高粱花子的普通农民,一跃成为一个月收入上千元的纺织工人。次年,企业就给我们两口子分上了一套三居室的楼房,让我“共产主义”的生活提前梦想成真。有人说,一个家,不在富有,而在整洁温馨,平平安安;一个家,不在大小,而在恩恩爱爱,父慈子孝。我们一家人在魏桥创业这个和谐的大家庭里平淡地生活着,开心地笑着,充实地忙着,难道这不是我们很早便期盼着的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吗?我清楚地记得女儿第一次来楼上新家,由于新鲜好奇,她兴奋地在楼上楼下跑来跑去,跑累了,居然找不到自己家了。我和妻子听到她的哭声,开门后笑着随便调侃了她几句,她却羞得一头扑进妈妈怀里……

作者现在居住的宏杰第一生活区

“拼搏进取,求实创新,快速高效,勇争一流”,是长期在实践中淬炼而成的企业精神,魏桥创业集团从一九八六年的七十二台毛巾织机开始起步,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平坦,走过坎坷,困难与成绩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唯书,只唯实;不唯上,只唯干,咱们干部职工最信奉的一句话就是: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是关键。所以,在改革开放后的这四十年间,我们集团始终走在全国同行业的最前端。在继续巩固魏桥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上,新世纪之初,集团为了发展的需要,又从地处偏远的魏桥镇驻地,扩展到邹平经济开发区,带动了邹平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带动一方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致富,始终是集团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零零三年初夏,我随着咱们创业大军“先遣部队”,先行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宏杰纺织公司工作。为了解除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崭新的双职工住宅楼和单职工宿舍,也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之中,当年秋天,我在集团旗下的宏杰纺织公司职工住宅区分到一套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子。是魏桥创业集团让我从一个普通至极的农家子弟,先是变成了工作有规律、收入有保障的企业员工,后又华丽转身为衣着光鲜、令人羡赞的城市市民。在魏桥创业集团工作的这些年里,我先后经历了两次分房,两次搬家,以及两次身份的华丽蝶变。是啊,电价便宜,免费取暖,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的小“家”,让我们舒心满意,安心工作。歌星潘美辰在《我想有个家》的歌中奢望着:“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而魏桥创业集团的每一名员工,婚后都可顺理成章地以低廉的成本价购得一套满意的住房,组建一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小“家”。

作者的子女现在居住的公司高层生活区

十年前,我的妻妹一家人从农村老家即将搬家到魏桥创业集团旗下的宏儒纺织公司职工住宅区居住时,她年近八十岁的婆婆在看亲朋好友们忙手忙脚地搬家具装车,年轻人打趣她说:“您老能想到吗?快八十岁了,这辈子还能捞到去城里享享清福呢。”她婆婆激动地在院子里转来转去,不住地念叨:“可好了,可好了。”装满家具的车子将要开动时,她老人家又跟在后面嘱咐儿子和儿媳:“可别忘了拉上点柴火呀!”她以为住进城市的楼房里,也像农村一样烟熏火燎地点柴火做饭呢,直惹得在场的人们哈哈大笑。绿化带内鲜花簇拥,月季花丛芳香四溢,每逢班下时间、节假日中,你看住宅区内偌大的树荫中、宽阔的广场上,抑或是在夜晚凉风习习的灯光下,闲来无事的老人们自在地下着象棋、甩着扑克,老太太们则轻摇蒲扇,惬意地聊着家长里短,另外照顾着孩子们欢快地做着各种游戏。看到这么一幅幅温馨无比的“合乐图”,谁又会真的无动于衷,不发自肺腑地赞叹魏桥创业集团奉献社会、造福职工的仁心大爱呢?

在集团公司住宅区内,安保人员非常值得大家为他们点赞。有一次,因夜间有点急事,我需要开车出门,安保人员非常有礼貌地让我出示行驶证、驾驶证进行核对检查,虽然稍微耽误点时间,但我能够理解和赞赏他们这种对工作、对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还有一次是晚间归来,我的轿车驾驶座旁有一块车窗玻璃没升上去,安保人员夜间巡查时拿走了我的行驶证和驾驶证,并且留下一张纸条,让我天亮以后去门卫室领取,对于他们的善意提醒和委婉批评,我心怀感激、顿生暖意。没有落锁的电动车、摩托车等,他们也会推到门卫室附近集中存放,妥善看管。这些值得尊敬和尊重的安保人员,日夜在住宅区内巡逻检查,曾经抓获过偷盗分子,由于他们的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才使咱们干部职工能在工作上安心,生活中舒心,睡觉时放心。还有负责住宅区后勤服务的卫生保洁人员、水暖维修人员,他们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及时为干部职工排忧解难,即便在寒风凛冽、冰天霜地的季节中,咱们仍能在创业大家庭里体悟到温暖如春,感受到幸福满满。

集团公司配套生活区局部

职工住宅区、幼儿园、中小学校,包括职工医院等后勤设施,遍布于魏桥创业集团的每一个生产基地。这里高楼林立,布局合理;这里花红柳绿,冬暖夏凉;这里防范严密,安全舒适;这里亲情绵绵,其乐融融。诗人们这样说:“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家在创业住,根在创业扎,咱们的创业小“家”,是一潭清澈的溪水,能洗涤掉繁杂的世事,回归安静的心灵;是一阵清风,可以拂去生活中的烦恼与不快。而咱们的创业大“家”,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掉心上的冰雪寒霜;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每一名魏桥创业人晚归的路程。

作者简介:范廷伟,1988年8月进入魏桥创业集团工作。现为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协理事,邹平市作协副主席。其散文集《故乡与往事》《行走的故乡》分获第三、第五届“范公文化奖”,系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

 

 

 

2018-12-04 19:52
0 /140

范廷伟

喜欢

转载:

张现祥老师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他谦逊、执着、和蔼,善于调动课堂教学气氛,授课诙谐幽默、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学生上课时聚精会神,总会事半功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三十多年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安贫乐教,不求闻达,与世无争,在教职员工和学生中有着很好的口碑。

记得刚上邻村的联办中学时,第一堂语文课上,他面容清癯、身体瘦小,一身朴素而简约的装束,看上去年龄与长我们一级的师兄差不多。班主任给我们介绍说,张现祥老师今年虚岁十八,比我们学校的个别学生岁数还要小,因为语文成绩特别突出,被乡教委特招安排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希望同学们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等等。张现祥老师的善良之心,包容之气,让我们没有觉得他是个一脸严肃之气的老师,而是一个情同手足的大哥哥。他幽默机智,非常容易同学们融合在一起,同学们爱听他教授的语文课,像听刘兰芳的评书一样过瘾,上完这节课盼下节课。有人说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我觉得这些尚不足以表达其意,每一个人的阅历、修养、学识,乃至口头表达、外在形象、机敏程度,均是构成幽默的要件,这些条件他都具备。他挂在嘴边上,并且经常教育我们的是“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茅戟。”他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许多年长的老师要强很多。

学生有错,张现祥老师的批评总是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和风细雨,句句入心入脑,诚恳而又和蔼地对我们劝善、劝勤、劝学、劝真。他勤奋好学,并且很有上进心,他的父亲去世很早,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他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自费购买了许多的中外名著,用以充实自己的文学知识,宁做一瓶子满溢,不做半瓶子晃荡。读书伴随张老师度过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他持之以恒饱读诗书,泛览经籍,不仅从大量的报刊书籍里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用以充实自己的学识素养,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当中颐养出了一副古道热肠。那时,他的办公室里经常有《诗刊》和《散文》等文学刊物,只要是我喜欢看的刊物,他都会热情地让我拿回去看,从没有一丁点的不痛快。对于我的作文,他经常在作文结尾处写上大段大段的精彩评语,鲜红的字迹像是他那颗诲人不倦的丹心。那年我们春节前刚学了鲁迅的小说《社戏》不久,年初开学时,我的寒假作文的开头便“活学活用”起来,大意是吃过年三十晚上的水饺,听见街上的鞭炮辟里啪啦响个不停,我急不可待的“飞”了出去,因为这个“飞”字的运用,他将我的作文在几个班里读来读去,让我挣足了“脸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那时因为是五个村子组办的“联办中学”,学生们晚上还要上自习课,我们较远的两个村的学生,都要住校上自习,从张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课前与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校门口那些郁郁葱葱的槐林边,花海堆雪的梨树下,他和我们无数次的促膝谈心,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每次都让我们如饮醍醐,坐受清凉。和他谈天说地,我的精神就仿佛有了一种寄托,我的疑惑、我的困顿,一一茅塞顿开。更多的时候,则是他见缝插针地讲解祖国优秀的传统经典诗词。梨花盛开时,他给我们讲解苏轼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槐花飘香时,他让我们背诵赵嘏的“来时健笔佐嫖姚,去折槐花度野桥。谁见尊前此惆怅,一声歌尽路迢迢。”他让我们在古典文学的海洋里尽情地淘金觅银。有次,我的数学成绩考得很糟糕,数学老师和我是同村,因为我的语文成绩非常优秀,他便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羞辱我,意思是假设我能写出锦绣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他发誓每次在村里见到我会倒立着走。这些难为人理解的苦恼、无奈和尴尬,都能在他那里得到开解,他循循善诱的教诲,犹如温暖的春风习习扑面,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我所有的文学启蒙,都是得益于张现祥老师“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的严格教诲。直至现在,我觉得我的许多文字能到到人们的欣赏、夸赞,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与初中时代张现祥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一九八六年的教师节,邹平县教育局和团县委联合组织了以“园丁颂”为主题的教师节征文,要求必须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尚在魏桥中学读书的我,思前虑后,初中时和张现祥老师交往的情景,像电影般一幕幕从眼前浮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历历在目的景象,在我脑海里越来越清晰,最终形成了凝情聚意的参赛征文稿件《给老师的一封信》,并且获得了全县唯一的头等奖。我曾经在这篇参赛征文中引用了《诗刊》杂志上的一首词作《红烛赞》:“岂屑风尘泪,长慕献身雄,心头一点光热,融得暗千重。夜夜情萦绛帐,欲绾春光一瓣,焰绽璨花红。邀得窗前月,携手弄溶溶。更漏静,焰犹健,思无穷。宁无智叟腾诮:何苦为人佣?怎识拼将小我,添得光明万斛,生命自半秾。薪尽火长在,含笑听晨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教师地位低非常下,处处受人歧视,教育界很多人都在纷纷跳槽,但张现祥老师坚定教学一辈子的信心没有任何的改变。在我的作文获奖的同时,张现祥老师也被县教育局授予“园丁奖”荣誉称号。县教育局的领导亲自将奖励证书送到了张老师所在的码头中心学校,张现祥老师为我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而感到万分的欣慰。参加工作以后,我发表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初在魏桥镇驻地工作时,每逢我发表作品时,都要将作品复印件托人给张现祥老师捎去一份,让他和我共享这份难得的喜悦,学校的其他老师们更是感慨于我们这份醇厚馥郁、历久弥香的师生情谊。而那位曾教我数学的本村老师,仍然和张现祥老师共事在同一学校,在村子里见我时,自己就觉得浑身的不自在,二十多年后的一次酒宴邂逅,自己曾经主动提及那次羞辱我的事情,实际是表达一次歉意而已。

兰生空谷,清艳含娇,寂寞吐芬芳,不以色香自炫,不因无人不芳,岁岁生空谷,留得世人香。张现祥老师的妻子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但他和妻子即使生活再窘迫,日子再艰难,从来没有找过当时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我,惟恐给我添麻烦、惹祸端。他没有什么骄人的丰功伟绩,大开大阖,几十年如一日诚笃勤奋,执着地在三尺讲台上播火传薪,虽然命运多舛,历尽坎坷,但无怨无悔,始终为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感到自豪。写到这里,我想了以前读过的赵朴初的一首诗:“输肝折齿励耕耘,此日逾知师道尊。万翼垂天鸾风起,千秋不倦诲人心。”我从内心里感到有些愧疚,不论工作再忙,我真的该去看望我的语文老师了。

作者简介:范廷伟,山东邹平县人,现供职于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系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理事,邹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文集《故乡的笛手》,杂文集《蒺藜花开》,散文集《故乡与往事》,《行走的故乡》以及《乡村,一份永远的牵挂》等。2015年9月,《故乡与往事》获邹平县第三届“范公文化奖”;2015年10月,入选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

2018-03-26 16:14
0 /140

范廷伟

发表文章:电影插曲萦心怀

2017-02-24 20:42
0 /140

范廷伟

发表文章:历久弥香的乡情

2017-02-24 20:32
0 /140

范廷伟

发表文章:常忆亲情在心头

2017-02-24 20:18
0 /140

范廷伟

发表文章:岁华尽落芳幽清

2017-02-24 20:14
0 /140

范廷伟

发表文章:云淡风轻的日子

2017-02-24 20:10
0 /140

范廷伟

发表文章:师恩永真纯

2017-02-22 22:28
0 /140

范廷伟

发表文章:永恒的美丽

2017-02-22 22:10
0 /140

范廷伟

发表文章:千秋不倦诲人心

2017-02-21 20:51
0 /1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