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不能遗忘的滨州早期西医们 2017-04-02 00:00:00

    西医随着外国传教士进入滨州,那些教会医校毕业生,或在教会医院工作的练习生随之成为滨州第一代西医。他们开门诊,建医院,宣传西医,治病救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救治抗日战士,有的还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去,他们曾经是滨州人民和抗日战士的健康使者,是不能被遗忘的!

一、鲍作舟:沾化第一家医院创建者

鲍作舟(1889~1950),滨州沾化富国镇打磨李村人。1921年在河北省枣强县萧张医院(英国基督教教会医院)医士学校毕业,到利津县东堤一带行医,医疗效果显著,四方求医者络绎而至,名声大噪,群众送“博士济众”金字大匾。

1925年,回家乡开办“桂林医院”,不仅治疗流行病,且能进行腹部和截肢等外科手术,又推行新法接生,名震乡里。1944年作舟停办桂林医院到八路军渤海军区四分区卫生所任军医,开办卫生训练班,讲授外科学,为人民军队培养出一批医务人员。1945年秋转业回地方,在沾化县富国医药合作社、群众医院(沾化县人民医院前身)任医师,1950年病故。沾化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二、霍杰民:鲁北西医外科先驱

霍杰民(18901971),字秉三。滨州沾化富国镇沙王庄人。幼年就读于私塾,后考入无棣县盐山中学。1914年升入潍县广文大学预科,1916年入齐鲁大学,因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校方曾给以延期半年毕业的处分。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大夫。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他是滨州史上首位医学博士。后历任济南津浦铁路医院和天津铁路医院医师、副院长;北镇宏济医院医师。1936年回家乡创办私人药房,在农村行医。1944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在渤海军区四分区军医院、新华医院、军区疗养院任医师、副院长。在长期医疗和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编有《临床诊断》等教材,为渤海军区和地方培养出大批医务人员。曾受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嘉奖。鲁北一带称其为西医外科先驱。1950年转业回沾化,任县医院医师、副院长。1953年被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1957年被选为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在给病员做一次历时8小时手术后,突发脑溢血,经抢救脱险,但自此瘫痪,长期卧床至终。

三、边希珍:沾化民众医院创建者

边希珍(1882~1974),字聘卿。滨州沾化富国镇胡家营村人。少年时期,家境富裕,受父母信基督教影响,热心慈善事业。成年后到永丰天主教堂任事。1928年国民党县政府选聘边希珍统领督修沾城东关桥,他欣然应聘,并到南关居住,早起晚眠,义务尽职,倍受民众拥护,施工顺利,如期完工。同年,希珍鉴于农村缺医少药,劳苦大众染疾,不能及时治疗,遂决心兴办医院。首先征得县政府支持,由县财政每月补助200银元,又划给东洼淤地1400亩,每年收地租2000银元,做为医院经费。并邀请在外地从医的同乡好友董洪涛、边寿卿、边子万当医师,在沾城西关办起医院,初名渤海施医院,后更名民众医院,边任院长。医院以施医舍药、治病救人为宗旨。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医院能成功施行截肢、阑尾切除、破腹产等外科手术。除接受前来应诊的病人外,还经常出诊,到乡下给群众查病治病,宣传卫生防疫,开展新法接生;将本地传染病书写成传单到集市散发,宣传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使危及人们生命的霍乱、伤寒和疟疾大为减轻。1930年土匪徐三陷城,全城尽遭洗劫,民众医院濒临倒闭。匪兵退后,希珍毫不气馁,与县政府几经周旋,得从地方预备费中每年拨款600元,边又多方奔走,争得私人资助,终使医院获得复苏和发展。1932年,希珍发动南关群众搬走火神庙的神像,办起学校,招收学生25人,除学文化外,还组织学生学习武术和京剧,并置办乐器和戏装。每年春节借办文娱节目动员富户捐献粮食和熟食品,救济贫苦人家。1938年冬,日军侵占沾城,民众医院被迫停散。后,日伪县政府多次要边希珍把医院办下去,他隐居家中执意不肯为日伪粉饰太平。1945年县境解放后,希珍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主动献出多余的土地、房产,分给贫苦农民,一直从事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至92岁谢世。

四、杜宪法:高杜第一代西医

杜宪法(1915~1980),字伟岗,行三。明末济南卫镇抚杜词之后,祖籍滨州城里南街,生于滨县南乡杜家楼,对中西医理论及临床有着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

北镇第一个“西医院”鸿济医院正式成立后,规模不断扩大,杜宪法被招收为医药练习生,一面跟随医师学习医疗技术,一面做些辅助工作,并抽空攻读《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经典中医药书籍,吸取中医药学营养。1938年春,杜宪法第一个主动报名参加了本院支援麻湾灾区的医疗小队,与同事们一起为灾区群众诊治疾病上千人次。1938年秋天,日本鬼子占领北镇,国民党刘耀亭部与鬼子打了一仗,杜宪法等医生被刘部派人接到驻地,为士兵治伤,又冒着危险返回医院取回药品和手术器械,给伤员作了腹部缝合手术,保住了这位抗日战士的性命。杜宪法离开鸿济医院后,开始独立行医。在刘家集(今滨城区杜店镇)开诊所时,被当地百姓誉为“神医”。在阳信县南部的张营村开诊所,一住就是7年。后来把药品、器械捐给了抗日队伍,回到家乡。

建国后,杜宪法应邀到北镇活塞厂前身北镇铁木业社当厂医,因在旧军队的那段经历,受到议论而以极端的方式进行抗争,最终回家在本村的医务室做了一名普通的村医,直至离世。

五、李树枫:惠民“广德医院”创建者

李树枫(1887~1985)字丹庭,博兴县曹王镇唐家村人。1911年毕业于潍县广文大学。辛亥革命后,在湖南湘潭益智学校任教;翌年转入济南警监学校任数学教师。1918年考入齐鲁大学医科;1925年毕业后,在青城开设“广德医院”。1928年去惠民城开设“广德医院”;1949年3月在惠民师范学校任校医。1953年5月到高青县人民医院任医师,直至去世。他不但医术较高,而且忠厚耿直,热爱祖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营救3名八路军干部。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