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李山与郭沫若的书画情谊 2017-02-13 00:00:00

C:akepath图片1.png

郭沫若写给李山的信(现存无棣李山美术馆)


“李山同志:今天午从广州返京,读到您去年十二月廿六日的信,看到您的照片,我立即在这册书上题字寄您。您的画,我觉得大有新鲜之味,苟同以前您送我的一幅,一并珍藏。这部书本来是三十多年前的旧作了,对于您目前的研究或许有些帮助。祝您好。 一九六二年三月十日 郭沫若”


以画骆驼而蜚声海内外的旅美著名书画家李山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与耆宿巨子、大师名人潘天寿、刘海粟、陆俨少、钱松喦、程十发、周昌谷、林散之、费新我、沈鹏、赖少其、周钢鸣、栾中新、于立群等过往频繁,相交甚宜。特别是他与文学泰斗郭沫若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书画界传为美谈。


李山投笔从戎,郭沫若为其指明方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1岁的李山随其父由青岛返回故乡无棣县冯家庄。1942年,不愿做亡国奴的李山离开被日军侵占的故乡,远涉抗战大后方,艰辛求学。1947年年底,从四川绵阳国立六中高中毕业的李山不满国民党政府的统治,远走香港,并在郭沫若先生的关怀下投身革命。

1948年年初,在香港已身无分文的李山费劲周折终于找到崇敬已久的郭沫若,希望能在香港谋个职业。郭沫若说:“现在我也没有工作,香港也不是你们这些青年人蹲的地方。我看,你还是到解放区去吧!我可以介绍你到广东东江纵队去。”李山马上回道:“我听不懂广东话,还是回山东解放区吧!”郭沫若表示赞同,并赠送给李山一笔路费。李山即用此款乘火车由九龙经广州、南京抵达济南,奔赴山东解放区,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11月,李山所在的华东大学文工团随军南下进驻苏州。一路上,李山拎着石灰桶在墙壁上刷革命标语、画宣传画,把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一路传播。


李山被诬陷,郭沫若亲自写信为其作证


1952年,在“三反”运动中,李山被打击报复,受到开除团籍、记大过的处分。翌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1955年,李山被诬为“胡风分子”,关押审查。不久,在“肃反运动”中又因其参加革命前去过香港,被视为有特务嫌疑,在被关押了半年之久后,学院只说了一声:“你什么问题都没有,去上课吧!”

当时,年轻气盛的李山对浙江美术学院不分青红皂白说抓人就抓人、说放人就放人的做法极为愤怒,遂向中共中央写信控告浙江美术学院搞运动的负责人破坏宪法,非法拘留守法公民。同时,致信郭沫若,请求证明1948年初在香港同他接触的那段历史。令李山欣喜不已的是,郭沫若很快就在李山的来信上亲笔写了这样的批语:“确有此事。和我同去的那位女的,就是我的爱人于立群同志。男的,就是周钢鸣同志(现在广西)。郭沫若1957.3.8”不久,浙江美术学院党委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指出:李山同学经过审查,没有任何问题了。1958年,李山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新疆工作。

虽然在历次运动中,李山屡遭诬陷,备受摧残,但是这丝毫也没有动摇他对祖国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李山说:“这些经历都是我人生和艺术的财富。”


李山由新调宁,郭沫若为其托门子


李山在新疆画报社工作的四五年时间里,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作画上。天山飞雪、戈壁驼铃,冰河骄阳、荒原皓月,喀什老人、维族少女……边疆的山水风物都融入了他的画卷,并逐渐形成了“粗犷中有俊秀,变形中见本真”的画风。1961年,他应邀去北京为人民大会堂作画,他画的《天山月初升》、《七月阿尔泰》被悬挂在新疆厅里。

1962年,新疆干燥严寒的气候使李山疾病缠身,他不得不向组织申请调回江苏南京工作。当时,正好赶上全国范围内的精简机构,人员冻结。李山只好再次求助于郭沫若。郭沫若爽快地给时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傅抱石写了一封信,介绍李山的才华和请求,并希望“予以助力”。不久,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主席钱静人到江苏省国画院视察工作,看到傅抱石有意放置于客厅的郭沫若的来信,傅抱石遂如实相告。同样是爱惜人才的钱静人当即表示,将郭沫若的来信带回去研究一下。很快,调令转到李山手里,他被破例调入江苏省国画院。


李山享誉画坛,郭沫若为其赠书题字


就在李山由新疆回到南京的1962年,他的一幅《我跟爸爸进天山》(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在全国美术展览会上获得普遍的好评。郭沫若在向李山寄赠其所著《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一书时,特在该书扉页上写道:“您的画,我觉得大有新鲜之味”;画家徐希盛赞:“这在中国画人物画中,又开始出现了一派新的风格”;曾为《李山新疆画集》作序的美术评论沈鹏在《现代人物画选》中也着重介绍了这幅画。据李山撰文回忆,他画《我跟爸爸进天山》时,画了一整天,画出了多少人在童年时都会有过的对未来的憧憬——画面上两个孩子被放在骆驼背两边的敞口木筐中,跟随骑马的父亲正颠簸在进山的途中,男孩睁大了眼睛,迷惘地望着高高的山峰,充满了幻想。

“文化大革命”前,李山还创作了《葡萄架旁》、《在快乐的日子》、《放牧途中》、《阿凡提故事》等画作,“表达了社会的或历史的深沉的感情﹑或表达了人自己的深沉的感情﹑或表达了大自然的深沉的感情”(李山 《往事如烟》)当代“草圣”林散之为李山画作多次题跋:“羡君作画有真力,不肯依样画葫芦”、“画到神情缥缈处,更无真相有真魂”;新疆诗人刘肖燕赋诗说:“李山为何不画山,放眼山川只等闲。听得众生心底语,无边意气入毫端。”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山先后被扣上诸多莫须有的“帽子”,被批、被斗、被囚、被关押。直到1975年,强加在其头上的“五一六分子”、“特嫌”等罪名被摘掉,问题得到彻底澄清。1979年,李山重振雄风,再赴新疆,踏天山、走大漠、宿草原、访牧民,画成《喀什老人》、《踏遍天山又一重》等名作。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专题片《画中诗——介绍李山的画》使他声名远播,成为画坛名人。艺术大师、著名画家刘海粟曾为李山名作《咏梅》题词:“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以褒扬其的绘画技艺和高贵品格。


李山北京串联,郭沫若为其手录毛主席语录


1966年5月,李山响应大串联号召,去北京争取毛主席接见,并看望郭沫若。1962年李山曾去郭沫若家拜访,那时客厅里悬挂着多幅名人字画,其中也不乏美女画。可这次,客厅里什么画也没有了,只有一个大南瓜、几张宣纸和一本《毛主席语录》。李山请郭沫若题字留念,郭沫若随手书写了一条“毛主席语录”——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与郭沫若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的是他在书法艺术方面取得的璀璨的成就,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知道,当时郭沫若书写的这条“毛主席语录”时是何种心情?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先生在北京逝世。李山闻此噩耗,悲痛欲绝。数十年后(2005年,笔者注),李山感慨地说:“郭沫若先生当年所赠的路费相当于从九龙乘火车到济南所需的一倍。郭先生抛妻别雏归国抗战,胜利后坚持民主进步,又受到国民党专制独裁政府的迫害。在身处逆境中,对一个素昧平生的青年仍然这样关心照顾。这件事使我60年来每一念及,便深为感激,并且也成为我后来力求上进,以报效、回馈社会的动力。”

1981年,李山应邀赴美国讲学至今。2002年,李山回国在故乡参观黄河时,挥“笔”在沙滩上写下“爱我中华,故土中华”8个大字。临行前,他将一捧黄土和数根芦根带回美国纽约,置于案头。他动情地说:“这把土和根将陪同我去异国,这也是我永久的思念,是我的生命之源!”30余年来,李山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进中西方艺术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无棣县为此专门建立了李山美术馆。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李山先生常对中外媒体记者说:“人老了,走不动了,但我艺术生命的根还是在中国呀!”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