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卓越斐然的经济成就——滨州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回眸之三 2018-11-03 10:40: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乡村振兴、工业、财税金融、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竞相发展,风头强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尽显风流,亮点纷呈,可圈可点。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逐步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1978年全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3.55亿元,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7.17亿元,按当年现行价格统计,约增长了67倍。我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主要表现在:(1)农业供给质量明显提高。1978年,全区粮食总产144.63万吨,棉花总产1.36万吨;2017年我市全年粮食总产量355.6万吨,农林牧渔总产值485.5亿元。(2)农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3)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显著提升。1978年我市拥有拖拉机数量为7969台,222920马力,农用汽车177辆;2017年我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38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7.2%。(4)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1家(含国家级),市级382家(含国家级、省级)。(5)园区建设成就突出。2010年12月我市被科技部批复设立为“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91家。我市正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乡村振兴大步向前。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我市按照要求,大力实施这一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前、率先、超额在我市“乡村振兴”中成为常态。2017年6月底,提前一年半完成旱厕改造,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的地级市。天然气“镇镇通”主管道铺设、煤改气(电)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均走在全省的前头。近年来,我市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一步一个台阶。土地流转助力乡村振兴,取得较大成效。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目前,我市以“粮食加工”“畜牧水产”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为“乡村振兴”的龙头,努力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四个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滨州力量。

工业生产突飞猛进。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市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再到工业化中期偏后阶段的历史大跨越,开始由“追赶”向“赶超”战略转变。改革开放前,我市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1978年,全区社及社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601个,固定资产净值2.51亿元,工业总产值4.53亿元,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84%,只及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略强。撤地设市以后,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刷新“滨州速度”,工业发展步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大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我市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改革初见成效,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截至201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75.78亿元,约为1978年的1848倍;累计引进拥有外商投资企业近600家,包括美国江森自控在内的世界500强项目5个。(1)固定资产持续加大。1978年,我市累计投资1.48亿元;1998年突破50亿大关,达到50.13亿元;200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2亿元;201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17亿元;2017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87.91亿元,约是改革开放前的1478倍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2)工业门类齐全。我市工业经济已形成了以纺织、化工、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粮油果蔬深加工四大行业为支柱,电力、有色金属、造纸、生物制药等行业为辅的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我市被誉为“中国棉纺织之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纺织行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地区之一。(3)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1203家。魏桥、活塞、滨化、西王、鲁北、渤海油脂、滨印、亚光、京博等重点企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排头兵。(4)工业转型不断提速。2017年,我市工业经济奏响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变奏曲”,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包括高端铝业、新型化工、粮食加工、家纺纺织、畜牧水产)不断壮大,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四梁八柱”。

财税金融发展平稳健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财政收入总量、质量实现双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1)财政支出公共性和财政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在“2016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行榜”中,我市位居全国第十五位、山东省第一位,表明我市财政透明度已稳居全国一流水平。(2)财政收支结构优化。2017年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2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70.57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9.59亿元,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13项民生支出完成259.68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各级财政分别投入14.12亿元和5.04亿元。(3)现代银行体系初步确立1978年,原惠民地区所辖金融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惠民地区中心支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惠民地区中心支行,机构网点136个,从业人员1042人。四十年来,我市银行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机构种类更加丰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初步建立了由人民银行宏观调控,银监分局监督管理,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其它银行类经营性机构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的现代银行体系。(4)存贷款稳定增长。1978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0.98亿元,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合计存款余额2763.18亿元,增长了约2820倍。1978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45亿元,2017年末本外币合计贷款余额2517.17亿元,增长了约730倍。(5)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1981年,滨州地区保险事业恢复开办,经营范围仅限于财产保险。进入21世纪,保险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7年,全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达到47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6家,人身险公司21家,保险经纪、保险公估、保险代理等中介体系日趋完善,保险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0.94亿元,标志着保险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四十年来,我市财税金融业亮点纷呈,成绩不菲,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78年全社会投资额为1.4772亿元,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187.91亿元,约增长了1481倍。四十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多功能城市绿色空间,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严格限制高耗能和高耗水。中心城市在“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夹河而建、跨河发展”的宏图中拉开了发展大框架,把昔日只有一条12公里柏油路、30盏路灯,面积狭小、经济落后的乡村小镇(北镇),建设成为城市规划面积17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近50万人的黄河三角洲现代化中心城市,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称号,城市美誉度、知名度大幅提升。

交通运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以公路、铁路、水运等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交通运输量大幅增长,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步入了纵横交错、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交通运输基础薄弱,总量不足。1978年,全区柏油公路通车里程906.9公里,仅有运输用货车575辆、运输用客车102辆,运力不足,“行路难”问题突出。面对这种情况,我市非常重视,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1993年,济青公路邹平段的建成通车结束了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997年,全区实现村村通柏油路。近几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六个交通”(综合交通、民生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绿色交通、美丽交通)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支撑枢纽,交通运输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我市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2012年,初步构筑起了一个以市区为中心,以4条高速公路(长深高速、荣乌高速、青银高速、滨德高速)、3条国道(国道205线、国道220线、国道309线)、16条省道为骨干,以县乡村公路为基础的现代化大公路网络。此后我市在此基础上再度发力,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滨州港累计投资69亿元,打开了我市对外开放的海上通道;德大铁路于2016年9月开通到北京等客运线路,彻底结束了我市不通客运列车的历史;滨德高速建成通车,济滨东高速滨州段、秦滨高速埕口至沾化段、长深高速高青至广饶段、滨港铁路二期开工建设,黄大铁路、济青高铁加快推进;市城区依托黄河大堤实施南外环扩建工程获得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复。至此,我市高速公路结成网络,高速铁路谋篇布局,滨州港投入运营,立体化大交通格局逐步成型,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我市乘势而上,将“稳步推进小清河复航”,使海港、河港呼应,两翼齐飞,进一步增强我市发展后劲。经过多年跨越式发展,我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客和货物运输量和周转量迅速增长,已基本消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逐渐由跟跑型向引领型转轨。

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79年起,各县科委、科协相继恢复和加强,科技工作开始走上经常化、正规化的轨道。1994年,作为“科教兴滨”的重要举措,地委、行署在全区开展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六县一市在三年的时间里先后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行列。1999年,地委、行署做出决定,在全省率先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2000年,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地属科研机构实施转制改革,科技成果大量涌现。撤地设市以后,我市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出台《滨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市科学技术奖,推动科技进步,科技工作取得显着成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行列,并连续三届六年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四十年来,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知识产权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我市发展的强力引擎,沉寂的黄河三角洲从此落寞,开始绽放出时代的风华。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积极的因素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多,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城乡一体”发展提速,发展后劲很足。开方的春风使古老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拼搏创新的精神孕育了滨州人勇往直前的干劲。栖于黄河三角洲的鹏鸟羽翼高举,壮志满怀,天时、地利、人和的滨州必将在新的时代乘势而起,扶摇直上!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