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滨州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回眸之二 2018-11-03 10:36:57


当历史的巨轮驶进2018年新纪元,号角再起,征程又铺。作为滨州市的一个普通公民,我生长于斯,工作于斯,奉献于斯。回首过往,不仅心潮澎湃,思绪飞扬。我深刻铭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市和全国一道扬帆起航。四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滨州儿女的使命与荣光,四十年的沧桑巨变,诠释了滨州经济社会发展腾飞的传奇与梦想。

——这是大变革的四十年,我市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农村改革率先突破,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从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到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再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多予、少取、放活”的改革发展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正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国有企业改革从最初的“扩权让利”开始,历经“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等几个阶段,不断向纵深推进;全市市县乡村四级企业完成了改革改制任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所有制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民营经济异军突起,2017年全市私营企业达到66949户,注册资金为4756.76亿元,个体工商户达到17.78万户,资金数额143.41亿元;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商品市场空前繁荣,劳动力、资本等各类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育,多层次、宽领域的劳务和人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2017年全市上市公司达到16家、累计募集资金545亿元,分别列全省的第六位和第五位有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总数达到18家,累计募集资金15.3亿元16家中小企业登陆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全市区域股权挂牌企业达到66家,累计募集资金2.07亿元,全市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融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推行公有住房以售为主住房制度改革在全省首开先河,之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持续改善;涵盖低保、养老、医疗、就业和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创新中起步,在发展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工作经验多次在全国得到推广;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效能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服务承诺制经验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是大开放的四十年,我市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在我市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成就了我们的产业结构。从1988年引进第一笔外资“滨加皮革有限公司”算起,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累计引进拥有外商投资企业近600家,世界500强项目5个。世界500强美国江森自控,在我市投资设立了江森自控渤海电池(滨州)有限公司(生产)和渤海江森自控电池有限公司(销售)投资总额分别为1.9亿美元和1.6亿美元通过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建立或嫁接改造了全市一半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已经培植起魏桥创业集团、华纺股份公司、山东亚光集团、西王集团等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集群,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同行业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市外贸进出口从改革开放之初全区外贸收购额0.38亿元起步,2017年底达到进出口671.5亿元,其中出口270.1亿元,进口401.4亿元。改革开放成就了我们的城市地位。我市由一个平原小城,借助改革开放这一平台,我们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贸易关系。滨州港一类开放口岸获批,我市可以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打通与世界直接交往的通道,真正实现“面向大海、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成就了我们的境外投资。2017年全年对外投资24.2亿元,列全省第5位,稳居第一方阵。境外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营销网络等境外投资企业累计达80余家,遍布世界五大洲,初步实现了我市对外投资的全球布局,对全市经济发展资源供应、优势产能输出、全球市场开拓发挥了与日俱增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对外开放实现了从企业到社会,再到政府、企业、社会与市、县、乡、村各级联动发展的跨越,使我市整体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从单纯利用外资到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发展,再到促进新兴制造业基地全面发展的跨越,使开放的影响力不断深入;实现了从经济领域的开放到思想观念的开放,再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开放的跨越,使我市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成长壮大,在国内外拥有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之,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市今天这样一个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这是大发展的四十年,我市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地区向现代工业城市的宏伟跨越。四十年前的我市(时称惠民地区)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地区,一直以“棉花大市”“农业大市”而闻名,以致有“谈农业大半天,谈工业一只烟”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6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仅为0.99亿元,仅占17.6%。1992年,我市经济发展开始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2003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了“工业兴市”战略,我市人民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刷新“滨州速度”。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到2017年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612.9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37.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22.3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第二产业增加值约是1978年工业增加值的1234倍。伴随工业的加速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快速增强。2017年,我市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供给侧结构改革初见成效,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调优,质量和效益显著改善。地方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5亿元,到2017年全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2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约是1978年的150倍。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纺织、化工、食品、装备制造、有色金属五大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初期,全市没有一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而到2017年,出现了魏桥集团、京博控股、滨化集团、西王集团、渤海实业、华兴机械等6家企业上榜中国500强企业,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排头兵。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28家,过100亿元的企业13家(独立法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展现出美好的前景,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称号,城市美誉度、知名度大幅提升。

       ——这是大建设的四十年,我市实现了由小城市到大城市的历史嬗变。1978年全社会投资额为1.4772亿元,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187.91亿元,约增长了1481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多功能城市绿色空间,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严格限制高耗能和高耗水,形成“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四级梯度有序的等级结构。中心城市在“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夹河而建、跨河发展”的宏图中拉开了发展大框架,把昔日只有一条12公里柏油路、30盏路灯,面积狭小、经济落后的乡村小镇(北镇),建设成为城市规划面积17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近50万人的黄河三角洲现代化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县城建设成果丰硕。邹平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三河湖、胡集、河流等15个镇跻身省级示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七大以来再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持续开展了以铁路、港口、公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以路电水气暖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村村通”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各级各类学校、医院和文化体育设施为重点的城乡社会事业网络建设,以通信、电力、水资源为重点的要素支撑体系建没。特别是近几年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德大铁路于2015年通车,从此告别了全省17地市唯一市区不通火车的历史。滨港铁路二期、德龙烟铁路滨州段正式开工建设,济南至滨州城际铁路方案初定,力争2018年开工建设。2015年6月,滨州港正式通航,向世界打开海上的大门,2017年滨州港完成吞吐量1005.6万吨。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截止2017年年底,我市境内共有长深高速高青至广饶段、秦滨高速埕口至沾化段、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3条在建的高速公路。一季度,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共完成投资2.44亿元。市公路管理局管养的一级公路558.497公里、二级公路435.961公里,境内4条高速公路、3条国道、16条省道纵横交错,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6万公里,已经构筑起了一个以市区为中心,以高等级公路为主框架,辐射全市、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畅安舒美的现代化大公路网络。自我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来,我市积极作为,确定了全市的“5+5”十强产业,即高端铝、新型化工、纺织、粮食加工、畜牧水产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产业。3月30日,我市召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推进会议,现场签约项目19个,签约金额645.5亿元;集中开工项目33个,项目总投资236亿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滨州大剧院四大设施于一体的市文化中心项目全面竣工投入运营,成为我市文化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这是大变化的四十年,我市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社会质的飞跃。一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55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2612.9亿元[2018年上半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23.1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785元上升到2017年的32919元,农村居民家庭由1978年人均全年总收入118元上升到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907元,分别约增长42倍和126倍。二是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城乡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2183元和10416元,198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778元,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总支出71元,分别约为28.5倍和146.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仅为2.7082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968.71亿元,约增长了358倍。三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换代。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前些年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发展到现在的“电脑、汽车、商品房”;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加,城市由1986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10.53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34.3平方米。四是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政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人们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务实,再到开放、创新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市人口平稳增长,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