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李山与歌坛名流间的轶事 2017-02-09 00:00:00

以画骆驼而蜚声海内外的无棣籍旅美书画家李山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与潘天寿、刘海粟、陆俨少、钱松喦、程十发、周昌谷、林散之、费新我、沈鹏、赖少其、周钢鸣、栾中新、郭沫若、于立群等耆宿巨子、大师名人过往频繁,相交甚宜。然而,他和王洛宾、李娜、邓丽君等歌坛名流之间的趣闻轶事,却鲜有人知。


C:akepath旅美书画家李山先生.jpg

旅美书画家李山先生



李山对王洛宾为其创作的歌词谱曲不满意,亲自操刀


1958年,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的李山被分配到新疆画报社从事记者工作。在新疆工作生活的4年时间里,天山飞雪、戈壁驼铃,令李山流连忘返;冰河骄阳、荒原皓月,使李山魂牵梦萦。于是,他创作了一首具有浓郁新疆风味的《驼铃歌》:“风沙掩盖了戈壁,飞雪封闭了冰河,天上的骄鹰迷失了路,在这漫漫的旅途上,请听我的驼铃歌。歌声中有我生死的深情,歌声中有我飘泊的寂寞,歌声中有我不屈的灵魂,歌声中有我激烈的地火。……”

李山写完《驼铃歌》,曾亲自登门拜访在南疆军区文工团任教员的王洛宾,并请其为此歌谱曲。

王洛宾(1913-1996),出生北京,原名王荣庭,曾用名艾依尼丁,中国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198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洛宾歌曲集》,其被誉为“西部歌王”。1938年,他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60年,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晚年,他和作家三毛交往甚深。

王洛宾看了《驼铃歌》歌词后,便一口应承下来。不久,王洛宾即将《驼铃歌》谱好曲。李山依此曲哼唱后,觉得不太满意。他觉得,王洛宾谱的曲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原本想表达的情感。他认为,王洛宾的谱曲无非是新疆的旋律加上汉族的民歌,味道还不算十分纯正。于是,他弃之不用,自己动手谱曲,完成了这首抒写自己心声的《驼铃歌》。几十年来,李山每当高兴或伤感时,都会高吭一曲:“太久了,这万年的冰雪;太久了,这千年的枷锁。欢笑将会来到这冰封的土地,花朵将会盛开在明天的山河。哎,你无言的天山,你沉寂的大漠,在这漫漫的旅途上,请听我的驼铃歌。”

1960年,李山以国画《驼铃叮咚写天山》一举成名。次年,即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天山月初升》《七月阿尔泰》。1979年,李山重访古城喀什创作了国画《喀什老人》,他说:“这幅画若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我不会脸红。”1980年,电视专题片《画中诗——介绍李山的中国画》在全国播放,李山被选为南京市美协副主席。1981年,李山赴美办画展讲学,并定居纽约。1999年,李山的作品集被列入中国书画历代名家丛书,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家。同年,“李山美术馆”在李山的故乡无棣县设立。


李山书法灵感来自李娜的歌声,成就其《书法艺术整理旋律论》


李山不仅爱写歌还爱听歌。他说,中国乐坛上自己只佩服“两个半人”,第一个就是歌手李娜(第二个是“二胡皇后”闵慧芬)。他还说,自己在美国之所以“移情”书法,是受李娜歌声的启发。李山对李娜的歌声给予极高的评价:“李娜的歌声质朴,从细节到整体近乎完美,高亢处,撕心裂肺,沉伏处,低廻踟蹰。使人好像站在黄河边上,听一位船家女儿的欢笑与悲歌,使人想起中原的大地,北国的风雪,江南的柔情。我曾对别人说:‘我的画,我的书法,所产生的感人力量,能达到李娜歌声感人力量的一半,我就很满足了。’”

李娜(1963—),出生于河南,原名牛志红,河南省戏曲学校75届表演班毕业后,先后在河南省豫剧团、河南省歌舞团工作,再后来又去深圳学习唱歌,随后“北漂”。十年里,她先后为160多部影视作品配唱了200多首歌曲。1997年,在山西五台山普寿寺出家为尼,法名释昌圣。1998年去美国。

1992年,身处美国的李山首次听到李娜的歌声,惊为“此音只应天上有”、“这才是深沉的艺术”。李山感叹道:“那是我所听到过的中外歌唱家之中最好的歌声。那歌声,有时直上云霄,在星空中飞翔,有时飘落谷底与小溪一同流去,有时缓缓而起,如轻风穿叶漫不经意,有时激烈震动发自肺腑,使人荡气雕肠,沉思而悲切……”当他再听其他人的歌声时,虽然很多也字正腔圆,节奏分明,但整体声韵大同小异,这使他仿佛感到又像是面对一幅幅“算盘书法”,其刻板呆滞如出一辙。这使李山强烈地想到如何在书法中融入犹如李娜歌声那样大起大落、时而激昂、时而柔情的歌声旋律。

从此,李山决意要把这种感觉在书法中体现出来。李山曾说:“受了李娜歌声的影响,我把歌声的旋律转化为书法行气的旋律,解决了在书法中如何安排整体行气的问题,把书法的艺术处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1996年后,在李山书法作品变得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整体很有艺术旋律感,并著有《书法艺术整理旋律论》《二论》《三论》《四论》及《音乐与书法》《诗歌与书法》《兵法与书法》《生活与书法》等。

李山曾感慨道:“我自幼学书法,六十年来左冲右突,始终停留在抄写誊写的层次。在我70岁之后,是李娜的歌声帮助我推开了书法艺术的大门。歌声里,我看到了豁然洞开的辽阔的书法天空。”


李山请邓丽君传唱《雨霖铃》未果,遗憾终身


李山自幼就喜欢歌唱,在寄情书法绘画之余,最大的休闲娱乐就是听音乐。李山说中国乐坛上他只佩服两个半人,那“半个人”就是被他视为“歌唱天才”的邓丽君,他最喜欢听邓丽君唱的唐宋词牌。他说,李娜声音的雄壮和低回适于关西大汉绰铁板鼓歌“大江东去,浪淘尽”,而邓丽君的歌则是江南十八岁少女丝竹婉约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邓丽君(1953— 1995),祖籍河北,出生于台湾,原名邓丽筠,是20世纪后半叶最富盛名的华语和日语女歌手之一,以柔情歌曲著名。代表作品有《甜蜜蜜》《我只在乎你》《在水一方》等,其作品在华人社会以及日本、东南亚等亚洲各地广泛流行和传唱,经典历久而不衰,深得人心,有“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十亿个掌声”、“亚洲歌姬”、“华人的骄傲”等美誉。

李山开始听到邓丽君的歌时,已是1979年。后来,李山知道这位女歌星名叫邓丽君。他说。邓丽君的歌声,像知心的密友在与你披肝沥胆委婉的谈心,句句发自她的肺腑,声声撼动你的心弦。她的歌,有如中国的水墨画,淡雅而意境幽深,有如文学中李后主的词——那词中的绝品。李山尤其赞赏邓丽君所唱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歌曲,他说,邓丽君把这些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演唱得淋漓浕致。

1994年6月10日,李山在台湾高雄约见邓丽君,将其画的一幅《戈壁风雪》和一册画集赠送给她,并希望她能把过去民间流传的柳永的《雨霖铃》传唱开去。并表示回美国后,将自己所知的《雨霖铃》曲调录下来寄给邓丽君。天有不测风云,李山与邓丽君话别后的第二年(1995年)5月8日,“一代歌后”邓丽君病逝泰国清迈。

李山在美国获悉邓丽君仙逝噩耗后,不仅在美国中文电台倾诉了他对邓丽君的怀念而且深夜撰文追思,动情之处,令人唏嘘。“一代艺术大家邓丽君小姐匆匆地去了,她留下的艺术歌声,将仍回旋在天空、海洋、群山、江河,以及世界每一片土地上,将与星月同存,以至永远。”(李山先生文章《巨星殒落 邓丽君走了》)

李山在《往事如烟》一文中深情地写道:“一九八一年我到了美国……长夜难眠。此时,惟一的慰藉是听录音机中邓丽君柔和的歌,在歌声柔和旋律的平抚下,心情逐渐平静,不知何时睡去,使我度过了这段苦涩的时光,是以我对邓丽君及其艺术,深怀感激,她是中国的一个过早殒落的天才。”


——无棣电视台  张海鹰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