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明汉王朱高煦是“反贼”还是英雄?(3) 2017-01-08 00:00:00

屡救父驾,“靖难”立下盖世功


根据记载,朱高煦逃离南京的时间是建文元年三月,当时朝廷已经密令都督宋忠调缘边各卫马步官军三万,驻屯开平,并将燕王府护卫中的精壮官军悉数选调,拨归宋忠指挥。同时将原来归燕王节制的胡骑指挥关童等悉召入京,调北平永清左卫官军于彰德,永清右卫官军于顺德,以都督徐凯练兵临清,都督耿瓛练兵山海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明朝的“都督”属于一品武官,至少相当于现代各国的“大将”军衔,在削除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等五位木字辈藩王之后,在燕王朱棣所封的北平四周一下安排这么多高级将领及统帅的军队,让人不难看出,这些调整与部署就是针对燕王的,都是为了与建文朝廷预先在燕王封地安排的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里应外合,以“约期俱发”,对朱棣动手。

然而在朱高煦等逃离京师南京后,朝廷已经丧失了削掉燕王的最佳时机。尽管齐泰等加紧密谋,一方面秘密令人告发燕王反迹,一方面把燕王派遣至京奏事的人逮捕拷问,锻炼成狱,但待到建文帝“即发符逮(燕)王府官属,且约谢贵先发,密诱(燕王府)长史葛诚为内应,宋忠等为外应,令王府人无大小,获而杀之”时,朱棣已解脱了所有后顾之忧,因此果断地于建文元年七月初五(公元1399年8月6日)擒杀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及布政使张昺,公开揭起“靖难”大旗,开始了与建文帝争夺天下的战争。

那么在四年的“靖难战争”中,朱高煦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再看一下把他作为反贼来写的《明史》“朱高煦传”吧,其中记到:“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尤其是接下来的一句“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可以说是总括性地说明了朱高煦在帮助乃父朱棣夺得大明江山中的巨大贡献。

C:akepathQQ截图20160901094017.png

C:akepathQQ截图20160901094040.png

从常理推想,《明史》既然把朱高煦作为反贼来写,应该是不会详细历数朱高煦的功劳的。然而仅就其无法回避的这些简要记载,也足以显现朱高煦的盖世之功。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明史》“朱高煦传”所提到的白沟河、东昌、浦子口等几场战役的情况。


一是白沟河之战,发生于建文二年农历四月


先说战役背景:自从朱棣于建文元年七月在北平揭起“奉天靖难”的旗帜,已经通过军事与谋略并用的手段,迅速控制了北平,相继收服了北平周边的通州、蓟州、密云、遵化、怀来、永平、居庸关、大宁等战略要地,并于当年八月在真定一带,与被委以“征燕大将军”的明朝开国宿将长兴侯耿炳文率领的朝廷官军主力第一次正面交锋,取得了大胜。后又与建文帝另换的领军大将——先前曾率先执行“削藩”使命而率兵将周王擒执的原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袭封曹国公、掌左军都督府事并加太子太傅衔的李景隆几次交手。期间转赴大宁收服了宁王朱权统辖的军队,尤其是宁王控制的朵颜、福余、泰宁等兀良哈三卫的精锐骑兵,在大大壮大自己力量之后,挫败了李景隆军主力对北平城的围攻。随后又与李景隆大军在大同、蔚州、紫荆关、居庸关一带周旋,拖着李景隆大军兜了一个大圈,在征途中消耗了一些官军兵士,使其无功而返。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在德州举行盛大誓师之后,再次率师北上,进兵上年耿炳文所率官军遭受重大败绩的河间、真定一带,与官军老将武定侯郭英,以及安陆侯吴杰、右军都督佥事平安等部合兵六十万,于白沟河展开部署。在时隔半年多之后,经受过几次惨痛失败的官军,对这一战准备得更为充分,积聚的兵力也更强大,大有一举决胜的气势。四月二十日,朱棣也率燕军主力在白沟河沿岸的苏家桥扎下营垒,寻机与官军接战。二十四日,燕王朱棣率小股骑兵前行到白沟河岸,诱使官军前锋平安发动进攻,乘平安大营变阵之隙,以后续主力侧击敌阵,将平安击败。然后乘势冲向李景隆所率的官军主力,与官军展开激战。两军混战在一起,杀得难解难分,直到日暮时分,燕军并未占到便宜。到天黑收兵时,朱棣身边只剩下三名骑兵,且迷了路,直到下马俯地看清楚河流走向,才渡河回归大营。

第二天,李景隆指挥官军布阵数十里,发起了对燕军更猛烈的攻势,并击破了燕军后营。混战中,燕将房宽、陈亨等被平安挫败,朱棣本人虽勇猛冲杀,也很快陷于“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的危急境地。而平安却策马舞槊,越战越勇,几次差点刺到朱棣。一时间,整个战场的形势也为官军所控制,使朱棣面临着“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的险恶态势。混战中,曾在北平险破张掖门的官军骁将瞿能父子又杀向前来,穷追不舍,几度险将朱棣擒获。然而,就在朱棣陷于瞬间即可能败亡的极度危急关头,朱高煦却像救星一样率数千精锐骑兵冲杀过来,一举斩杀了瞿能父子,不仅救父王脱离了险境,而且扭转了对燕军不利的战场形势。也正是在获得朱高煦所率生力军及时救援之后,朱棣才缓过神来,重新挥师对官军进行大举反击,并凭借恰巧刮起的对己方有利的风势,纵火烧向官军,一举斩杀官军和逼迫其渡河溺死达十余万人。

此役朱棣能反败为胜,转折的关键在于朱高煦在危急关头率奇兵救援。应该说,朱高煦此举又一次改变了历史。最终的结果是,官军各部“郭英溃而西,景隆溃而南,尽丧其所赐玺书斧钺,走德州。”《明史》在记载李景隆的附传中说:“斯役也,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南军遂不支”。建文帝无奈,只得下诏将李景隆招回。而先前曾举荐李景隆的太常寺卿黄子澄也因此而惭愤交加,在李景隆返朝之后竟然把他当廷揪住,请求建文帝“诛之以谢天下”。由此可见此役的影响。

徐辉祖先前认定朱高煦他日必为朝廷大患的判断,在这一战中也得到了强有力的验证。

在这里,我们还有必要说一下此战被斩杀的官军骁将瞿能父子。单说瞿能,他在朱元璋在世的洪武年间,就曾“以四川都指挥使从蓝玉出大渡河击西番,有功。又以副总兵讨建昌叛酋月鲁帖木儿,破之双狼寨”。《明史》中除了对其“攻北平,与其子帅精骑千余攻彰义门,垂克”的记载外,还具体说到“又从景隆进驻白沟河,与燕师战。能父子奋击,所向披靡”,“明日复战,燕王几为所及。王急佯招后军以疑之,得脱去。薄暮,能复引众搏战,大呼‘灭燕’,斩馘数百”,生动地描述了他的威猛。面对这样的强敌,朱高煦能“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瞿)能父子于阵”,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得出,尚不到二十岁的朱高煦在战场上是何等勇猛,何等英雄!

另外《明史》在“瞿能列传”中还说到,在白沟河战役中,除了瞿能父子被斩杀外,官军的另外两员大将越巂侯俞通渊、陆凉卫指挥滕聚也都战死,其“精兵万余并没。南军由是不振。”这反映出瞿能及所率部队不仅是官军的精锐,而且起着“台柱”作用。另外《明史》在瞿能等人的列传之后还说“瞿能诸将垂胜战亡,燕兵卒得长驱南下”,证明朱高煦以奇兵横击的战法摧毁了官军的台柱之一,可谓为“靖难战争”的胜利排除了一大障碍,而这在朱棣争夺皇位的历程上,无论怎样说都是不可抹灭的巨大贡献。


二是东昌之战,这次大战发生于建文二年农历十一月隆冬季节


也先说一下背景。白沟河之役后,朱棣乘胜进一步向南扩大战果,迫使李景隆放弃德州,退守济南,后又继续向南奔逃。然而,随后燕军在济南展开的攻城战,却遭遇到朝廷参将盛庸和山东参政铁铉所率守城官军的顽强抵抗,以至于围城三月,屡次猛攻,甚至采取过引水灌城的办法,都对济南城无计可破。八月,都督平安率所部官军二十万众,趁燕军主力围困济南之时,由河间单家桥一带进击御河,袭夺了燕军运送粮饷的舟船,并选派五千精壮士卒渡河绕到燕军侧背,形成对德州的攻击态势,从而迫使攻济南城的燕军主力不得不于当月十六日撤围还师,放弃了攻取济南,进而顺势攻向南京的战略图谋。

九月,在济南挫败燕军攻势的盛庸被建文帝封为历城侯,并正式受命取代李景隆为第三任平燕大将军,充总兵官,统领官军继续对燕军进行征伐。原任山东参政的铁铉也获得了提拔重用,先被任命为山东布政使,旋即又被擢升为兵部尚书参赞军务。盛庸借燕军于济南撤围北还之际,及时率官军跟进追击,重新收复了德州,并与屯驻定州的平安、吴杰和占据沧州的徐凯等官军构成掎角之势,再次形成了对北平的威胁。

面对官军再次大举集结逼近北平的态势,朱棣又一次采取声东击西谋略,先率大军向通州进发,佯装要攻取辽东,然后中途突然转头向南,昼夜兼行。于十月二十七,突袭沧州,擒获官军守将徐凯,剪除官军一翼。随后又进逼德州,击败了盛庸遣来截击的官军。旋即转战至临清,意图向济宁方向进击。十二月初七,燕军于滑口袭破官军孙霖部。

此时,盛庸已经集结官军主力于东昌(今聊城),背城列阵,以图在此与燕军展开决战。十二月二十五,两军于东昌城外展开厮杀,拉开了“靖难战争”又一次大战极为惨烈的一幕。

两军交锋,朱棣首先挥兵直前冲击盛庸军左翼,未能奏效。然后朱棣又整合兵将,径直杀向官军中坚。不料此举正中盛庸下怀,官军面对燕军的正面进击,突然松开阵势任凭朱棣向纵深杀入,然后两翼合拢,形成了对燕军的数重包围圈,并以大量火器对燕军展开猛轰,瞬时间置朱棣于刀山火海的围攻之中。燕军在官军火器的猛烈轰击下死伤枕籍,情势十分危急。与朱棣一起谋划“靖难战争”并自起兵以来一直担当燕军主将,屡屡为朱棣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的张玉,也死于战阵。而作为燕军主帅的朱棣,自然成为合围官军的主要擒获目标。幸亏燕军的另一位勇将朱能及时率领一队骁勇的番帮骑兵杀入重围,在官军的强力围困中撕开一条缝隙,掩护朱棣且战且退……

然而,最终朱棣虽只身逃出官军包围,却无法摆脱身后穷追不舍的官军。当此紧要关头,又是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像是从天而降的救星一般,突然率领一支生力军出现在朱棣眼前,奋勇杀退追击的官军,掩护朱棣撤向馆陶,最终摆脱了险境。随后,朱棣率突出重围的燕军,又于威县、深州连续突破平安、吴杰所率官军的堵截,于建文三年正月回到了北平。

东昌之战是“靖难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也是官军自战争爆发以来取得的对燕军最大的一次胜利,不仅使燕军遭受重创,而且大大鼓舞了官军的士气。正如《明史》“盛庸传”记载:“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然而,尽管官军取得了如此大捷,尽管使朱棣所率燕军遭受了严重挫败,尽管建文帝为此兴奋得去太庙祷告,但此役由于最终让燕王朱棣从重重包围中得以逃脱,没有取得“擒贼擒王”的战果,因此官军所取得的胜利就远远不是决定性的了。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对立的方面,来评价朱高煦此次将朱棣从极为危殆的处境中救出的决定性意义。因为只要留得自己生命的“青山”在,朱棣的皇帝梦就还有戏。朱高煦此次救驾,再次扭转了历史。


责任编辑:王光磊

点赞  1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