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大清首次科考 无棣三人折桂 2017-04-24 00:00:00

  


金榜题名是历朝历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据无棣县史料记载,千年科举考试,无棣一共出了56名进士(文进士51名、武进士5名)。其中,后唐至明末仅13人考中进士,而有清一朝则多达43人考中进士。特别是在大清迁都北京甫定的顺治三年(1646),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即下诏安排了面向全国的大清第一次科考。这一年,无棣邑人张逸、袁浴、李道昌三人同时金榜题名。这不仅是无棣历史上绝无仅有,而且也是山东当年各县科考之最。当时,山东巡抚及有关知府、学正等大小官员齐聚无棣,以示庆贺,成为无棣一大盛事。这三名无棣进士后来皆为清官能吏,或入祀名宦祠、或入祀乡贤祠。

 

“拙讷居士”张逸

张逸(1604-1660),字二瞻,别号“拙讷居士”,无棣大流张人,清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殿试第三甲第二十四名,授直隶京师广平府(治所为今河北省永年县)推官,后因功晋兵部职方司主事,升本部车驾司员外郎、本司郎中加一级,从四品衔,诰授“朝议大夫”。

张逸性廉直不挠,凡词讼务得其情,不为势屈、不为利诱,不履邪径、不屈豪强,敬身如执玉捧盈。他任广平司理时,有某大姓没有犯罪却被官府抓起来,张逸经过了解,得知此人是被诬告的,遂全力将其保释,并说:“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张逸制行端洁,淡泊自甘,与人谦谨,能容能让,军民感戴,为其肖像以祀。因其处事耿直,不媚不佞,与兵部上司违和,京察下等,被降级左迁河东运副(迁山西盐运使司副使)。后,迁福建延平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同知不久,病逝于任上,年五十有七,士大夫闻之皆为之流涕,其儿女亲家、太子詹事、沾化李呈祥为其作《行状》,吏部侍郎、无棣王青为其作《兵部车驾司郎中二瞻张公墓志铭》。

张逸有《拙钠居草》存世,在其引领下,其后裔先后出1个进士、8个中举、45个贡生(监生、太学生)和151个痒生(秀才),开启了无棣“海丰张氏”人文之先河。


“袁铁胆”袁浴

袁浴,无棣城里人,张逸的儿女亲家,清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殿试第三甲第二十七名,授浙江杭州府(辖区相当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部)推官,掌推勾狱讼之事,慨然以清操自誓。

袁浴初到杭州任上,有一下官怀揣四十两黄金登门进献,令初入官场的袁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通过仔细询问方得知,新官上任下属送礼,早已是不成规矩的规矩,遂对送礼者说:“这些金银,难道不是杭州黎民百姓的脂膏吗?”在喝令送礼者持金退去后,袁浴陷入沉思:“这些奸胥以此尝我,三尺法度不尔贷矣!”随后,他细访“下官须向新任上司进献”夙弊,并在不长的时间里悉数禁革了此原规陋习。

袁浴在清理新旧案件时发现,有其情可怜、其罪可疑者,更有与罪案有牵连的人,他们虽然都是“显要缙绅且私委上司”,可是袁浴仍然能够秉正司法,绝不徇私枉纵。

袁浴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杭州民众都佩服他,谓之“袁铁胆”。在三年举行一次的“大计”中,袁浴经府、道、司层层考察,及督、抚最后考核,因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被评为“卓异”,列“浙省之最”,被提拔为刑部主事。令人扼腕的是,袁浴未及进京赴任即卒于杭州任所,民众皆哀之。后,袁浴崇祀杭州名宦祠。


“匪莪”李道昌

李道昌(1620-1664),字大来,无棣城里人,系遗腹子,天资聪慧,有神童之称,清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殿试第三甲第二百五十五名,因诗赋称旨,特授监察御史。未就任,而母翟孺人丧,悲恸欲绝。为悼念父母,遂自号“匪莪”。

李道昌丁母忧后,奉旨巡按河南。时值山西寇乱,百姓流离失所。朝廷震动,敕命重兵防御。李道昌力事招徕,兴利除害,招安二千余人,流亡者得以复业。因政绩最著,回京官北城兵马司指挥。因失和上司意,里居三年,后补甘肃临洮府(今甘肃省临洮县)经历,以大计报最,升大理寺副,擢大理寺正。在大理寺期间,李道昌宽厚仁慈,秉公持正,狱无冤纵,多予平反,廷尉称平。

李道昌年四十五卒于官,有诗集《游屐草》、《临洮草》存世,少宰、无棣王青为其作《江西道监察御史匪莪李公墓志铭》,《山东通志》、《武定府志》、《海丰县志》对其事迹均有记载,入祀邑乡贤祠、忠义孝悌祀。

李道昌后人有3人中举、21人为贡生(监生、太学生),乃无棣诗书望族。其中,李道昌四兄李应昌之五世孙李异岁贡生,乡饮大宾,好学不倦,居社学教授三十年,士皆悦服,《无棣县志》(民国版)之《八景图》所配八诗皆出其手。

 

【计空格:1759字】

 

通联:无棣电视台张海鹰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