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明汉王朱高煦是“反贼”还是英雄?(4) 2017-01-08 00:00:00

功败垂成,亲率新锐定胜局


三是小河—灵壁之战及浦子口之战,分别发生于靖难战争临近结局的建文四年四月底和六月初。

这里之所以加了一个小河—灵壁之战,是因为《明史》其他纪传中不但有明确记载,也能集中显示朱高煦的作用。

话接前段,朱棣自东昌失败逃脱后,仅仅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就又重整旗鼓,于建文三年二月十六再次率师南下。然而整个建文三年,朱棣率燕军与以盛庸为统帅的官军进行了几次交锋,双方在战场形势上基本是来回“拉锯”,各有进退胜负,整个战争形势却基本陷于胶着状态。

这一年的主要战况大致如下:首先是三月,朱棣率燕军又与盛庸所率官军相遇于武邑县南之夹河,又一次在此前曾大战两次的旧战场一带展开激战。至第二天未时,燕军又一次神奇般地借助战场上突然刮起的强劲东北风大举进击,官军兵败如山,盛庸败返德州。闰三月初七燕军又在滹沱河沿岸的藁城与吴杰、平安等所率官军遭遇并展开激战,第二天燕军再次借助有拔木之力的大风,大败吴杰、平安所部,斩首六万余级。之后一段时间,朱棣与建文帝有了一些互为缓兵之计的书诏往来。而得到都督何福率兵增援的盛庸、吴杰、平安等主力官军没再与燕军主力正面对垒,双方针锋相对地采取了分兵袭扰对方饷道,破坏后勤补给线的游击行动,间或着策反和心战、舆论战行动。直到农历十月双方才又有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事。入冬后,朱棣回首自己起兵两年多来,身先士卒、屡濒于危,最终所占据的地盘仅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不禁有些焦躁和沮丧。恰逢有从朝廷潜来投奔的宦官禀报了京师空虚的情况,朱棣遂与其主要谋士道衍和尚定下了“当临江一决”,“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以长驱直入之势南下直接进攻南京,一举打破僵局的新战略。

十二月初二,朱棣再次率燕军出征,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进攻。初九至真定,焚烧了官军的粮草储备。十二日下蠡县,命李远率领轻装骑兵打前哨继续南进。建文帝闻知燕军南下,敕令驸马都尉梅殷为总兵官,镇守淮安,并召募淮南民兵,号称四十万众,由梅殷统领,驻军淮河一线以扼制燕军南攻。建文四年正月,又命魏国公徐辉祖率领京师官军增援山东。

在连挫官军锐气之后,朱棣率燕军主力于建文四年正月十二渡过卫河,连陷东阿、东平、汶上及兖州之单县。正月二十七攻下沛县,三十进逼徐州。二月初一,官军左都督何福、右副总兵平安、左副总兵陈晖进军济宁,主将盛庸则驻军淮河一线,摆出了前迎后抄夹击燕军的态势。二月二十一,燕军发动了对徐州的进攻,官军出城交战失败,闭城而守。朱棣在此等待燕军完成募粮任务后,竟撤围疾趋南下,于三月初一进逼宿州,初九进抵涡河一线。

三月十四,平安率领官军步骑四万追击燕军到宿州一带,朱棣于淝河沿岸对其进行伏击。双方经战,难决高下,平安收兵驻屯宿州。三月二十三,朱棣派部将谭清率兵袭击了徐州官军转运粮饷的部队。随后双方对峙,各自在徐淮地区加紧调动兵力,准备新的大战。

四月十四,燕军于睢水之小河与官军展开数次交锋,互有胜负。然而,随后因官军相继得到左都督何福和魏国公徐辉祖所率生力军的加强,在四月二十二日双方于灵壁县西南的齐眉山再次展开的激战中,官军占了上风。

时进初夏,燕军因不适应淮河一带暑湿气候,多有生病的。齐眉山一战失利后,燕军军心难免浮动,士气开始低落,诸将多请求渡河北归,找个地方休整,再做行动。而朱棣则坚持“兵事有进无退。”下令欲渡河者向左边站,不欲渡河者往右站。结果众将多站向了左边。朱棣见状大怒,才把众将北归之心暂时压了下去。

而这时朝廷方面,似乎也摸透了从北方来的燕军不适应江淮一带暑热气候的弱点,转而采取持久消耗战法。四月二十五,官军何福部移营,与平安部官军合并驻扎于灵壁,并构筑深堑高垒,以图持久与燕军对峙,拖疲燕军。但几十万官军要持久抗御燕军,光凭深堑高垒不成,更需要足够粮饷。由于其运粮通道被燕军阻断,不得已由平安亲率马步军六万去护运朝廷调拨的粮饷。二十七日,朱棣亲率燕军精锐横击平安所率护饷官军,将其截为两段,何福得报后倾全营官军前来援救,一鼓作气斩杀数千燕兵,燕军被迫退却。而恰在此时,朱高煦率领一支燕军伏兵突然杀出,一下冲乱了官军阵营,战况随即扭转。朱棣趁机指挥燕军展开反击,正乘胜追击的何福瞬间溃败,仓皇逃回灵壁大营。燕军随即追踪而至,将官军大营重重围困。

由于官军没得到粮草接济,在被围困一昼夜后,决计于四月二十九日以三声炮响为号全军突围。但可巧的是,燕军这天攻灵壁也约定以先发三炮作为号令,结果在燕军连放三炮开始总攻之后,官军各部误以为是突围信号,于是争相涌往营门,结果正中进攻的燕军下怀。燕军趁乱猛攻,官军阵营大乱,都指挥宋瑄战死,平安及陈晖、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员官军将领被俘虏,只有何福单骑逃脱。

此战,燕军取得重大战果,尤其是一举俘获了平安等官军猛将。其中陈晖、平安是官军主帅盛庸之下的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是左右参将,是朝廷征燕大军中仅次于盛庸的四位最高将领,因而极大地鼓舞了燕军的士气。尤其是平安作为讨燕官军副统帅,曾以其勇猛在战场上屡败燕军,斩杀燕军骁将数人,一时使燕军其他各位将领没有敢正面应对其锋芒的。此次平安被擒获,燕军欢天喜地,争相庆贺。朱棣却爱其英勇,派遣精锐士卒将他送往北平。平安最终投降了朱棣。


C:\fakepath\QQ截图20160901093611.png

C:\fakepath\QQ截图20160901093635.png

回顾双方从小河到灵壁的战事,可以说是以朱高煦的伏兵击败何福为转折点,官军由一直占上风而陡然转衰,最后招致惨败。这在《明史》关于平安的列传中有生动的记载:“……已,(平安率部)复进至小河,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已,复移军齐眉山,与诸将列阵大战。自午至酉,又败之。燕诸将谋北还,图后举,王(指燕王朱棣)不听。寻阻何福军亦至,与安合。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而粮运为燕兵所阴,不得达。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骑遮安军,分为二。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砲即走。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砲。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福单骑走,安及陈晖、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人皆被执。文臣宦官在军被执者又百五十余人,时四月辛已也。”另外,《明史》在成祖本纪中也说:“时(指建文四年四月燕军与徐辉祖所率官军在齐眉山交战失利后)燕连失大将,淮土盛暑蒸湿,诸将请休军小河东,就麦观衅。王曰:‘今敌持久饥疲,遮其饷道,可以坐困,奈何北渡懈将士心。’乃下令欲渡河者左,诸将争趋左。王怒曰:‘任公等所之。’乃无敢复言。丁丑,何福等营灵璧,燕遮其饷道,平安分兵六万人护之。己卯,王帅精锐横击。断其军为二。何福空壁来援,王军少却,高煦伏兵起,福败走。辛巳,进薄其垒,破之,生擒平安、陈晖等三十七人,何福走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燕军此时不仅在军事上连遭失利,而且军心不稳,士气非常低落。而在其中的“何福空壁来援,王军少却,高煦伏兵起,福败走”一句中,“王军少却”四个字颇值得推敲,联系后面的“高煦伏兵起,福败走”,可以读出战场形势就是从“高煦伏兵起”而转折的。朱高煦的功劳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朱高煦在这一战所立的功劳还不具有决定意义,那么,我们再说一下接下来的浦子口之战。

五月初七,朱棣率领燕军攻占泗州,并在这里拜谒了朱家的祖陵。此时,官军主帅盛庸独率一支官军列阵于淮河南岸,严阵以待,朱棣见无法从正面渡河,于是派遣使节至淮安,企图以为祖上进香为名,向率官军驻守这里的驸马都尉梅殷借道,但决意效忠建文帝的梅殷却割掉了使节的耳朵和鼻子,只留其嘴巴回来传达他对朱棣的谴责。燕军又欲取道凤阳,而凤阳知府徐安亦拆掉河上浮桥控制住舟船,使燕军没办法渡河。朱棣只得命令邱福、朱能等率领数百名骁勇的兵士,悄然奔向河之上游,夺取了部分渔舟趁夜渡过河去。初九,邱福所率燕军突然从背后偷袭盛庸所部官军,官军猝不及防,遗弃了战船和大量军事物资仓皇逃走,燕军趁势攻克盱眙。翌日,燕军又于铁裹寨击溃了官军都督韩观所部。随后朱棣撇开官军守备较强的淮安、凤阳两城,于五月十一日率燕军主力直接向天长、扬州、仪真一线进攻,以搅动江淮一带人心,动摇建文朝的统治基础。

五月十七,燕军抵达天长。第二天,扬州千户徐政、张胜拘捕巡江淮治扬州的朝廷监察御史王彬与主张坚守不降的官军指挥崇刚,会同扬州守将王礼打开城门放燕军入城,扬州不战而克。五月十九,燕军又于六合击溃前来迎击的官军主帅盛庸所部。二十日,建文帝急忙下诏令天下勤王,派遣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修撰王叔英等分道征兵,并紧急召还先前为消除朱棣起兵口实而表面罢免实际去各地募兵筹饷的齐泰、黄子澄谋划对策。两天后,建文帝采纳方孝孺提出的缓兵之计,派遣作为朱棣堂姐的庆成郡主到燕军大营,谋求说服朱棣答应朝廷割地讲和的条件。朱棣明确指出:“此奸臣欲缓我以候外兵耳。”不为所动。

但没想到,六月初一,当燕军开始向长江沿岸发起攻击后,却在浦子口遭受官军主帅盛庸所部的重挫。一时间,朱棣强烈地感受到了官军的强大,看着眼前的失败,竟然沮丧到生出了就此与朝廷“议和北还”的念头。

然而恰在此时,又一个关键当口,朱高煦率领一支精锐的“蕃骑”生力军赶到。朱棣见状如同再次看到了救星,在极度欣喜的同时,竟不知道该怎样奖赏自己这位屡屡在危急关头和关键时刻像“及时雨”和救星一样降临的二儿子。于是他激动地一手拄着沾满战场血迹的大钺,一手从背后深情地拍打着朱高煦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勉之!世子多疾。”朱高煦受到父王如此勉励,立即勇气百倍地率领这支新锐部队投入了与官军的殊死战斗。两军相遇勇者胜,面对这支殊死拼杀的燕军新锐,刚刚才挫败燕军主帅朱棣所发动的猛烈进攻,而且气势很盛的官军,很快就抵挡不住了,只得纷纷溃逃,放弃了浦子口,退守高资港。这样,燕军就扫除了渡江决战的通道,京师的门户被打开了。

应该说,浦子口之战,朱高煦又为父王朱棣争得皇位立下了极为关键的大功。根据记载此战的各部史书所述,朱棣在此战遭受挫败之际,察其当时兵力的确有“强弩之末”之感,产生了“且议和北还”的念头。倘若真的如此,其历经四年的浴血“靖难”,必将功败垂成,他将不可能坐上皇帝宝座,历史上也就不会有他这个“永乐皇帝”了。是朱高煦在这关键时刻率领新锐部队的到来,不仅重新鼓舞了朱棣的信心,而且一举扭转了燕军在战场上的颓势,又一次为朱棣扫清了通往帝位历程上的心理障碍和军事障碍,使得“靖难战争”越过最后一道关键关口,转向最终摧枯拉朽式的胜利大进军。

浦子口之战当日,由于战争形势的逆转,使朝廷派来增援盛庸的官军都督佥事陈瑄,率领官军水师投降了燕军,为随后燕军渡江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于是,六月初二,朱棣就率众将士举行了隆重的祭大江仪式。初三,燕军由瓜洲渡过长江,并再次击败了由高资港迎战的官军主帅盛庸。随后经过扫清京师外围的几次战斗,六月十三日,燕军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眼见大势已去,亲手将一向暗通燕军的左都督徐增寿杀死于左顺门内。然后,万般无奈地在宫中放起大火,其皇后马氏被烧死,建文帝本人不知所终。

但无论建文帝是死是逃,都不影响帝位已经空缺出来的事实。朱棣发动的“靖难战争”胜利了。


责任编辑:王光磊

点赞  1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