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这里的村庄为什么叫“道口”“山子”“码头”?——滨州市村名后缀漫谈 2020-01-31 00:00:00

这里的村庄为什么叫“道口”“山子”“码头”?

                     ——滨州市村名后缀漫谈


 

村落,又称为“村庄”,不同村落名字后缀各异。滨州市现有自然村5194个,常见的村名后缀有村、庄(小庄、大庄、官庄、庄子)、家、里、堂、屯、集、寨、堡、铺、坊、楼、店、营、屋子、园子、庙、庵、观、洼、湾、沟、桥等,富有滨州特色的村名后缀有“道口”“山子”“码头”“屋子”等,这些后缀可不是乱写,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在滨州,懂得看村落的后缀,通常能了解村落的地理、农商、军事、宗教等多项信息。

一、地理色彩的后缀

道口  以“道口”为后缀的村名多在古大道口旁。滨州市以后缀“道口”为名的村落约有16个。阳信县有封家道口、付家道口、娄家道口、杨家道口,惠民县有丁家道口,邹平县有高道口、刘道口、许道口,等等。相对而言,无棣县以“道口”为后缀的村名较多。无棣镇火炉村原名杨道口,后更今名。无棣镇郭家,因村东、西各有一条沟,故取“道口”冠以姓氏为村名,曰郭家道口,简称郭家。其它诸如水湾镇许道口、碣石山镇宋家道口、碣石山镇马家道口、马山子镇胡道口、车镇乡范道口、余家巷乡门家道口等村名至今未变。

山子  以“道口”为后缀的村名一样,以“山子”为后缀的村名带有明显的地理因素印记。滨州市除邹平外,其它县区均无山,所谓的“山子”不过是一些小土山而已。滨州市以后缀“山子”为名的村落共有5个,主要集中在无棣县,它们为埕口镇邢家山子、埕口镇张家山子、埕口镇李家山子、马山子镇傅家山子和马山子镇马山子等。这些村子均靠近沙岗,如,据邢氏家谱载,邢氏始祖于明永乐二年从直隶滦州府到此建村,因村南有一条沙岗(亦称山岭),故取村名邢家山子。

码头  滨州市以后缀“码头”为名的村落共有9个,这些村落大都离河流较近,河道宽,水运繁忙,紧靠在河边的泊船村镇也由此而得名“码头”。水系发达的无棣县以“码头”为后缀的村名不少,有韩家码头、郭家码头、邢家码头、张家码头、傅家码头、小吴家码头、大吴家码头等。这些村落均集中在马颊河、德惠新河流境碣石山镇,如,据韩姓谱书载:明永乐十三年,韩姓始祖从河北省永安县霸州迁来立村,因村址告诉德惠新河,来往船只在此停泊,又因村民韩姓较多,故取村名韩家码头。无棣之外,滨州市其它各县以“码头”为后缀的村名很少,东依西沙河、南临黄河的滨城区沙河街道码头村即其一。北靠黄河、南依小清河、西邻绣江河(已消失)的邹平县西北部三面环水,因地处水运要道而一度繁盛无比,紧靠河边的泊船村落也由此而得名“码头”,留下了水上航道的印记。码一村、码二村、李码村、码头寨村等,仅看名字,由来便可猜出一二。现码头镇驻地“码一”“码二”,原本是一个村,叫“周家码头”,由于曹姓人口居多,改称“曹家码头”,简称“码头”,后分为两个行政村。随着附近村落不断增多,最终发展成为码头镇。光绪二十七年,黄河在章丘陈窑决口,洪水冲刷,泥沙沉积,绣江河被淤塞匿迹,“码头”这个名字却得以保存,流传至今。

桥  滨州市村名后缀为“桥”的村落较多,约有67个。体现了滨州市地处黄河之畔、渤海之滨水系发达的地理特点。这些村落大多临近河桥,村名带有明显的地理因素。明初大移民之前,滨州市以“桥”为后缀的村落,往往是先有村后有桥。如,邹平县明集镇段桥村,据说,在唐朝就有了,那时,村名并不是——段桥。当时共有三部分并被一条河断开,三地无法沟通。在唐朝时,一位叫段文昌的人资架了一座桥,使三地可以互通。人们就把段架桥作了村的名字。明初大移民之后,往往是村以桥名。再如,据南氏祖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今无棣县无棣镇南家桥处立村,因村北马颊河(今德惠新河)上有一座小桥,故取村名南家桥。无棣县水湾镇田家桥也是如此得名。

  以“套”为后缀的村名多在河流或山势弯曲之处,其名字使人联想黄河改道,尽管是河泥淤积的故道,仍然不失广阔田野风范。滨州市以后缀“套”为名的村子不多,约6个,多集中在黄河两岸的惠民县和邹平县,比如惠民县李庄镇河套邢、魏集镇河套崔,邹平县焦桥镇自然村名有韩家套、小刘套、刘家套、朱家套、李家套、张家套等。

二、农商色彩的后缀

  手工制造名为“坊”。坊者,土方手工。旧时手工制造业种类不多,以砖窑、烧陶、打铁、纺织等较为实用的制造业为主,往往一个村都干这一行,它们的特点是要烧火,黄土垒砌成方形火炉则是家家必备,“土方”就成了标志,后来简化成“坊”作为村落后缀。滨州市村名后缀为“坊”的村名很多,约有37个。无棣县无棣镇杨家坊以榨油为业,无棣县埕口镇塘坊以开糖房为业。其它诸如滨城区杨柳雪镇的林家油坊、阳信县河流镇的曹家糖坊、沾化区古城镇油坊村均属此类。再如,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西纸坊曾名张家、纸坊、蝎子弯。据1984年10月出版的《山东省滨县地名志》记载,洪武二年张文进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下转枣强又迁此,以姓立村。村西南多桑树,民以桑皮造纸,称纸坊。

  店原指售卖货物的铺子或旅馆,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村落大都带有后缀“店”。如,据传,无棣县无棣镇黎家店原名黄台里,明永乐年间,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开店为业,故称黎家店。滨州市以“店”为后缀的地名很多,约67个,以“店子”为后缀的地名有3个。店大多处于交通要道,人气旺,有的不仅发展成村,甚至发展成为乡镇,如,阳信县的温店镇、劳店镇、商店镇,惠民县的麻店镇、辛店镇,邹平县的韩店镇,滨城区的杜店街道,博兴县的店子镇,等等。

集  有些村因设过集市便由村、庄改称集、市,村名便以“集”为后缀。如,明初,庞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无棣县水湾镇庞家集立村,后又立集市,故取村名为庞家集。滨州市以“集”为后缀的村落很多,约76个。这些村落也有逐渐发展成为乡镇的,如惠民县的魏集镇、胡集镇,以及邹平县的明集镇等。

屋子  滨州市以“屋子”为后缀的地名,反映了移民“赶黄河”的游走式的农耕方式。这类地名多见于黄河口地区,如沾化区的崔家屋子、王明远屋子、平阴屋子、流口屋子等。黄河新淤土地虽然肥沃易耨,却又极易盐碱退化,为适应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移民弃旧就新、由远而近逐耕河滩新淤地。在近海处搭建的仅在耕作季节临时栖身的简易窝棚,称为“种地屋子”。起初,“种地屋子”散见于茫茫荒滩,后来随着前来垦种河滩的移民越来越多,“种地屋子”也愈益增多,逐渐形成了村落。滨州市有些村落即是如此名村、成村。如,沾化县下河乡崔家屋子,1940年,崔墨岭由利津县刘官斗村迁此定居,取村名崔家屋子。无棣县马山子镇傅屋子,清初,傅氏从傅家码头刚迁来时,搭了两间屋子居住,名傅屋子,后建成一村,仍名傅屋子。惠民县淄角镇踩鼓宋村,原名宋家屋子,明朝永乐年间由河北枣强迁居于此。宋景春、宋景冬两兄弟自1718年开始以踩鼓为业,自此宋家屋子改名踩鼓宋。

家  家原指家庭,滨州市以“家”为后缀的村名最多,总计约964个。如,博兴县陈户镇就有蔡家、董家、范家、肖家、赵家等村名。滨州市这些村落,大多是明初移民建村,由一家或数家繁衍发展而成。如,据惠民县姜楼镇张八村村碑描述,张八村建于明永乐年间,始祖为张昊明,祖籍河北省枣强县。因张昊明行八,故取村名张八家。

  庄多是由较高的经济能力的富家在离开自己住地较远的地方购买的土地,雇人看管种植的点称为“庄子”简称“庄”。庄,也指村庄或者山林田野间的住宅、别墅。滨州市以“庄”为后缀的地名也不少,约有283个。如,邹平县焦桥镇就有孟王庄、孙庄、小魏家庄、小赵庄等村。

  村”比“庄”要大,是种地后再寻找“寸土”种树的意思,也就是说除了田地还有果园。从产生的时间来看,也比“庄”要早。秦汉以前还没有村这种说法和组织,但其时有村的原形,自东汉中期开始,名称已经明确存在并被运用。“庄”则产生于唐。明清以前滨州市带有后缀“村”的村名沿用至今的非常少见,即使明清以后也不太多。据粗略统计,无棣县带有后缀“村”的村名约为8个,多为明初建村,如小泊头镇西芦马村、东芦马村、郭马村、孙马村等。

三、宗教色彩的后缀

寺  寺本义通称秦以官员任职之所,也指佛教的庙宇。滨州市以“寺”为后缀的村落并不多,约12个,大都以临近某“寺”名村。如,惠民县的刘陀寺、前王寺、后王寺、翟家寺,邹平县的柳寺、北寺、南寺等。

庙  滨州市以“庙”为后缀的村落很多,约110个,反映了滨州市历史上宗教文化的兴盛。村名溯源表明多数都是“先有庙而后有村”,其中也有例外,有些明初移民村是先立村、名村,修庙以后又加以更名的,是“先有村而后有庙”。如,明永乐年间,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今无棣县车王镇二郎庙处立村,取村名“高家”,后附近五村合修一庙——二郎庙,高家距此最近,遂改名“二郎庙”。滨州市以“庙”为后缀的村名涉及的庙宇种类很多,如阳信县的玉皇庙、行宫庙、雹泉庙,惠民县城隍庙,沾化县的三官庙,滨城区的龙王庙,邹平县的阎七庙,等等。这些村名折射出了历史上滨州市多元宗教文化的魅力,同时流传至今的相关传说也为当地增添了一抹神奇的色彩。沾化县冯家镇的三官庙村,以庙为名。村民回忆,在文革前尚存的三官庙里,供奉着夏禹、唐尧和虞舜三位神仙。相传几百年前,村里一个叫张强的人感动三官,赶走村边黑龙河里作恶多端的黑龙,保住了村子。因此,村民就捐资在村前修建了这座三官庙。邹平县九户镇东北方向有个村庄叫“阎七庙”,传说在清朝初期,村里人为驱妖辟邪、教人为善,在村子西头建了一座“阎王庙”,庙门门匾上书“阎王庙”三个大字。后来门匾经太阳暴晒、风刮雨淋,“阎王庙”三个字中间的“王”字,因为脱落而看起来像个“七”字。久而久之,人们干脆把村名改为“阎七庙”了。

庵  庵是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结草为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成为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滨州市以“庵”为后缀的村名不多,约21个,这些村落大多建于“庵”附近,或在村内建“庵”,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滨城区的国家庵、袁家庵、张家庵、王家庵、张慈庵、陈家庵等,大都以“庵”名村,前面再缀以姓氏。再如,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谷姓始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今无棣县水湾镇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立村,因村西有一尼姑庵,故名谷家庵。

四、军事色彩的后缀

堡  即堡垒,意即坚固而不易被摧。滨州市以“堡”为后缀的村落很多,约21个,但大都已失去军事含义,往往通“铺”,指的是驿站、村落。这些村名往往在后缀“堡”的前面,加上距离某个中心城镇的里数。如,阳信县的五里堡、十里堡、廿里堡,无棣县无棣镇的五里堡等。

  旧时驻兵的营地为“寨”。寨者,依山而建,御敌难攻。据说阳信县的“黄巾寨”就是当年起义的黄巾军,在此驻扎,形成周边十八个村寨而得名。滨州市以平原为主,且绝大多数村子为明初移民村,以“寨”为后缀的村名大多没有军事含义,意为村庄。相关后缀“寨子”指的是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据粗略统计,滨州市后缀为“寨”“寨子”的村名共有43个,前缀为“寨”的村名有8个。如,阳信县的东大寨、西大寨等,惠民县的于家寨、高家寨等。

  营”和“寨”都是军事名词,所谓“安营扎寨”。如,阳信县的五霸营村,据说这里就是战国时期五霸会盟的地方,曾经的会盟台遗迹犹存,给人无限遐想。滨州市以后缀“营”为名的村落较多,约58个,但含义基本没有兵营的意思。如,惠民县的刘家营、盛家营、佟家营等村,前面冠以“某家”,应该已经失去了其军事含义。

滨州市村名后缀不仅带有地理、农商、军事、宗教等色彩,也带有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色彩,以上仅举其要者,叙其大略。村名作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部厚书,既需要仔细翻阅,也需要用心保护。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