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滨州的孝文化 2021-02-18 21:04:08

滨州的孝文化

邢恩和

百善孝为先。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孝是人类必须固守的根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老”与“子”合是为“孝”,寓意为家庭的有序和睦,“孝”与“文”合为“教”,意思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必然是一个孝顺的人。小孝齐家,大孝治国,至孝天下平,故士不可不弘毅,君子不可不弘德,人不可不行孝。

所谓孝文化,就是一种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伦理传统文化,流传数百年的“24孝”故事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滨州市位于齐鲁大地,经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孝文化深入民心,滨州的孝文化就像一条古老的河流,汩汩流淌,生生不息,在历史的大河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浪花,堪称全国孝文化的一面旗帜,可圈可点的孝女孝子孝妇史不绝书。

滨州孝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蒲台县三姑台的故事就已经广为流传。传说汉代湿沃县(后改为蒲台县)县令蒲茂无儿有三女,三女至死不嫁,奉养父母。后人为了纪念她们,赞扬其孝心,筑高台以为其墓,并在台上修庙以祀。清乾隆二十八年,蒲台知县严文典曾作《蒲姑叠翠》诗一首,追念三姑。诗云:

谁家凤女数三雏,千古婴儿子不孤。

剩有高台还耸翠,夕阳春草话蒲姑。

到了东汉,滨州出现了古代有名的《二十四孝》中的标志人物——董永。董永故里就在今博兴县陈户镇董家庄。有关董永的最早记载,见于山东省嘉祥县武翟山东汉武氏墓群武梁祠石刻。石刻画面上董父坐于一轮车上指点董永劳作,董永则手执农具,回首观望其父,生动地刻载了董永“鹿车载父”、“肆力田亩”、“象耕鸟耘”的故事,身旁刻有“董永,千乘人也”。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也有记载:“汉,董永,千乘人”。另外,《孝子图》《中国人名大辞典》及《中文大辞典》也都点明了董永是汉代千乘人。千乘始于战国时期,“以齐景公有马千乘,常猎于此而得名。”在汉代为郡,县名。千乘郡与千乘县其治所均在今博兴县,虽然目前关于董永的故里仍未休止,个人认为,董永的故里在博兴可成定论,博兴县是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董永自幼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其父年迈病重,行动不便,董永恪尽孝道。每去田间劳作,总是以车载父,一边侍奉父亲,一边耕作。父亲病故,董永自卖其身,贷钱一万,葬埋父亲,因此孝名远扬,其孝行历代广为传诵。三国时期曹植《灵芝篇》中写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东晋干宝在《搜神记》卷一中对故事有了更加详尽的描述:“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水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元杂剧《织锦记》《百日缘》,以及后来的黄梅戏《天仙配》等等,都取材于董永与天仙相配的故事。

到了晋朝,《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王祥,传说曾在滨州高新区小营街道办事处的一个店里住过,该店后来发展成村,名曰王祥店村。据乾隆二十八年修《蒲台县志》卷四记载:“晋,王祥,字休征,琅琊人,早丧母,继母朱氏,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母尝欲生鱼,时值冰冻,解衣将剖冰,冰忽解,双鲤跃出。累官至太保,邑东南三十里王祥店,世传其徽时,寓居之处,旧有庙,今已无存”。“累官至太保,邑东南三十里王祥店,世传其微时,寓居之处,旧有庙,今已无存。”是说王祥官至太保,位于(蒲台县)县城东南三十里处有王祥店村,世人流传王祥曾在此居住过,旧时这里建有王祥庙,现今被毁无存了。王祥庙称相公庙,毁于乾隆二十八年之前。另据《小营镇志》记载,该村南有元朝建王祥墓,毁于文革时期。王祥是否在此住过,今已无从考证,但这里的百姓不但以之名村,而且为之建庙、建墓,足见这里的人们对孝子的高度褒扬和对孝文化的高度重视,即使时值今天,王祥代表的孝文化仍有很重要的社会影响和传承价值。

同在晋朝,发源于博山区神头群泉的一条名曰孝妇河的河流带着美丽的传说,纵贯邹平县境东部,不仅以乳汁般的河水哺育了两岸的乡亲,亦以其感天动地的孝悌浇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到目前所知,晋朝人郭缘生所著的《续述征记》中有颜文姜故事的最早记录,文载:“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缉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时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泉遂喷涌,流漂居宇,故名笼水。”以后还有几篇记录颜文姜故事的文字,南北朝末期顾野王《舆地志》:“颜文姜事姑感得灵泉生于室内。”唐代李冗《独异志》:“淄川有女曰颜文姜,事姑孝。谨樵薪之外,远汲山泉,以供姑饮。一旦缉笼之下,涌泉清冷可爱,时谓之颜娘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所著《齐乘》载有:“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

到了大唐,有一个名叫任希古的棣州(今山东阳信东南)孝子一度进入“二十四孝”之列。《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任敬臣传》,载:“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五岁丧母,哀毁天至。七岁,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乃刻志从学。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

任希古约生于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前,出身“寒微”,七岁时为了报母而刻志从学,“举孝廉,召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为虞世南所重”。上世纪50年代,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市)陆续发现清理了十余座内墓葬,其中有以孝行为主题的砖雕或彩绘的宋金墓葬,在合涧大付街金墓砖雕孝行图中,发现有榜题“任子行孝”图。图中树下立一头束高髻、上穿交领衫,下着裤的交臂男子。同样在上世纪50年代末,在山西芮城永乐宫旧址旁进行文物清理时,发现元代中统元年(1260年)下葬的道士潘德冲石棺线刻二十四孝中有以“任子”为榜题的,“线图背景作山峦,山前立一戴无脚幞头,上穿圆领衫、束腰、下着裤的男子,右手举一件三角形下有柄把的‘旌节’状饰物”[1]。

有的学者把潘德冲石棺榜题“任子”认为是“睒子”的误写,但林州合涧大付街墓中另有身披鹿衣的“睒子”雕砖,所以该解释难以成立,任子另有其人。经学者考证,该行孝任子即为任希古,任子行孝当是赞颂任希古为报母恩而刻苦学习的事迹,“线刻及砖雕任子手执‘旌节’正是表示他‘使持节’的身份,以报母恩情节”[2]。这样看来,任希古的孝行至少在金元时期于山东、山西及河南一带影响颇大。

任希古后来虽然淡出“二十四孝”,但其行孝的事迹却一直深受家乡后人赞颂。在棣州,任希古最晚在明朝已经被当做“乡贤”,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明朝嘉靖年纂修的《武定州志·祠祀志》,记载州城(今惠民县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为避水患迁徙至此,原为阳信界乔氏庄)内有“乡贤祠”,所祀地方先贤中就有“唐太子舍人任敬臣”。《武定州志·选举志》在“唐孝廉任敬臣”名下注曰:“旧志云,敬臣事父母至孝,每食必具酒肉,无违色。有余力则潜心于经史,乡党称为‘任孝子’。唐书有传。”

此后邹平市临池镇红庙村高孝祠内供奉的一位女神——孝女高豸(人称高大姑)成了滨州孝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於陵城南,凤山东北麓,有一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庙群,乡人称为老姑庙或红庙。庙里供奉的女神就是高大姑。传说高大姑的父亲不小心溺死海中,她日夜哭喊,感动了上天。上天派一神仙交给她一把勺子,嘱咐她舀干海水以后就会寻到父亲的尸体。高大姑手持勺子,一勺一勺地舀,夜以继日。后来惊动海神,浮其父尸。高大姑收起父亲的尸体,背回家乡安葬,自己也殉父而卒。乡亲们把她葬于其父墓侧。于是高大姑成为四方称颂的孝女。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至亲至孝”的高大姑,在其家乡建庙纪念。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红庙庙会。每至庙会,男女香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盛况巍然。据碑记所载,该庙明代就已经重修多次,至今香火旺盛。今立有雍正十二年七月二十日、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十二日、嘉庆十八年六月上浣重修庙宇的碑刻。

高大姑究竟是何时何地何人,历来说法不一,并没有人去深究,也没有必要去深究。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传达出了民众心中的一种祈求,这就够了。所以嘉庆十八年碑记说:“高姑,孝女也。里巷传闻有刮海寻父一事,文献无徵,遽难考信。然每逢旱魃为虐,都人士祷于其庙,雨辄滂沱降。盖自作庙以来,声灵濯濯也。”高姑庙“极庙貌之尊严,洁春秋之享祀。用酬宏恩,兼彰孝德。祈谷于斯,报功于斯,振起人心亦于斯。行一物而三善皆备,窃愿后世仁人君子共明此意焉。”高大姑就是这样为人们景仰着,相信还会一直景仰下去。

当前,滨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突出忠孝文化,大力开展忠孝文化建设也是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孝,在此多聊几句。大家常说的赡养老人仅是孝的第一个层次。在中国,“孝”常与“敬”“顺”连在一起,组成“孝敬”“孝顺”,这里的“敬”“顺”都是“孝”,且是孝的第二、三个层次。知此方为真正地懂孝、知孝,才能更好地行孝,才能将滨州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孝老敬老顺老的良好风气。

20212.18

参考文献

[1]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西芮城永乐宫旧址宋德方、潘德冲和吕祖墓发掘简报,《考古》196008期。

[2]张增午、张振海.林州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文献记载,《林州市文史资料》2007年,第17期。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