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狼丘烟火万古留 2017-02-06 00:00:00

狼丘冢位于阳信县县城东南8公里,地处河流镇豆腐店村东,为商周东夷族人生活遗址。明嘉靖《武定州志》载,“此盖春秋狩于郎之地”。上世纪80年代省考古队对遗址中间的高台进行了挖掘考古,从出土的陶片鉴定为商周时代的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驾前的东征大元帅薛礼(字仁贵)率军与敌军大战,他们边打边追来到了阳信南边的一片开阔地带。这时天已近傍晚,薛礼令三军停止追击,扎营安歇。一连几天的征战使官兵劳累不堪,一会儿便东倒西歪进入了梦乡,连守门的士兵也打起哈欠来。他们哪里知道,一场灾难将要来临:敌军已经悄悄赶来偷袭他们的大营了。

就在这十分危机的时刻,忽然有只狼不知从哪儿跑了出来,一头冲进了元帅大帐,正巧撞在薛礼身上。薛礼被惊醒了,一看是只狼,急忙拔出长剑,连声高喊:“有狼!”几个士兵跑进来一阵刀枪剑戟便把狼杀死了。也就在这时,突然有几个士兵发现在远处月光下,有一片黑影向大营这边移动。“敌人来偷营啦!”有个士兵大喊。薛礼闻声,急忙领兵同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把敌人全部消灭了。

战后,薛礼细思,真是万幸!如果今夜没有这只狼来撞营还不知要遭多么大的损失呢,悔不该把狼打死。想到这里,他命令三军将士每人用头盔挖一盔土把狼尸掩埋,以表它救主之功。由此,便筑起了一座方圆几百米,丈余高的大土台。薛礼还亲自在台上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狼丘冢”三字。

在当地,这个“狼救主”的故事还有另一个大同小异的版本。传说薛仁贵征东失利,疲惫不堪睡在此地芦苇时,敌人火烧芦苇,有一老狼不停负水,在周围滚一圆圈才保住性命,醒后发现老狼已累死在身边。为感念老狼的救命之恩,将老狼埋葬与此,胜利返京时,命10万将士每人一头盔土,堆成此台,称“狼丘冢”。

唐代为大乘北传佛教鼎盛时期,唐人便在台上建“狼丘庙”,为佛教活动中心。

明代在台上建碧霞元君庙(当地人俗称大庙),殿宇共81间,为鲁北最大的庙宇。因在高处,庙内的钟声能传七、八里之遥,顺风时,县城都能听到。“狼丘晚钟”为明代著名“阳信八景”之一,清邑人王锡元等有律诗赞曰“狼丘晚钟出霞轩”。

至清代,已形成了在鲁北平原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古建筑群,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庙前东西横亘一条大街,盛会来临,纸香满路,供品盈市,香客穿梭,游人稠密,素有“小天街”之称。庙门下左右两株唐槐,苍劲挺拔,形体古怪,枝叶繁茂,生翠藏凤。抬头仰望门楼两侧,分建钟鼓于二楼。东侧是钟楼,木棍撞在钟上即发出嗡嗡的轰鸣,声闻数里之外;西侧是鼓楼,皮鼓横悬吊梁,鼓槌是一根臂粗德木棒,稍一擂动即咚咚作响,声似雷鸣。 沿着砖砌台阶而上,直至庙门,需攀登160层阶梯。门楼修得气势宏伟,端庄肃穆。檐下一块闹龙蓝底木匾,雕书“辅弼沧海”四个斗大凹体金字。进了庙门,是另一番世界,门洞东西各塑一尊凶神,名曰哼哈二将。群体建筑共有三进大院,从南而北院基逐步增高,殿堂布局精妙合理。过了大门洞在第一进大院内,迎门矗立着一座影壁,上面镌刻着正楷小字,记载着庙宇的建筑史。

由此升级北上,是一座全木结构的穿堂大殿,椽檐下有块描金盘龙匾,上题“青龙殿”三字。穿过青龙殿向后是第二进大院,院内有包括《武定州志》所载“此盖春秋狩于郎之地”在内的各个朝代碑碣六十块,耸立笔挺。青石雕成的龟座双龙盘结的碑顶,古朴端庄,高低参差。

大院中央有一条用鹅卵石铺筑的甬道直通大殿中门。雄伟壮观的大殿,占地约50平方米,系砖石木料结构,是狼丘庙的主体建筑。正门上方悬一块蓝漆竖匾,雕刻“泰山行宫”四个凹面红字。绛红色的殿柱上浮雕一副花边黄色对联,上写:“宝鼎通灵香结彩,银台昭感烛生花。”推启朱门,下面方砖铺地,上面花簇盖天,正面宝座上是泰山奶奶三姊妹的彩色塑像,还有一尊木雕的活动像。每逢庙会,僧侣道尼,诵经念佛,击磬打鼓,弹琴拨瑟,木鱼声声,古乐雅陈,炉香袅袅,彩幡缤纷。

第三进大院为南北长方形体,文昌阁位居中央,但仍显得空旷森严,也许因为东西两侧建有十殿阎君之故。东西殿各有十间,通称两厢房,是群体建筑的地狱部分,也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阴曹地府。

每年古历四月十八日为狼丘冢(大庙)香火盛会,香火传及周围各省。会期六天,自四月十五日,大庙三门齐开,象征庙会开幕。烧香还愿者,经商卖艺者自方圆百里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据旧志载,“香火大会之贸易,与泰山岱庙、黄山(邹平)神庙,鳞次栉比,皆与泰山奶奶碧霞元君威望影响有关,是登莱青通京津大道旁的著名景观也”。自古有“天下大庙数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狼丘烟火万古留”之说。1945年解放后破除迷信,古庙会逐渐停办。

清末,当地人在狼丘冢设义塾,教授附近贫寒之家子弟识字读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在此处设高等小学。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私塾,兴学堂”,县令缪润绂踊跃鼓舞,于狼丘冢创建官办学校“朗秋公学”,实行班级授课制。后来“朗秋公学”一度因故荒废停办,1916年农历八月”。“归隐”后的缪润绂听说“朗秋公学”重新开学,欣然题写了《朗秋学校废兴记碑》。阳信县早期共产党员阎登三曾在此上过高小,该地是早期党组织进行党的宣传和发展党员的重要场所。

1947年4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妄图灭我华东野战军于沂蒙山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解放军实行了战略大转移。陈毅率领华东野战军驻扎在阳信、惠民一带,伤员住在阳信县的何坊乡(现属惠民),阳信人民给予了热心的帮助和照顾。入冬后,因伤员(原为新四军)大部分为南方人,不习北方的寒冷,又因伤病在身,难以忍受,而北地人条件有限,无烤火取暖的习惯,为了过冬,伤员便组织起来将狼丘大庙拆毁,把木料拉去烤火。据当地人回忆,门前的两根柱子均被锯成4截,每截整装满一辆大马车。被遗弃的方砖及房瓦,被周围村庄的人捡去修了院墙和猪圈。

改革开放后,村民在高台上面种植了树木。现存土台遗址高约6米左右,南北长约260米,东西宽约120米,总占地面积约31200平方米,随处可见残砖碎瓦和当地群众为祭拜而随意搭建的临时构筑物。该遗址主要由两类不同时期文化遗存构成,土台为商周时期,出土的主要器物有泥质夹砂灰、红陶鬲足、鬲口沿残片等;土台之上的建筑遗址为李唐以后时期。庙宇无存,残冢犹在,睹今思昔,真令人感怀不已!


点赞  1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