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疆场死,不作亡国奴”的无棣民兵 2017-05-09 00:00:00
抗日战争时期,无棣民兵既是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的后备兵源,又是地方党组织领导的一支打击日伪、保卫家乡、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武装,他们“宁愿疆场死,不作亡国奴”,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棣民兵活动创始于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拉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当时的国民党无棣县政府既不抗战,也不援助抗敌的将士。同年9月,经中共鲁北党组织批准,成立中共无棣县委员会,无棣县水湾镇刘风台村人石景芳担任第一任中共无棣县委书记。10月,石景芳带领六区张建屯村共产党员张荣廷(张连贵)在洼杨村大道旁袭击了城里伪维持会派遣的军警,截回被抓的十多辆“官车”,打响了县境民兵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此后,无棣各地共产党组织相继建立武装,开展抗日活动。二区称“民团”,四区称“青年抗日先锋队”(“青抗先”) ,有的地方称“基干自卫队”(“基干队”) 。特别值得一提是,在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潮中,无棣县成立“妇救会”(“妇女救国会”),组织广大妇女打着“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响亮口号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为支援抗战竭尽全力。面对日伪军的残酷“扫荡”,许多女青年拿起武器,成立“青年妇女抗日先锋队”(简称“青妇队”),开展抗日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配合力量。平时,“青年妇女抗日先锋队”以维护根据地治安、保护群众生产生活为主,战时则协助八路军作战,主要负责救护伤员、运送弹药、侦察敌情、通信联络等工作、并动员和组织了大批青年参加八路军,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9月,民兵组织全省统一命名,称“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团”,受本村中共党支部的领导,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县、区抗日武装的主要兵源和配合力量。战斗间隙,对民兵进行接受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民兵进行投弹、刺杀、侦察、埋设地雷、捕捉俘虏等战术训练。
1940-1943年,是无棣县和整个冀鲁边区抗日斗争最艰难的时期。原二、三、四区沿马颊河、四女寺减河一带碉堡林立、堑壕公路纵横,使抗日军民的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当地民兵组织“破路队”,一到夜晚,便到破路站集合,在地方党组织的统一指挥下,拆除封锁墙,填平封锁沟,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线,使敌人的马队和汽车无法行动,抗日军民则可乘机袭击敌人的据点。民兵还常在夜间出动割断敌人的电话线,使各据点间的联络中断,便于抗日军民对其各个击破。
1941年,国民党山东省独立保安第六旅旅长张子良与驻无棣日军指挥官村尚订立“互不侵犯,共同反共”密约,并派其部孙晋臣营在四区魏家庄安设据点,配合日本侵略军封锁四女寺减河,切断冀鲁边区与清河区的陆路通道。四区1000余名民兵由当地党组织带领,组成“梯子队”(爬围墙) 、“筐子队”(携手榴弹)、“担架队”,配合八路军教导6旅16团拔除了魏家庄据点。1942年农历七月,埕口、贾家庄据点的日伪军到蔡庄子大洼里砍高梁,破坏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青纱帐。四区民兵400余人配合区中队,用“母子炮”、“鸭子排”(土枪土炮)伏击敌人,使日伪军仓惶溃逃。
1943年,张皮庄子民共沟八路军藏枪300余支,日军闻讯到该村搜查并拷打群众。民兵巴五奎被日本侵略军用刺刀刺破了头,血流如注,但他宁死也不说出八路军藏武器的地点。是年夏,日军在小山(今属河北省海兴县)山顶安设了据点,并派特务张柱任宪兵队长,张柱人地两熟,死心塌地为敌人效劳,成为抗日军民的一大祸害。12月,小山街民兵在新海县委委员、无棣县县大队副政委王玉琢(无棣县西小王镇小屯河南村人)和区委书记张又俊精心安排下,利用张柱结婚的时机,将他抓获,连夜处决,完全恢复了以小山为中心的无棣四区抗日根据地。1943年秋冬,随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叛变的冯冠奎、陈二虎残部在四区作恶多端,可是由于他们行踪诡秘,很难缉捕。四区民兵根据匪徒特点,引狼上钩,曾一次捕获叛匪4名。至是年年底,又连续擒获多人归案,根据地社会秩序遂趋稳定。
抗日战争末期,无棣县民兵组织在新的形势下迅速发展,终于在1945年9月12日至17日配合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区主力部队解放了无棣城。在解放无棣城的战斗中,同邻县民兵共计3000余人不顾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带着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用大东、手推车、牲口运送粮草、土坯、木料,选取优质木料赶制云梯,冒着冷枪冷炮在城外挖封锁沟,开掘地下暗道。攻城战斗开始后,民兵们又担负起照料、运送伤员的任务,为无棣城的解放立下功勋。
无棣解放后,无棣民兵在县人民武装委员会领导下承担起配合县区武装巩固后方、支援前线的双重任务,为彻底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字数:1906】
通联:无棣电视台张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