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打鱼杀家”石桥堡 2017-04-14 00:00:00

 

山东东北部,秦口河西,有一个古老的传统渔业村落,叫“石桥堡”(今石桥村) 当年,以“及时雨”宋江为头领的梁山好汉们接受了北宋朝廷的招安,“活阎罗”阮小七因不愿与大奸臣高俅同流合污,改名为萧恩,带着女儿桂英辗转来到石桥堡,重操打渔旧业,过起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京剧中著名的剧目《打渔杀家》和同名电影说的就是阮小七在石桥堡痛打渔霸,怒杀渔霸全家的故事

 

“天涯海角”石桥堡

石桥堡位于山东省无棣县东北部、西小王镇以东70华里濒临渤海,地势低洼芦荡连绵,与滨州市沾化区隔秦口河相望,原属马山子西小王镇。“石桥,位于东港南23.6公里处,建村1404明永乐二年),因附近有一石桥,借此取名,原为一渔堡海丰县志称石桥堡。民国时期曾发展为前后两个石桥村1939大潮淹1974重建”(《无棣县志》1994年版)“石桥村在秦口河西岸……明永乐二年(1404)建村,因此处有一石桥,村以桥名。晚清时曾设有小店铺,比较繁华。”(《山东省惠民地区标准地名手册》1982年版)

为什么说石桥堡“天涯海角”康熙版《海丰县志》无棣一带地形图石桥堡的位置被标为“石桥海口”石桥堡”之“”字,有多种解释,其一为墩堡(bǎo),是为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多处边境地区;其二为渔堡(),是为渔民定居或栖身之地,大海之畔,内陆甚远。

墩堡(亦作“墪堡”),即烽火台,亦称“烽台”,俗名“烟墩”。在古时,墩堡是为防止外敌入侵而建的,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春秋以降,北海一带成为军事要地,留下了众多墩堡。墩堡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若发现有敌人来犯时,将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据清康熙《海丰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年(1663年)奉文重修墩堡。当时,重修的墩堡多达48处,直至清末,墩堡方逐渐被废弃。这48处墩堡位于无棣县城的东、西、南、北四处,其中城北有42堡,连绵157公里,涉及村庄45个,石桥堡无棣境内最东北一处墩堡。

渔堡,亦称“海堡”,为沿海渔民的定居点或渔期栖身地,也是海产品初步加工和转销场所。距无棣县城东北70公里处,即是大济路终点大口河古称大沽河”,亦称“老黄河口”,被誉为“海户河门”)。大口河自西向东有大口堡、高砣堡、季家堡、旺子堡、沙土堡、茶肩堡、傅家堡、套儿河堡、石桥堡等渔堡。这些渔堡均在高潮线内,极易遭大海潮漫灌,毫无安全保障,难做久远之计,住处多为窝棚或低矮土层,渔具修补、水产品初加工及储存外运等设施更简陋不堪。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绝大多数渔业劳力家都安在农村,一到休渔期即离堡回乡。1939831日,渤海发生海啸,各海堡顷刻被大潮吞没,海堡居民死者不计其数。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渔业生产,关心渔堡建设,石桥堡居民过起半渔耕生活沧海桑田,1990年以后因渔业资源及市场低迷,石桥转为农业生产,目前这个村有土地面积2800亩、湿地面积5000亩,村民春种秋收,安居乐业

 

藏龙卧虎永胜盐场

《无棣县志》(1994年版)、《山东省惠民地区标准地名手册》(1982年版)均记载石桥村明朝永乐年间以桥名建村。那么,这座石桥建于何年何代呢笔者考证,此石桥建于北宋时期,甚至较此更早。

据《无棣县志》(1994年版载:“据久山村沾化县地出土石碑关于‘宋政和三年,永利场酒家石九思等人……,凑钱修塔’的记载证明,永利盐场宋代已建。”据《沾化县志》(1994年版记载,宋朝置县之初,就首先在久山创设永利盐场。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久山村北出土的记事碑刻一方,证实了宋朝的永利盐场。记事碑刻碑文曰:“重修塔记滨州招安县永利场酒户石九思,为祖妣以来、先父石在纲、母王氏,同兄石文、石冲,弟石真,施钱八贯,助修古塔。政和三年七月日刊记”。碑文中的“政和”,是北宋皇帝徽宗的年号,“政和三年”即公元1113年。

石桥堡南临秦代遗迹秦台和东汉古城光武城,周围是永利盐场,早在北宋时期即有人在此居住,当时有码头、店铺、酒肆、客栈,水陆交通便利,比较繁华,渔民、盐工、盐贩会聚与此,一些绿林好汉或充发盐场的“配军”也常在这里会友,饮酒消遣。

北海一带,海水取之不尽,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滩涂广阔,气候适宜,海陆交通方便,为发展盐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据《管子》载:“暮春之初,北海(即今渤海)之民即煮海为盐。”姜太公封齐后,大力发展盐业生产。“太公以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汉书·地理志》)。至宋金元时期,北海盐业发展出现了全面拓展的势头。《元史·食货志》记载,山东盐司“所隶之场,凡一十有九”。在这十九个盐场中,永利盐场的始建年代较早,北宋时业已设场。至元代,永利盐场已经成为山东19处盐场之一,场署设置在棣州无棣县之钟镇里(今滨州市沾化区新集镇),盐区分布在秦口河两岸,辖盐锅300口。清雍正年间,全场废煎兴晒,拥有灶户盐田8处,盐滩131副,滩灶地3494.45亩,有灶丁797人。1912年因管理不便,永利场署移驻石家店。1917年产盐26.9万担(合1.35万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盐务机构全部撤走,18家盐商潜逃,永利场失管。中共无棣党组织利用国民党员罗宝炎的关系组织人员进驻盐垣子,廉价卖盐,用盐款购买枪械,不足一月将积存原盐7万吨销售一空。至此,永利盐场终止。

话说在清朝末年,永利盐场有盐丁2211名,连其家属近万人,盐民祖祖辈辈被束缚在盐田里,受到官府的层层压榨盘剥,生活极端困苦。同治元年(1862年),北海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这就是王登清领导的永利场盐民起义及由此掀起的狂波巨澜。王登清,字云峰,无棣县碣石山镇王家黄龙湾村人,自幼爱好武术,受过不少名师指点,精通十八般武艺,犹擅长枪。据说王登清的枪杆长丈余,系用特殊的藤筋胶合而成,刚中有柔,可以从门上窗内横向推入屋内,被誉为“一杆长枪震山东”。“1862年,永利场盐民举行起义,杀死盐务守备。著名拳师王登清、下洼孟虎威、张义井村张宝印三人积极参加并领导了这次起义。”(《无棣县盐业志》2003年版)“起义部队得到一部分团练的同情和支持,力量不断壮大。1862年初,为了避开清军的追捕,起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登清、孟虎威、张宝印带领南下,参加了是年秋季爆发的淄川县刘德培起义;一路由高岩领导,在海丰坚持斗争。在斗争中海丰盐民起义军逐步与沧州盐民起义军张六部马队联合,在直鲁两省边界地区与清军穆腾阿部周旋。”(《无棣县志》1994年版)

 

“活阎罗”阮小七

石桥堡的对岸即是北宋时期的“招安县”(今滨州市沾化区),“沾化县境,唐代垂拱四年(688年)置‘招安镇’,其名称含义据传说是‘招抚匪盗而得安’的意思。”(《沾化县地名考略》)“绿林名啸聚,日昼敢横行;市井锋迷望,潢池镝乱鸣。”(《沾化县志》清光绪十七年版)“招安”狭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对不合法的地方或地下民间组织的一种安置行为。小说《水浒传》,一方面歌颂了农民的造反精神,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招安的惨剧,在被招安的水泊梁山好汉中就有“活阎罗”阮小七。

“疙疸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浑如生铁打成,疑是顽铜铸就。休言岳庙恶司神,果是人间刚直汉。村中唤作活阎罗,世上降生真五道。 说的就是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

据史料记载,阮小七可能确有其人。宋江起义在《宋史》中有三处记载,其他史籍、著录和野史、笔记中多有记述。如《宋史·侯蒙传》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这些官方记载中,对宋江之外的三十六人的姓名没有详细记载,官方“正史”不为“草寇”立传扬名属于正常。南宋时期笔记小说辑录《大宋宣和遗事》在第4部分讲述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义,最后被张叔夜平定,提供了《水浒传》的雏形。该书不但提供了三十六位梁山好汉的姓名,而且还各有绰号,其中就有“活阎罗”阮小七。明朝郎瑛在《七类修稿》中也载有宋江36人的名字,其中也有阮小七。

阮小七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外号“活阎罗”,在梁山中排第三十一,是水军将领之一,在第十五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中因吴用引见而首次现身。

 当时,吴用和晁盖等人想找人同劫生辰纲,于是便找到打渔的阮小七和兄长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跟吴用、晁盖、刘唐、阮小二、阮小五、公孙胜和白胜成功以计劫了生辰纲后因白胜供出而被官府追捕,幸众人得宋江、朱仝和雷横拯救,连夜逃出逃至石碣村时阮氏三兄弟就在港中官兵消灭了,一同上了梁山暂避。

8人上梁山后,当时山寨主王伦却怕晁盖势力太大,要他们下山投靠别处,阮小七便同众人杀了王伦,晁盖坐上山寨主位置,自己坐上第八把交椅。

    上山后济州官兵再来追众人,阮小七便和两个哥哥于梁山水道把官兵引到一艘火船,烧了敌船,帮助梁山好汉打败官兵上山安定之后阮小七立功不少,最后成为第三十一头领。

受招安后,阮小七两个兄长征方腊,只阮小七一人生存凯旋阮小七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因穿着方腊丢下的龙袍戏耍,被奸臣童贯、蔡京告状,指其意在造反。朝廷于是便夺了阮小七本身的官诰,贬成平民。

 

打渔杀家惊天动地

《打渔杀家》的故事是根据大宋宣和年间发生的一段历史事件演绎出来的塑造了渔民萧恩的反抗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

水浒众英雄受朝廷招安,奉命去征讨方腊,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隐的隐,一败涂地。阮小七得以生还,化名“萧恩”与女儿桂英隐居北海石桥捕鱼为业。父女二人,一叶扁舟,烟蓑雨笠,勉强维持生计

    萧恩一颗宝珠唤作“庆顶珠”将此珠顶在头上入水,可以避水开路。后来萧恩将女儿桂英许配给小李广花荣之子花逢春,便“庆顶珠”为聘礼

一晃多年过去当地有一户姓丁的豪绅丁自燮仗着有官府撑腰,强迫渔民向他交纳渔税银子。渔民们不堪重负告到了县里,县令吕子秋早被丁自燮花钱买通,官司自然打不赢,渔民们只好忍气吞声按例交税。对于丁自燮的恶霸行径,萧恩虽然愤愤不平,但终因自己已是年迈之人,身边又有女儿牵碍,只得忍下了这口气。

    有一年,肖恩生了重病,卧床三月不起,不能入河打鱼了,只好靠借贷度日,渔税就更没法交了。一来二去,肖恩就欠了丁自燮很多税银。丁自燮三天两头派人向肖恩催要渔税。肖恩只好强撑病体下打鱼,谁知当时天气太河水、海水下降,鱼不上网。肖恩连着好几天撑船打鱼,连一条鱼也没打着。

这一天,萧恩石桥打鱼时,巧遇当年的梁山好汉混江龙李俊卷毛虎倪荣,同饮舟中。酒至半酣,丁自燮遣家奴来到萧恩的船上讨要渔税,肖恩恳请说:请回丁老爷,不是我肖恩赖你家老爷的渔税,这几日天旱水,鱼不上网,等到水涨船高有了生意,将银子送府上去,肖恩绝不拖欠一毫银子!”丁府家奴哪里答应,恶狠狠地说:“什么?等水涨船高要等到猴年马月!今天要再不交出银子来,就拿你闺女抵押!”李俊倪荣为肖恩打抱不平吓得府家奴灰溜溜地跑了由此得罪了丁府。

当丁自燮听到奴仆把到萧恩船上讨要渔税无获还受到萧恩的好朋友李俊和倪荣警告的事后,丁自燮仗着有县太爷势力的屁护和人多势众,叫一帮打手去“教训”萧恩。面对来势凶凶的丁府众打手“我们今日要定”渔税了,萧恩没有害怕,当即责问众打手“你们这要渔税,可有圣上旨意和六部公文?”众打手回答“无圣上旨意和六部公文,只凭县太爷所断”萧恩即怒道:“那狗官俱是你们一党

不久,丁自燮派教师爷率家丁锁拿萧恩,萧恩将众人打得落花流水“揍得教习赔膏药”。这时候的萧恩,虽然他骂了县太爷,但他还对县老爷还所抱有幻想而后萧恩又上衙门,状告渔霸丁自燮,萧恩听不进他的女儿桂英“贫不与富斗,民不与官斗,不去也罢”的劝说,结果挨了吕子秋四十大板子,且逼其过江至丁赔礼。这时候,萧恩完全觉醒了,原来官老爷和土豪是一家的,是官绅勾结一起压迫百姓的,百姓要摆脱官绅压迫,必须自己起来反抗。

气愤难忍萧恩大发英雄神威,带着女儿桂英黑夜过江,以献“庆顶珠”为名,夜入丁府

丁自燮听说萧恩前来赔罪,立即把家丁们布置在两厢,然后吩咐让萧恩进来。丁自燮见萧恩神情有异,当即命令家丁们把萧恩拿下。“且慢!”萧恩一摆手,不慌不忙地说,“我父女过江一来赔罪,二来想给员外献上一件珍宝。”“什么珍宝?”丁自燮两眼顿时露出贪婪的目光。萧恩道:“打鱼时偶然捞到一颗顶珠。”丁自燮一听不由得眉开眼笑,忙让萧恩赶快呈上来。萧恩一边答应着一边朝女儿桂英使了个眼色。桂英迅速将藏在衣服内的戒刀取出。萧恩拿过刀来朝丁自燮大喝一声:“看刀!”只见手起刀落,顿时结果了丁自燮的性命。丁府内立刻乱作一团,萧恩见此情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刀一举大声对桂英说道:“儿呀,放大了胆,随爹爹杀尽这些狗东西!”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萧恩父女杀了渔霸丁自燮全家清除了一方的恶霸,为自己也为当地一方的百姓申了冤。

    

萧恩不愧是梁山好汉他在活活劈死了丁自燮,又杀了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鹰翔棣州 第1楼 2017-04-14 11:06

萧恩不愧是梁山好汉,他在活活劈死了丁自燮,又杀了丁自燮的全家老少十几口和全部爪牙们后,在墙上血书:“杀死恶霸狗腿者,当年梁山好汉阮小七是也!” 离开丁府后,萧恩父女两人驾船乘着夜色正浓,毅然踏上了亡命天涯的艰辛之路。 据说,北海一带原来有个村庄叫“哈喇庄”,庄里原有一座庙叫“阎罗庙”,是纪念“活阎罗阮小七”的,还有一个村叫“三阮庙”,是为了纪念“阮氏三兄弟”修建的,因为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这哥仨都是渔民出身又是“天罡星”下凡,村民视其为“神”,祈求他们保佑人口平安、渔业丰收。 又据说,剧中的县官吕子秋和员外丁自燮都实有其人,所以解放前在石桥堡附近乃至对岸的沾化有丁姓、吕姓的村庄中的村民都禁止演出《打鱼杀家》这出戏。 【计空格字数:5718】 通联:无棣县电视台总编室张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