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山东大学在阳信 2020-12-17 09:46:19


山东大学在阳信

邢恩和

建国前在山东有两个山东大学,一个是山东解放区创立的临沂山东大学,一个是国民党的国立山东大学,后来两者合校,仍命名为山东大学。临沂山东大学曾在19475月底随同华东局及所属机关、学校、部队、医院及部分老区群众到达渤海地区,在阳信县钦风镇待了近一年的时间。

临沂山东大学,是在革命战争的炮火中诞生的。19458月,为培养建设人才,中共山东省政府决定在解放区首府临沂成立山东大学,校驻临沂城关经文书院内,校长李澄之。194615,山东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初步确定招收预科班学生300人,报考条件为高中毕业或肄业及同等学力的青年,年龄为十八至三十岁,待遇实行供给制。招生对象以新解放区为重点,并吸收从敌占区过来的青年学生。结果共招收学生688人,成立六个预科队。设政治、经济、教育、医药、文艺5个系。至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420名学生北上并入,临沂山大的预科部增加至十个队。3月又设立了本科,进入了正式的业务教学阶段。1947年春,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两地实行重点进攻随着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进行,又伴随着临沂的失守,山东大学不得不转移。

1947年3月底,学校从胶县附近穿过胶济铁路,4月初到达海阳的徽村。学校本拟在胶东地区招生和开展教学工作,但因从苏北、鲁南等地撤到胶东的人员甚多,压力较大,又有华东建设大学已在海阳县磐石店进行了招生,且青岛反动派正纠集兵力有蠢蠢欲动之势,故学校不得久留,决定再向渤海地区转移。

4月底沿莱(阳)潍(县)公路西行,经平度、昌邑、广饶、博兴等县,来到蒲台县道旭渡口,在一个晚上,山东大学北撤师生和其他各路撤退人员排队准备北渡黄河。当时仅有几条小木船往返摆渡。刚开始上船,敌机在上空盘旋,并不断投放照明弹进行侦察,整个河面如同白昼。大家一路转移,经验丰富,每个人头上戴好用树枝编制的头环,毛驴、担架上插了很多树枝,沉着不动,很难发现目标。结果,既没有炸弹也没有机枪扫射。船少人多,等候时间大大超过渡河时间,整整忙碌一夜,才安全到达黄河北岸。

5月底到达渤海地区阳信县钦风镇(今属惠民县香翟乡钦风村)。钦风镇是阳信县古村镇之一,在滨州市阳信县东南,史载西汉武帝时期太中大夫东方朔的故里在此,还有东方朔墓,因其风可钦,所以村名取为钦风镇。

稍事休整安排后,学校立即进行招生工作。当时学校的主要领导班子为:校长李澄之、副校长田佩之,第一预科部主任盛振督,第二预科部主任赵卓,第三预科部主任叶芳。这一期共招收小学教师和青年学生300余人。他们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要求进步,生活朴素,肯于吃苦。他们入学后,分编为预科四个队,开始以政治思想为内容的教学工作。学校拥有当时许多知名的学者和教授,如文学家钱杏屯阝、经济学家薛暮桥、陈沂、钱俊瑞、刘导生(曾任北京市委书记)等。课程主要有《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俞铭黄的《新人生观》。授课方式以自学为主,有时在树荫下上“大课”,讲述后分组讨论。各班还有墙报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彼此不时地进行观摩、比赛。这一期的各项工作都顺利。

奉命到华东军区卫生部十四医院工作的100多名女同学和4名身体较弱的男同学也随后来到钦风镇,他们当时在山东大学还未毕业就投身革命了。渤海区是“大后方”,十四医院来到此地后伤病员只出不进,护理人员过多。院方和山大领导研究决定让这些同学全部返校。返校后有的到各系继续学习,有的分配工作。文史系的冯铭分配到学报《山大》编辑部任编辑,赵才强()在党委任组织干事。

那时党组织不公开。党委书记丁梦孙的公开身份是秘书长。党委办公室设两人,秘书杨素()的公开身份是秘书处秘书,赵才强的公开身份是秘书处秘书干事。

秘书处驻在一个地主家空闲的大院里。行政人员在北屋几个大房间,杨素和赵才强在南面一所小房子里。宿舍办公合一,炕上睡,地上放办公桌。赵才强在杨素领导下负责管理党委文件、党内刊物、人事档案、党委图章等等一切具体工作。杨素同志的丈夫朱达章教务长在临沂被刽子手残害后,精神受到极大创伤,有一次突然发高烧,非常痛苦地在炕上滚来滚去,不停地呻吟。警卫员老杨请来校医诊断服药后不见好转,她这是因病触发了长期积压在心底的痛苦。朱教务长的警卫员老杨,跟随朱教务长多年,相互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为了慰藉朱教务长的在天之灵,经老杨请求,领导上批准他一直守候在杨素同志身边;同时,也帮助女保姆照看刚出生几个月的女儿“小杨”。

据赵才强回忆,山大师生员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和部队一样,分师、团、营、连、排、战士。校长、副校长、党委书记和教务长为正副师级,教授、处长为团级,讲师,科长为营级,助教和一般干部为连排级,警卫员、通讯员、勤杂人员、女保姆为战士。杨素是营级。冬季,连以上干部多发一条美国救济物资军用毛毯,营以上干部军装面料是美国救济物资卡其布制作,连以下人员全是土布军装。每人每月发五角津贴费。名教授、高级统战对象和其他人员中有特殊困难的亦应给予照顾。为此,在党委领导下设有保健委员会,负责保健费的分配。党委书记兼主任,委员由各部门推选组成。党委办公室定期向各部门征求意见,提出应享受保健费的名单和保健费数额,经保健委员会讨论决定。保健费标准是每月猪肉一至五斤,最高不超过五斤,最少不低于一斤。由财务部门将猪肉数量按市价折合现钞,按月发给本人。

10月,渤海公学(其前身为耀南公学)师范班学生全部毕业,接着被输送到该校深造。学生还未结业,国民党反动派开始纠集残余兵力封锁胶济路,再作垂死挣扎。1947年年底,山大奉命撤销。上级为了保证当时解放区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安全,决定把教授及其家属和少数老弱干部乘船渡海送去大连暂避。学生则提前结业分配支前工作。干部就地组成土改工作队,由姚耐教务长率领参加土改运动。剩余人员同田佩之副校长转移到无棣县新华书店待命。

教务长姚耐是经济学家,对土改兴趣浓厚,经领导批准,他点名留下近20人成立“山大土改工作队”,他任队长,赵才强、臧野农等是队员。当时渤海区正在开展土改复查,毛岸英化名“杨永福”也随同时任中央土改工作团团长的康生、邓子恢等于11月6日到达渤海区党委驻地阳信县李桥村,进行土改的收尾和建乡试点工作。“山大土改工作队”经当地政府批准,负责钦丰镇的土改复查工作。这里土改不彻底。他们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调查研究、扎根串连、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向地主开展斗争。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原来农民分到土地心里不踏实,分到房子不敢进去住,心惊胆颤,害怕地主反攻倒算。这次土改复查彻底了,土地、房子大胆地拿到自己手里。农民真正做了土地、房子的主人,个个欢腾雀跃,双手捧着《土地证书》高呼:“这是毛主席的文书!”第二预科部主任赵卓撰写了一篇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文章,刊登在《渤海日报》第一版一整版上,题目就是用了农民的原话——《毛主席的文书》。

临沂山东大学,在革命战争的炮火中诞生、转移,在炮火中撤销,又在炮火中成长壮大。

1948年春,华东人民解放军山东兵团在胶济前线发动了春季攻势,4月底解放战略重地潍县。山东大学留守人员奉命赴至潍县,和华东局派来的干部一起筹办建立华东大学,不久去大连的教师(包括华中建大的教师)也渡海返回。6月,以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中建大为基础的华东大学宣告正式建立。9月,济南解放,华东大学从潍坊迁往济南。

那些曾经战斗在阳信的山东大学部分师生一部分留在济南工作,李澄之任济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长兼济南市教育局局长(曾任山东省副省长),丁梦孙任济南市敌产清理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山东省城市建设局长),杨素在济南火柴厂工会工作(曾任鞍钢党校副校长),赵才强任济南特别市市政府人事处干部科科员(曾任上海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专职秘书长)。姚耐、臧野农等近2000多名干部、学生组成工作队南下。姚耐分属山东财办南下干部总队,任政治部副主任,曾任上海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臧野农分属云南支队第六大队,曾任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

华东大学在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输送干部的同时,也面临着向正规化大学过渡的任务。1949年11月,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划出,195010月,教育学院与山东省行政干校等组建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田佩之、华东大学教务长余修分别担任第一、二任院长。同年冬,奉命迁青岛。次年3月,在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校名为山东大学,至此山东大学完成了自己光荣的历史使命。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山东大学作为短期训练班式的政治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近一万名干部,为革命战争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历史应当铭记。山东大学在阳信办学期间,阳信县人民积极响应渤海区党委、行署的号召,积极为学校贡献粮食、柴草、被服,承担了他们的生活供应,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是山东大学的可靠后方和后勤供应基地,其贡献也是不可忘记的。

 

参考资料1.展涛、徐孺英、宫立昌、王飞《山东大学百年史》。

2.赵才强《解放战争回忆录》。

3.佚名《山东大学在临沂城诞生》。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