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步步向好的生态文明——滨州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回眸之七 2018-11-03 10:49:0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以来,我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六河水变清”“四环五海”“林水会战”“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等工程相继展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环境之优生态之美。

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我市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建成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3个、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3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1处,黄河岛、秦皇河国家湿地公园荣获“山东最美湿地”称号。十年林水会战包括造林绿化、水利、现代农业和骨干路域综合治理等多项工程,截至2017年底,完成合格造林156.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219万亩,建设绿色通道2476公里,全市林木覆盖率增长9.2%,达到26%,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全市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63%,居全省第三位。我市持续治理城市脏乱差,新立河水体、城区扬尘整治成效明显,盐碱地上崛起绿色生态美丽新滨州,先后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我市还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以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上百家环保节能领军企业很快涌现而出,每年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现产值近40亿元,2017年我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取得全新进展,成为我市经济增长新动力,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2.45%,标志着我市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多少年来,我市直面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家丑”,重拳整治。(1)在水流域环境治理方面,我市以“六河水变清”工程为龙头,“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不断完善,秦台河、小清河等域内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在2011年、2015年代表全省迎接国家海河流域治污考核工作中,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全面落实“河长制”,公布河长6140名,设立河长公示牌2745块、落实河管员2749名。全市综合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116个,完成纳污坑塘综合整治36个,依法关闭搬迁禁养区内规模畜禽养殖场(户)710家,完成率100%。在此基础上,我市进一步提出“城区水系”的概念,环绕城区的“四环河”和“五海”工程全部建成,水面面积达12.37平方公里。(2)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坚决打好大气环境突出问题攻坚战,淘汰燃煤小锅炉3205台,对138台燃煤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对所有建筑工地实现“六个百分之百”;强化对重型柴油车尾气排放的监督管理,全市加油站已全部供应符合质量标准的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加快清洁取暖改造,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全年完成煤改气(电)7.5万户;采暖季对6大重点行业、224家企业实施错峰生产2016年上半年,我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37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均列全省第一位,在2016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我市位列全国健康发展城市第20位;2017年1-11月份,我市蓝天白云天数244天,同比增加4天,其中,11月份,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改善幅度为43.4%,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2018年5月,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考核中,我市被评为良好,排名第12位。经过数届政府的接力攻坚,我市在“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向中央和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改善环境,离不开强有力的环境执法。我市对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敬终如始,严格按照《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坚决予以取缔,对环境违法“零容忍”。针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我市积极开展“绿盾2018”专项行动,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和监控预警能力体系,提升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状况监测评估能力。另外,我市还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管建设工作,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安装在线监测设施706台套,其中废水、废气在线监测设施分别为362台套、344台套,实时监控重点污染源;累计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43个、重点河流断面及饮用水源地监测站点11个,实时监控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

四十年来,我市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步步向好。目前,我市城乡环境优美宜居,水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滨州这个名片越来越靓丽。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