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阳信籍道教祖师李常明 2017-05-02 00:00:00

李常明是清代十九大高道之一,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弟子,号紫气真人,因医术高明,人称泥丸道人”。李常明在即墨马山开创道场,治病救人淡泊自奉,保护典籍,广收门徒,修桥为事,迄今三百六十余年传闻不断,功德犹存,是不可以不记。

一、留居马山,开创道场

李常明,原名李基,生于明朝末年,济南府武定州阳信县美化乡红门李家庄人,进士出身。进士之说,笔者疑为传闻,不然《阳信县志》不会无载。明末,抛妻别子,出家远游,先至青州白云观(洞),得异人宋真空真传。据《铁刹山志》记载,青州白云洞所传的一支全真道龙门派开派祖师是任道安,为龙门派第一代,接下来是郭德真、周通乾、司玄乐、李静一、宋真空,李常明为第七代传人。

道教龙门派系山东栖霞人邱处机所创,邱为著名的全真七子之一。清顺治五年(1648年),李常明为访七真遗迹来到即墨市城西约7公里处的马山,在这里他遇到了全真道士王真成。王真成为李常明的师叔,师承青州白云洞李静一,与李常明的师父宋真空为师兄弟。《王仙师传》云:

王仙师者……我国初寓于即墨,李师东游,闻而谒之,以宗派相同,遂以师礼事之,迎居马山。盖师祖之友师也,后在平度州羽化。师祖曰:‘王师别无弟子,仙蜕之藏,我之事也。’遂迎其柩以来埋之院中,建塔其上,而刻石像于其中,以张师(即张守皂——引者注)配焉。

正因为有这样的师承渊源,所以李常明对王真成“以师礼事之”,两人一起留居即墨马山,共同开创马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场。

马山又称马鞍山,原有玉皇、真武、金山大王等庙,明万历年间,仙姑刘贞洁便曾修道

2015暑假游即墨——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马山石林

于其中。但“岁久荒芜,断瓦颓垣,没于寒烟衰草间。又多獾狼巢窟,毒虺狐孽,时有光怪,祟及居民,殆非人所处也。”(《泥丸祖师传》)李常明到来之后,于峰顶山阴大兴土木,广建殿宇,广东布政司左参政前翰林院侍读蓝润撰《马鞍山建庙碑记》云:

时顺治五年戊子也。行至信村,望马鞍山胜概,众善友接引而上。层峦叠嶂,彷徨四顾,非复人境,遂止焉。昔之庙舍,皆颓垣败壁矣。人言此山,多牛鬼蛇神,妖魔之所聚也。常明兀坐其间,凝神定气,凡旬日未见伺之者。于是立愿募化,相形度势,揆时它徒,开山筑涧,垒石砌基。创修者:玉皇上帝、三元大帝、三圣、救苦、斗母诸殿。重修者:关圣帝君、大王之神、泰山行宫、佛祖诸殿。东至牛王庙,南至大路,西至磨石沟,北至姜家阡。越数年告成。

历经数年,李常明不仅修复了马山上原有的殿堂,而且还新建玉皇、三元、三圣等殿,雕梁画栋,焕烂于山头,碧瓦朱薨,辉煌于林表”,使马山道场初具规模,成为道教龙门派的“第二祖庭”(第一祖庭是北京的白云观),李常明也成为即墨马山道教龙门派创始人

李常明的功德不仅仅限于马山,而且还远播山东胶东各地,清李寅斌著即墨《马山志》载《泥丸道人李老师碑序》云:

嗣是修滨都宫于栖霞,造端阳于莱阳,起崇德于平度,建龙宫于新河、店口二处,且除道成梁,所在多有。而其巨焉者,惟辟蹬于文登福仙岭,立桥于五龙诸津,变峭岩为坦途,视汪洋若沟洫。不世之功,计日而成。

二、和泥为药,骑马追金

李常明学识渊博,道法高深,尤其精通药理。他善于因病施药,而且服用他所配制的药效果特别明显,常常是药到病除。时人对他的医术十分敬佩,以致越传越神,说他用泥搓成的药丸可以治愈百病。清北海李寅宾《马山志》中记载,“初以药剂活人,后应接不暇,和土为丸,以治百病,未有不愈者”,因而人称为泥丸道人。

明代全真高道录(十二) <wbr>真人李泥丸搓泥成药

李常明真人可和泥丸为药

李常明淡泊自奉,布衣芒履,嫌帛不挂于体,严持戒律,坐起端庄,谈笑不苟。《明代全真高道录》载《紫气真人李常明》一文曰:

师子某尝至山,及其归也,弟子私以常住金赠之,师闻而怒曰:“吾儿数百里来,子无以玉成之,反乃送于地狱乎!”立使乘马追还其金而后已。其持法励众类如此。

三、性好经典,保护《道藏》

李常明不仅道行高超,功德卓著,而且还继承了自全真道祖王重阳以迄全真七子以来的优良传统,非常重视全真道士文化素质的培养与道门典籍的整理与保护,他自己曾著有《玉帝真言》、《道门清规》等,《圣真遗训序》云:

厥后道门清规一章,并俳语六句,乃师祖亲笔所传,吃紧为人处也。辞严义正,俨如烈日秋霜,非开山人不能造此语,非修行人不能守此戒。

他购卖任氏所收藏的乾元观《道藏》抄本便与此有关,雍正十一年李寅宾所作《泥丸祖师传》云:

所刻皇经及三元功课等板策,皆亲手校定,端楷详密,绝胜他家。闻颜神任氏家,有抄录藏书千余卷,不惮烦费,购之至山。其笃嗜可知矣。

清顺治年间,李常明重修马山庙宇时,从琉璃瓦匠口中得知青州府颜神镇任氏收藏有一套任衡文抄本《道藏》,便派马山道士贾太素前往查看,最后以八两银子的价格购得该书。

马山道场修复工程完成后,李常明在山东半岛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了胶东地区家喻户晓的全真高道,但他心中一直有一个遗憾,即马山道场虽然声名远播,但却没有一部《道藏》,他曾想进京请《藏》,但因为“兵燹之后,经板失落”等原因,心愿难了。当他听说任氏所藏《道藏》抄本之事后,便立刻派人前去购买,遂使这部由茅山乾元观流出的残缺不全的《道藏》抄本,最终流落于即墨马山。

李常明请来《道藏》后,“查其数目,已失其半”,并没有详细查对与修补,就先存放了起来。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马山道士鲁太璞与蒋清山才对这部抄本残《藏》进行了详细的查对与简单的修补,安置经柜,永远镇山。

四、门徒众多,遗蜕坐化

李常明培养了大批全真道弟子,《泥丸祖师传》云,“门徒百余,散处青、充、幽、冀间,各立门墙。今嗣法者,盖以千计矣”。其中王守正住山东马鞍山,杨守义住山西伏牛山,郭守真初居辽东铁刹山,后至奉天创建三教堂(太清宫),为东北道教的开山祖师。全真道龙门派在李常明所开创的马山道场共传承了19代,即自第七代至第二十六代。

郭守真,天资聪明机敏,读书过目不忘,青少年时代便立志修行。崇祯三年(1630年),隐居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太子河畔的九顶铁刹山,在云光洞淡静苦修17年。顺治六年(1649年)下山访道,来到山东即墨县马鞍山聚仙宫,拜谒了聚仙宫监院李常明。“晤谈

2015暑假游即墨——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1992年重新修建的马鞍山聚仙宫

之余,心源契合”,李常明见他谈吐不凡,谦恭有度,且学道决心十分坚定,便收度为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

李常明先后收徒14人,皆在聚仙宫修道。他对弟子要求极严。他见郭守真对师傅的服侍慎重小心,学道用功,于是把学道的决窍传授给他,并告诫他说:“修道不能逾越等级,一定要专一而严格地守持戒律以至达到再没有可以戒的,再在心里默念真诀,那么,登上仙道便没什么问题了。”郭守真潜心参悟,日渐精进。《遇师》一诗,表达了他师从紫气真人学道的感受及感激之情,诗曰:

隔断红尘别有天,磨穿铁杵已多年。

猛然打破无缝塔,偶尔栽成出火莲。

运起坎离天上月,佩来卯酉水中眠。

雪深无尽寒梅放,荷我仙师指道渊。

  郭守真于顺治八年(1651年)来到北京白云观,受戒圆满后,又回到九顶铁刹山,继续净心修行。盛京祈雨,解除旱情后,创建三教堂,弟子遍布东北地区。

康熙十九年,李常明在新河马涧之南,遗蜕坐化。即墨邑侯黄公于师未化时,赐号紫气真人。

五、传闻甚多,功德无量

在即墨,与李常明有关的传闻很多。友松庵,位于文城东四十里驾山北。一名来鹤观,俗名草场庵。据旧志记载,相传为康熙间道人李常明所创,为县东名刹。

丹泉井,位于马山之阳半腰中的玉皇庙东侧谷中。丹泉井之所以闻名,在于它深不可测的深度及其久传不衰的神话传说。早在清朝初年就有“丹泉井,何代穿,三百尺,与海连,神工鬼斧谁能见”之传闻。相传当年李常明在马山建庙时,所需的木材就是从外地用神力从此井中运来的,故后人又将该井称为“济公井”。

2015暑假游即墨——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丹泉井

清代乾隆版《即墨县志》(P385)记载:“李常明,阳信人,精修道业,形苦志厉。县西马山创立道院居之,修桥为事,县北河、沽河,店口河、五龙河各处石桥,皆其募建。”志中载有大沽桥传说《沽河龙》一则:

沽水民某姓者,河涨见浮木近岸,欲取之,跨其上,则鳞甲齿齿然。民知为龙,急呼其兄于岸。语未竟,随波去。弥漫无际,水高于顶,而身不沾濡,瞬息飞腾,不计道里。三至大沽河,皆望桥而返。以手扪之,苍苔遍体,螺蛳累结入鳞中,时开时闭。窥其肉红白滑腻,为之摸挲搜剔,意甚得也。

居水中三日夜,自分无生理,思母而恸,因失声。忽龙腾身,掷民于岸上。归,其母哭之已两旬馀矣。民以思母得生,诚能动物,理固有之。大沽桥在即墨,为道士李常明所建,其或有驱灵伏怪之术也欤?

胶东街道前店口村村东的石桥——店口桥,由李常明在清朝康熙年间所建,修建时由于

店口桥300多年仍然屹立不倒

石料不足,就用木头代替石头做了桥下部的木基,整座桥都建在木头上。当时有人质疑木头在水中不就烂了吗?李常明说,“石烂木不烂,木头烂了重新换”。现在店口桥桥面除了有几块石条掉落外,用来支撑石桥的杉木基被淤泥盖住,没有腐烂迹象,整个石桥整体依然保持完好,300多年屹立不倒,被村民称为“石烂木不烂”。店口桥的木基所用的是产在南方的杉木,抗腐蚀,有“干百年,湿千年,不干不湿就十年”的说法。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前,店口桥一直是来回胶莱河的最主要的桥梁,一直在高强度地使用,到现在杉木基还没有腐烂,反倒是桥面的石条没了好几块,不得不佩服李常明的智慧。

    一代道教祖师李常明虽然早已羽化,但其神奇的传说却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老去。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