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五垒之居”无棣 2017-04-26 00:00:00

 

无棣素有“冀鲁枢纽”“齐燕要津”之称,乃史上军事之要地。《春秋左氏传》记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无棣邑为春秋齐国北鄙,介于燕、齐两强接壤处的交错地带,左环渤海,右控平原,地理位置良好,战略优势突出,加之无棣濒临河海,渔盐富足,域内地貌平缓,多平原地形,故盛产枣栗,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海丰县志》(清康熙九年版)载,无棣“介燕齐之间,三代而后,疆场多兵戈之役,即邑北数垒,各据地势,盘基角胜,可想见当年所有事也”。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有无棣“九河之会,五垒之居”的记载。“五垒”,即为信阳城、广武城、龙且城、无棣城和古防洪堤。

 

信阳城,为无棣“五垒”之首

据古代汉族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读史方舆纪要》载:“信城,在县北十里。”《山东通志》云:“韩信下齐时所筑城也。今名信城里。”

信阳城为韩信屯兵所筑,位于无棣县城北17里处的信阳镇境内,该城于二十世纪70年代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无棣县人民政府在其侧镌文刻石“信阳故城址”,立碑以昭后人。《无棣县地名志》(1990年版)云:“紧靠两条黄河故道,南曰‘萧米’,北曰‘覆釜’。汉初建城时,黄河水正从萧米河东流,取韩信建城和城处大河之阳的意思,命名‘信阳城’。”《无棣县志》(1994年版)载:“信阳城遗址位于县城北8.5公里处,周3公里有余,面积0.8平方公里,《山东通志》称‘信城’,俗称‘小鞍城’、‘歇鞍城’。

相传,韩信由燕伐齐至此,鏖战丢靴,士卒哗然,为雪丢靴之辱,韩信下令仿靴筑城,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西汉为阳信县城,旧为无棣县八大景之一,称‘汉垒盘旋’。

今遗址西南隅,城垣残迹尚余50余米,高处10余米,低处2-3米,夯痕斑斑,依稀可见。曾出土战国‘齐法化’刀币及秦汉时期铜剑、箭簇、陶器等文物。1987年地区文物普查组对遗址全面考查,从城体格局、构筑方法、城土中夹沙陶片等方面测定,该城约筑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

“汉垒盘旋”景致如何?清代无棣诗人李异诗云:“层垒犹堪国士夸,空留断戍阅年华。干戈此日销沉久,桃李春风尽是花。”明嘉靖举人孙重光(太宰杨巍姐丈)写有《汉城俯瞰》:“平原北望郁峥嵘,古垒犹传大将名。把酒几伤兴废事,凭栏不尽古今情。千年戎马雄图散,百尺登临壮眼明。对此令人倍惆怅,秋风禾黍晚云横。”孙重光这首怀古凭吊诗篇,缅怀的就是淮阴侯韩信。


    广武城,传为西汉广武君李左车所筑

广武城,《山东通志》云:“在县北八十里。相传汉初李左车所筑,因名。”《无棣县志》(1994版)载:“广武城遗址:位于县境东北部,西南距埕口村15公里,高坨子河东岸,传为西汉广武君李左车所筑。后唐、后周曾驻兵于此。因受海潮冲刷侵蚀,现仅存一月牙形土岭,面积约200平方来,俗名‘车辆城’。1977年实地勘查,古城残基的劳痕仍历历可见,在蓬蒿海沙间散弃着汉陶残片,曾出土铜剑、箭簇等文物。”

1992年9月,广武城遗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记》载,李左车为战国四大名将李牧之孙,秦楚时期著名谋士,为兴汉立下奇功,被汉武帝刘邦封为“阴灵侯”。后,唐王李世民改封李左车为“灵沛侯”。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王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

“井陉之战”,李左车被俘,韩信厚待之,并早向其请教攻灭齐、燕方略。李左车说:“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采纳了李左车建议,不久就取得了燕、齐的国土,韩信被封为“齐王”。

李左车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即便死后疑冢就有6处。其中,无棣李左车墓位于车王镇车镇村北1里处。据清朝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载:“汉李佐车墓,在海丰县三十里。”据《无棣县志》(1925年版)载:“古丘,在车镇北一里,相传为李佐车墓。”


   龙且城,相传为楚将龙且所据

无棣城北二十里有一处古文化遗址,即龙且城,又名“荻苴城”,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荻苴城,《邑志》云:在县东城下。旧有荻苴河,直抵海丰。汉武帝封朝鲜降将韩陶为荻苴侯,疑邑于此。”

据《大清一统志》载:“荻苴城,在庆云县东。汉书功臣表,荻苴侯韩陶,元封三年,以朝鲜降将封在渤海。旧志在县东,接海丰县界,与无棣城相对,覆鬴河界,其中按旧志谓此为龙且城,天津府新志辩其悮,今删去。”

又据《无棣区域文化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出版)载:“龙且城在无棣城北二十里,相传为楚将龙且所据。地势高峻,形胜屹然。今地杳不相及。”

龙且,楚汉争霸时期西楚国猛将,官拜西楚国大司马。龙且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每战皆亲身奋战杀敌,深得项羽信任,二人情若兄弟。

当年,韩信在李左车辅佐下平定齐国王都临淄,项羽派遣龙且率兵20万攻打韩信。在潍水对阵时,韩信于潍水上流堆土袋造堰塞水,率军半渡攻击龙且军,假装败走。龙且大呼:“固知信怯也。”率军追击,韩信遂决堰,反击,龙且被杀。


    无棣城,为隋唐无棣旧邑

无棣城,“城在海丰县北二十里,为隋唐无棣旧邑,周三里许。”(《山东通志》)

《读史方舆纪要》载:“无棣城,县北三十里。相传即春秋时齐之无棣邑。《管子》所谓北至无棣者。隋置县治此。唐因之。太和二年,武宁帅王智兴奉诏讨横海叛帅李同捷,遣其将李君谋将兵济河,破无棣,是也。”

“太和二年”,即公元828年;“武宁帅”,即武宁军节度王智兴;“横海叛帅”,即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唐宝历二年(826年)三月,横海节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擅自为留后,并重贿邻近藩镇,以求继任为节度使。

唐太和元年(827年)  五月,李同捷占据沧、德二州反叛,自任横海节度使。同年七月,武宁节度使王智兴上奏朝廷,请求率领本镇三万兵马,自备五个月的粮饷,出兵讨伐李同捷,唐文宗批准。八月,唐文宗下诏削夺李同捷官爵,并命令王智兴等节度使各率本镇兵马讨伐李同捷。十二月,唐文宗加任王智兴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沧德行营招抚使。

太和二年(828年)三月,王智兴率兵进攻横海所辖的无棣城,焚烧三个城门。九月,王智兴攻下无棣城。


    古防洪堤,即北宋黄河金堤

    古防洪堤,《山东通志》称此堤为“古防黄河堤”,“位于县城北0.5公里,东起无棣堤头姚村,迤逦西南行,经堤南赵、桃花岭、堤南宋、堤口崔入庆云县境,经乐陵市抵德州等地。”(《无棣县志》1994年版)

    据《海丰乡土志》(1910年版)记载:“(古防洪堤)自德州北抵乐陵,东至海丰城西三里,绕城而北,而东北七里而止。”又据《庆云旧志》记载:“(古防洪堤)一曰:神禹古堤;二曰:齐长城;三日:汉之金堤;四曰:宋陈尧佐所筑。旧有北修长城挡匈奴,南修长城防洪水之说。”

    “古防洪堤”即“长城岭”,“北宋黄河金堤”。宋嘉祐五年(1060年),黄河夺占马颊河、覆釜河,从县境南部东流入海,形成“黄河东流”,当地居民筑成遥堤防其慢流,史称“金堤”。

    “迢迢古河堤,隐隐若城势。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元·萨都剌《登古河堤》)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南流入淮后,仍不断东溃,或入马颊河,或入徒骇河,金堤继续是阻挡马颊河南决之水或徒骇河北溃之水的重要堤坝,直至明万历初水利专家潘季驯治黄,尽断旁出诸水道为止。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北归后,金堤重新发挥作用。清末民国间,历次黄河、运河洪灾,均被遏制在金堤以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得到有效治理,金堤始彻底废弃,除个别堤段外,均已平毁。

    如今,在无棣县境内,北宋黄河金堤早已荡然无存,成为一片良田沃土,留下的只有因堤而建于明代的堤头姚、堤南赵、桃花岭、堤南宋和堤口崔5个村庄的村名见证着古防洪堤的兴衰。


信阳城、广武城、龙且城、无棣城和古防洪提,呈五足鼎立之势,可见此区域地位之重要,并成为汉代功臣、公主的封邑。西汉时,无棣境内就有柳丘国(柳侯国)、山侯国、荻苴国、阳信国等。据史料记载,仅封邑信阳古城的就有阳信侯吕青、阳信夷侯刘揭及其子刘意中、阳信长公主刘婧、阳信侯郑业等。

 


 

   通联: 无棣电视台总编室302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