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建筑大师张镈的桑梓情 2017-02-08 00:00:00

C:akepath	.jpg

到过首都北京的人,都想逛一逛天安门广场,在巍峨壮观的人民大会堂前拍照留念。可是,知道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设计师的人却凤毛麟角。这个人就是名列1989年国家颁发的“十大设计大师”榜首的享有“中国建筑泰斗”美誉的中国20世纪建筑师的杰出代表和典范——张镈。

张镈的父亲是清末两广总督>>

C:akepath937年张镈结婚照(后排右一为张鸣岐、后排中为张治中、前排右一为张存浩).jpg

1937年张镈结婚照(后排右一为张鸣岐、后排中为张治中)


张鎛(1911—1999),建筑学家,一级工程,祖籍无棣县车王镇段家村。

C:akepath张镈(1911-1999).jpg

张镈(1911-1999)

张镈在广州两广总督署衙出生半个月后的那一天(1911年4月27日),广州举行武装起义,黄兴带领同盟会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督署。张镈的父亲——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歧撇下尚在襁褓中的张镈越墙而逃,并纠结广州水师提督李准组织军卒向同盟会敢死队反攻,屠杀72名革命党人,造成“黄花岗”惨案。辛亥革命后,生不逢时的张镈随父母辗转于日本、天津、上海等地,并先后在南开、汇文、复旦、新学书院、沪江等中外学校完成中学及大学预科学业。

C:akepath张鸣岐.jpg

张鸣歧

张镈在随父回天津探亲期间,已皈依佛门的张鸣歧告诫他:“宦海沉浮,为官不义、不易,改朝换代必受其牵连”,并说:“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终将有啖饭之地。”留美学士、张镈的大哥张锐向他建议:“选择大学专业时应考虑选择建筑工程一类的专业。因为建筑师、医师和律师这三师在西方国内属于自由职业,可不做官而谋生。”父兄的金玉良言坚定了张镈学建筑学的信念,并于1930年秋考入东北大学,师从我国第一代建筑师梁思成。“九.一八”事变后,张镈转入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34年6月毕业时获建筑学学士学位。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张镈先后在香港基泰公司的津、平、沪、宁的事务所任建筑师,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任教授,曾参与了北平先农坛体育场、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所、上海兴诚银行大楼、成都四川大学、九龙美丽华大酒店、香港半山高级公寓等建筑的设计,期间(1941—1944年)还承办了北平故宫中轴线的古建筑测绘工作。

一腔热血致力祖国建设>>

C:akepath基泰全体员工合影.jpg基泰全体员工合影

1948—1951年,张镈去香港定居,主持基泰公司的设计业务。当时,张镈的月薪高达10两黄金,基泰公司还“顶费”48两黄金并付月租费1.24两黄金的高价在铜锣湾恰和街为其租赁了豪宅。虽然物质享受,可是精神空虚,“‘基泰’对我的待遇不谓不高,衣食住行完全解决,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则是十分贫乏……年近不惑,无所建树,等于在混吃等死。这是我的乡愁之始。”(摘自《回到故乡——建筑师张镈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到故乡》。


C:akepath《回到故乡——建筑师张镈回忆录》封面.jpg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声波传遍香江两岸时,多年受反动宣传影响的张镈是又惊、又喜、又悲,“想到自己全家住港,已日近白华边缘,每念及此,不寒而栗,进退两难,认为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但没有自己的份儿。”(《回到故乡》)

正当张镈翘首以盼能够早日回到新中国的怀抱时,北京市委派张镈的旧友刘礼华到港亲迎张镈回国。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张镈终于打消所有顾虑,于1951年3月20日携妻带子离开香港。在罗湖,张镈隔江遥望中国边境岗亭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边境。我马上就要回到故乡了。只想为国家建设多做点贡献。”(《回到故乡》)26日晨,张镈抵达新中国首都北京。1953年,张镈就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担当首都建设的重任。他设计的富有民族风格韵味的北京友谊宾馆让他享誉海内外。他的恩师梁思成高兴地说:“该设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国外权威建筑史册亦称:“北京友谊宾馆是公认的中国五十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风格的成功尝试。”并将张镈列于中国现代16位著名建筑师榜首。

此后,在张镈4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里先后主持设计了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民族饭店、友谊饭店、民族文化宫等55件建筑设计作品,堪称量多、质优的设计大家。其中,在20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市举办的“群众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评选中,有50座建筑光荣入选,在前5名的建筑中就有3个属于张镈,由他设计的民族文化宫和人民大会堂荣列第一名和第二名。

C:akepath天安门广场规划图.jpg

天安门广场规划图

C:akepath天安门正立面纵剖图.jpg

天安门正立面纵剖图

C:akepath张镈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局部草图.jpg

张镈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局部草图

C:akepath张镈设计的民族文化宫局部草图.jpg

张镈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局部草图

张镈一生主持规划、设计、参与指导了200余项重大工程,数量之多,造诣之深,世界少有。始于1956年的民族文化宫方案设计是张镈的精典代表作。

C:akepath00000000000119088156880946.jpg

民族文化宫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民族文化宫不仅成为20世纪五十年代“国庆十大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以其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登上民族传统风格精品之首的宝座。

“我想永远陪在母亲身边”>>

1951年早春三月,张镈踌躇满志地离开香港,途经广州北上北京。当列车横过黄河时,他闻到了久违的华北平原的“土腥味”,心情格外激动,“这可能是自己一种思乡的反应吧。我听父亲说过,老家就在华北平原原海丰县的一个小村落,那里有祖父的同胞兄弟,还有祖父发妻的坟墓。假如条件允许,我是应该回家看一看呀。”(《回到故乡》)

C:akepath张镈在无棣海丰塔搭建现场(1991年).jpg

张镈在无棣海丰塔搭建现场(1990年)

C:akepath张镈在无棣海丰塔建筑工地(1991年).jpg

张镈在无棣海丰塔建筑工地(1990年)

C:akepath张镈在无棣唐枣树(1992年).jpg

张镈在无棣唐枣树前留念(1990年)

C:akepath&C4RKXRAB.jpg

无棣文萃阁

1990年年底,张镈踏上了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无棣。耄耋之年张镈为无棣重建海丰塔精心设计了图纸。如今,海丰塔已成为无棣特色旅游景点之一。“搞古建筑设计,是我的老本行,更是我为故乡出一把力的好机会。”(《回到故乡》)之后,张镈还为无棣设计了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三馆于一体的“文萃阁”,成为该县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在棣期间,张镈见到了生母萧氏的坟墓,见到了家乡的唐枣树。他站在马颊河堤坝上,不禁思潮起伏,“家乡真好。我的祖国,我的故乡,真好。我想落叶归根,永远陪在母亲身边。”(《回到故乡》)


C:akepath无棣县张镈纪念馆局部.jpg

无棣县张镈纪念馆(局部)


——无棣电视台  张海鹰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