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时培建 时培建,1987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炜工作室学员,滨州市滨城区作家协会主席。诗歌见《中国作家》《诗刊》《文艺报》《中国校园文学》《北京文学》《星星》《诗探索》《延河》《百家评论》《山东文学》等文学及评论期刊,入选《诗选刊》《山东作家作品年选》《中国年度诗歌》等选刊选本,曾获天津诗歌奖、万松浦文学奖、杜甫国际诗歌奖、中国电力诗歌大赛一等奖等。2018年,获山东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扶持,并参与编选《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滨州文学作品选》(副主编)。

Ta的文章 > 时培建:以诗歌叩问青春,温暖人生
时培建:以诗歌叩问青春,温暖人生
2017-12-01 10:59:35

时培建:以诗歌叩问青春,温暖人生


一、浅谈我的诗歌观,以及我认为的诗歌的责任与担当。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时常思考一个问题,诗歌是什么?说不明白,但要写好并不简单,靠灵感也需要天赋,靠努力也需要机遇。在我看来,写诗是一次特殊的人生旅行,一路风景格外吸引人的眼球。写诗的过程,就是一次次把恬静的心捣碎,让它凌乱不堪,然后再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拼凑、熔炼、黏合。愉悦和疼痛,都是很神秘的滋味,而孤独,更别有情调——这就是我的诗歌观。

有人说,“诗人的每一天,都不是虚度的”。文学创作者,要有担当。后来才慢慢知道,诗歌所肩负的责任也是巨大的。文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诗歌创作要尊重历史,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问和推敲,要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读者,对得起社会,尤其要对得起自己的本心。反思自我,认识生命,感召世人,传递美好,这是我所理解的诗人和诗歌的使命。

从1917到2017,新诗已历经百年,从语言到形式发生了太多细微的创新。思想之变,必然会反照作品,而这些年,文字成了我最好的依靠和伴侣,杜甫、李白、曹雪芹、托尔斯泰、马尔克斯、胡适,里尔克、鲁迅、艾略特、茅盾、大解、雷平阳、李元胜、陈先发、汤养宗等人早已成了我最好的良师益友,驻扎在我的文学词典中,他们为脚下的热土留下了太多至高无上的文化和精神瑰宝。

关于诗歌,我认为它与散文、小说等文体一样,都是表达情感、传递所思的工具和载体,既然是表达,就决定了诗人在写下诗歌时有种对主题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充分建立在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之上。涉世不深,不可能完成内涵丰富的创作。诗歌需要内涵,关键是如何表现内涵,这需要时间的验证,它的指向是作者究竟对诗歌本身有了怎样的体会,是否将自己最深的感受用独有的意象和语言进行承载。

二、浅谈当下诗歌的创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反思当下,诗歌众多,诗人众多,诗奖众多,诗歌异常繁荣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诗歌的浮躁性和浮夸性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和心灵,“乌青体”、“梨花体”、“口水体”、“下半身写作”影响着年轻诗人的认知和审美,仿佛一夜之间,诗歌成了某些人眼里的“快餐”、“即食”,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和“自媒体转发”赚足了读者的眼球,因为这种新媒体的介入和日益加重,让更多的人不愿坐下来看一本书,更不会花时间去读一本文学名著,甚而有的基层作者以在公众号“发表”而沾沾自喜……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曾说:“文学,需要沉淀。”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先生说“文学,不能太勤奋,文学创作,要从阅读经典开始”。也有很多人问我,灵感是什么?我认为根本就没有灵感,如果非要说出一个定义,那就是当作者想要表达事件和情感的时候,脑海中、心中会有支撑他思想的武器和法宝!而这种积累,源于对文学的热爱,源于作者多年的阅读和沉淀。以我为例,从上大学时家里的藏书不足50本,到现在的近2000册,从古代汉语、古现当代文学史到外国文学、十九世纪的经典文学名著,从雨果、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到鲁巴茅郭老曹,再从文学延伸到建筑学、摄影学、植物学等,阅读充斥着我的生活……于是后来,我也慢慢从学习只言片语的短诗到掌控厚重大气的长诗组诗,让自己在写诗过程中,体会到阅读与创作的乐趣和冲动。

不得不说,诗歌还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也就是规矩,而这种规矩也可以成为平台,成就风格。如果你有足够强大与自由的凝结力,条条框框便可成为彩头花式的道具,因为文学归根结底来自人民、生活,还有我们从《诗经》《楚辞》《离骚》开始的文学传统,与全人类的语言艺术宝藏。它能突破、能超越、能起死回生,显示真情、真知、真理,给读者以历久弥新的触悟,我喜欢把这种真实叫做“诗意的真实”。

里尔克曾告诫青年诗人:“要躲开那些普遍的题材。”而我,更愿意刻画最熟悉的人和事。故乡、市井、亲人都是早已形成的创作素材,尤其是父亲的离世,让我以诗代言,以诗抒情,以诗对话,将更多的情感和触动融入文学创作中,发现诗歌竟有如此的魄力和魅力。福柯说:“在西方,从马拉美开始,写作就拥有了神圣的维度”,这也是我的写作态度和创作理想,信赖祖先的思想和语言,接续伟大的创新,成就我诗歌中生动的汉语文明心灵,正如草木在阳光下。

三、浅谈我的创作体会、困惑等。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最高的工艺品。新诗百年,成就巨大,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说是诗歌文化无比璀璨的年代,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现代诗人,海子、骆一禾、西川、欧阳江河、芒克、于坚等等,他们为中国诗歌奠定了发展的基石;仿佛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诗歌步入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更多的人爱上诗歌,更多的人以诗为荣……当我勇敢地写作,并通过写作来呈现和传递内心和世界的真善美,从而不断确立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继而深入挖掘手中的素材,向根处挖掘,可以说,我所能挖掘的深度正是这首诗所能到达的高度。

我是那么渴求文字带给我的快感,多么渴求一首诗所能给我灵魂上的洗礼和慰藉,对山川、对故土、对亲人、对城市生活和自我内心,独特的感知,独特的表达,独特的反思和解剖,让情感一次次升华,不断突破。多么渴望字里行间的自由主义,抒情也好,叙事也罢,力求让感情明朗,脉络清晰,通过对自己的反问引发读者的共鸣。诗歌或者文学,主旨应该就在于此吧。

著名散文家李登建先生常说:好文章要接地气、有温度。写诗应该是不断地从自己的身体里出发和返回,不断地发现与开采,是惊喜也是战栗,是疼痛也是慰藉。以诗歌发现我们自身的秘密,然后对世界、对生命、对灵魂不断地省悟、关心和引导。一个成熟的诗人,写作,应该是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开始,走向内心的终极,并在努力突破生存的各种束缚中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己,这对我而言,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写诗也有几年的时间了,对于好诗,我也有自己的浅见:一是语言的精准度,二是语言的强度和张力,三是文本具有的与时代境遇所匹配的某种复杂性和对世道人心人性的洞察力。而这些都要通过短短的十几行客观地呈现……而对于现在的写作者,最大的困惑也在于此。好诗如何评价?谁来评价?这时,刊物的选稿和发表,也是作为衡量标准考察诗人和作品的依据,于是“发表难”的问题就出现了……曾经在一次高研班上,我有幸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文学》副总编余艳女士交流,谈到发表难的问题,她给我的回复很简单,“对待严肃文学,要想在省刊大刊上发表,作者必须要有精品意识,这是一个磨练、锤炼、修炼的过程!”

洛夫曾言,写诗不是一般的写作行为。我自认为,写诗的坚持,出于一种执念,后又形成一种信仰,而这种专属的信仰,应该是这样的递进关系:情感,情结,情怀。如此而已。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年我刚满而立,以诗歌叩问青春,让生命更有温度,真好。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