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隋末枭雄,鲁北格谦 2017-02-20 00:00:00


隋末枭雄,鲁北格谦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众多“山东豪杰”中,鲁北农民起义军首领格谦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格谦,渤海郡厌次(今滨州惠民)人,在豆子<卤亢>起事,聚众十万,自称“燕王”,战死后,余部在高开道的带领下继续战斗,称王建元。格谦义军作为隋末北方重要的一支农民武装势力,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覆亡的进程。

一、记载歧异,里籍厌次

史籍无格谦传记,诸书对乡里的记载有异。《隋书》卷85、《旧唐书》卷54、《新唐书》卷85云厌次,《旧唐书》卷55、《新唐书》卷86、《资治通鉴》作河间,《隋书》卷4、《北史》卷12作渤海。传统学者多采《旧唐书》卷55《高开道传》中记载,主张河间说。笔者则认为厌次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豆子<卤亢>“在海丰县(即今无棣县)东北,故盐泽也”(《方舆纪要》),其位置大概在无棣县佘家乡东北、碣石山东南一带。地形危险复杂,当地人对此才能比较熟悉,也便于组织聚事。厌次距离此地不过数十里,而河间距离此地数百里,似不太可能远道至此。在此聚事的刘霸道(平原人)、李德逸(平原人)、孙宣雅(阳信人)、郝孝德(平原西南人)等都是周边之人。此外,高开道(阳信人)对格谦的投奔依附,似也能说明其地域乡土的认同性。而格谦渤海说虽然笼统,但也证明格谦乃本地人,亦可成为厌次说的佐证。《山东通志》载“格谦为厌次人”,可见编者更认同厌次说。

二、揭竿起事,自称“燕王”

隋朝末年,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山东、河北等地百姓,在开凿运河永济渠、修筑长城、征伐高丽等征发中负担最重。大业七年(611年)十二月,隋炀帝下令征伐高丽,“天下骚动”,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发动首义,率先举起反隋烽火。平原富豪刘霸道于豆子<卤亢>起兵响应,《资治通鉴·隋纪》载:“(大业七年)平原东有豆子<卤亢>,负海带河,地形深阻。自高齐以来,群盗多匿其中。有刘霸道者,家于其旁,累世仕宦,赀产富厚。霸道喜游侠,食客常数百人。及群盗起,远近多往依之,有众十馀万,号‘阿舅贼’。”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隋炀帝下诏征天下兵再次集中涿郡,欲二次征高丽,广大人民不堪重负,纷纷起义。同月,李德逸汇集数万人聚义,亦号称“阿舅军”。李德逸可能是刘霸道旧部,故再次聚众沿用“阿舅”名号

春,格谦在豆子<卤亢>揭竿而起。地形险要的豆子<卤亢>,再次成为反隋的根据地和重要战场附近贫苦盐民、农民以及被官府打散的其他义军余部纷沓而至,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平原郝孝德和渤海孙宣雅同时起义。郝孝德聚众数万,与孙宣雅等部十余万结为联军,同以豆子<卤亢>为根据地反隋。

是年初,王薄在泰山一带转战不利,只好北上至豆子<卤亢>,投奔格谦、孙宣雅领导的两支农民起义军。格谦、孙宣雅协助王薄对其残部进行整顿,并补给器械、粮草。

二月,经密商,由格谦驻守豆子<卤亢>,其部将石祗阑同孙宣雅一道率十余万精兵与王薄残部合兵一处,一路南下,直至章丘城下。“(王)薄复北战,连豆子<卤亢>孙雅宣、石祗阑、郝孝德等众十万,攻章丘。(《隋书·张须陀传》)时任齐郡丞的张须陀派遣水军断其水运,自率两万步兵、骑兵击讨义军,义军大败。散军溃至津梁时,又被水军周法尚所拒。张须陀与周法尚水陆夹击,义军再次大败。王薄、孙宣雅等人率领义军退至潍水(今山东潍河),刚开始布阵,张须陀帐下罗士信就驰马赶到到阵前,刺杀数人,斩下一人的首级,用长矛挑着首级在阵前巡走,义军大惊。张须陀趁机率兵进攻,义军败走,孙雅宣复折回豆子<卤亢>格谦会合,坚持斗争。

是年冬十月,格谦和孙雅宣相继称王。《北史·本纪卷十二》载:“(大业九年冬十月壬辰)清河贼张金称众各数万,勃海贼帅格谦,自号燕王,孙宣雅自号齐王,众各十万,山东苦之。”格谦在起义军中实行“等身制”,就是将军和士兵的身份是一样的,只要有战功,士兵就可以做将军,所以他的起义是维持时间较长的。两支起义军共二十余万人,同以豆子<卤亢>为根据地,互相配合,在渤海沿岸和大河南北杀土豪,抗官税,荡官衙,成为鲁北地区影响最大的一支起义队伍。

三、战败被俘,慷慨赴死

大业十二年(616年),荥阳(今河南荥阳)通守张须陀在进攻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时,被瓦岗首领翟让、李密击杀,张须陀部将秦琼投靠瓦岗起义军,隋朝再无良将。此时,格谦的义军正日益壮大,转战山东、河北等地,隋郡县官员望风而逃。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束手无策的隋炀帝只好下诏招抚,特赦格谦、孙雅宣等义军头领,并让李德饶来豆子<卤亢>谈判。《隋书·表》卷三十七《李德饶传》载:

李德饶,赵郡柏人人也。……值群盗蜂起,贼帅格谦、孙宣雅等十余头,聚众于渤海。时有敕许其归首,谦等惧不敢降,以德饶信行有闻,遣使奏曰:“若使德饶来者,即相率归首。”帝于是遣德饶往渤海慰谕诸贼。行至冠氏,会他盗攻陷县城,德饶见害。

李德饶奉旨招安途经今山东冠县境内被义军擒杀,招安一事不了了之。不久,隋炀帝令杨义臣率领从辽东回来的几万兵马进剿豆子<卤亢>《隋书·列传第二十八·杨义臣传载:

时渤海高士达,清河张金称并相聚为盗,众已数万,攻陷郡县。帝遣将军段达讨之,不能克。诏义臣率辽东还兵数万击之,大破士达,斩金称。又收合降贼,入豆子<卤亢>,讨格谦,擒之,以状闻奏。帝恶其威名,遽追入朝,贼由是复盛。

该传只记载格谦被杨义臣所“擒”,有的史料记载格谦为杨义臣所杀,王世充破其余众。《旧唐书》卷54《王世充传》载:“十二年,迁江都通守。时厌次人格谦为盗数年,兵十余万在豆子<卤亢>中,为太仆卿杨义臣所杀,世充帅师击其余众,破之。《新唐书》卷85《王世充传》记载略同,载“太仆卿杨义臣杀谦,世充讨其余党,夷之

也有史料说格谦被王世充“破斩”。《隋书》卷85《王世充传》云:厌次人格谦为盗数年,兵十余万在豆子<卤亢>中。充帅师破斩之。《资治通鉴》卷183《隋纪》亦载:河间贼帅格谦拥众十余万,据豆子<卤亢>,自称燕王,帝命王世充将兵讨斩之。《全隋文》卷二十八“格谦”条载:谦,渤海厌次人。大业中,据豆子<卤亢>反,有众十馀万。为杨义臣所禽,敕令放散。寻复反,王世充破斩之。

史书记载有异。笔者认为,格谦作为起义首领,即为杨义臣所“擒”,怎会“敕令放散”?既不接受招安,必遭杀害无疑,王世充仅仅破其余部而已。

又,大业十二年12月,张金称为杨义臣击败,次年1月间,被鄃县令杨善会在馆陶所俘。解清河,隋吏“立木于市,悬其头,张其手足,令对头割食之,未死间,歌讴不辍”。张金称如此,格谦当亦不免于死。此可为格谦死于杨义臣之手一旁证。

四、余部复盛,反隋不已

经杨义臣、王世充的毁灭性打击,格谦被害,十余万义军最终只剩“百余人”。格谦拼死反隋,由此反观前面所谈招安之事,并非真心,或为计谋耳。格谦虽死,精神永存。余部由高开道率领,继续活动于渤海豆子<卤亢>一带。

高开道,盐户出身,骁勇善战,追随格谦参加起义军。“未甚奇之。会谦为隋兵围捕,左右奔散,无救者,开道独身决战,杀数十人,捕兵解,谦得免,遂引为将军。”(《新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十一》)

大业十三年(617年)初,高开道在沿海聚集旧部,发展力量。《旧唐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五》载:“后谦为隋师所灭,开道与其党百余人亡匿海曲。复出掠沧州,招集得数百人,北掠城镇,临渝至于怀远,皆破之,悉有其众。”书中所载“海曲”即为豆子<卤亢>。此时的豆子<卤亢>仍是义军聚事活动的一个标志性地域。河北窦建德于是年与隋将薛世雄交战之时,亦“悉拔诸城伪遁,云亡入豆子<卤亢>中”(《旧唐书》卷54《窦建德传》),可见豆子<卤亢>地域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高开道率从转战于沿海一带,先后攻占临榆(今山海关)、怀远(今辽河北岸)间地区。

武德元年(618年),高开道率众攻克北平,攻取渔阳(今河北蓟县),拥有甲马(披有铠甲的战马)数千匹,徒众万人,自称“燕王”,年号始兴(一作天成),建都渔阳(今天津蓟县)。旋从怀戎农民起义军首领高昙晟,被立为齐王,不久杀高昙晟,兼并其众。

武德三年(620年),接受唐朝北平郡王封爵,任蔚州总管。次年,复自称“燕王”,起兵反唐。武德六年(623年),他第一次引突厥兵攻幽州,突地稽率兵击退。第二次以奚族兵攻幽州,州兵将其击退。第三次又引突厥兵两万人两次攻扰幽州,唐军不能控制。高开道勇猛彪悍,《隋唐嘉话》记载了他攻扰幽州期间撑骨拔箭的故事:

高开道作乱幽州,矢陷其颊,召医使出之,对以镞深不可出,则俾斩之。又召一人,如前对,则又斩之。又召一人如前,曰:“可出,然王须忍痛。”因铍面凿骨,置楔于其间,骨裂开寸余,抽出箭镞。开道奏伎进膳不辍。(《隋唐嘉话》卷中)

高开道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撑骨拔箭,这气概丝毫不逊于关羽刮骨疗毒。

武德七年(624年),其部将张金树反叛,身陷绝境的高开道披甲持刀,据堂而坐,与其妻妾奏乐酣饮,张金树畏惧而不敢进逼。二月十九日(3月13日)天将亮时,先缢死妻妾子女,后自杀。

格谦义军自大业九年(613年)起事,先后遭受隋朝三大名将张须陀、杨义臣和王世充的沉重打击,纵横四年,最终告败。从大业十二年(616年),高开道带领余部作战,至唐武德七年(624年)败亡,前后又持续了八年。在众多“山东豪杰”领导的反隋浪潮中,鲁北枭雄格谦领导的这支义军反隋时间总计十二年,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隋朝的根基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