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内容正文

豆子䴚——无棣的“水泊梁山” 2017-04-13 00:00:00

 

题记:

无棣的“水泊梁山”——豆子䴚造就出来的义军豪杰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前赴后继斗争了数十年,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棣)县境‘东北故盐泽’,古名‘豆子䴚’,是隋末格谦发动起义的地方。”(《无棣县志》1994年版)其实,早在一千四百余年前,豆子䴚这方煮盐晒盐、打渔摸虾之地,不仅仅是“燕王”格谦发动起义的地方,它还是隋朝末年“知世郎”王薄、“齐王”孙雅宣、“夏王”窦建德以及“阿舅军”刘霸道、李德逸等农民起义领袖领导的多支农民起义军推翻隋王朝统治的根据地和重要战场。卧虎藏龙、刀光剑影的豆子䴚,成为无棣的“水泊梁山”,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藏龙卧虎——豆子䴚

“䴚”,《康熙字典》释:“《玉篇》盐泽。又地名。”

豆子䴚,是无棣县著名的古代遗迹之一,位于佘家镇蔡家村村北,与无棣碣石山以东的“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的另一古迹——“月明沽”为一水相连的“姊妹盐泽”,此处曾有隋唐时期的钱币、金银、瓷器碎块和残缺兵器出土。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豆子䴚,在海丰县东北,故盐泽也。”  又据《无棣县志·古迹 》(1925年版)载:“豆子䴚,在县东北。”一说,豆子䴚为“惠民与阳信、无棣一带的大片盐碱洼地。”(《惠民县志》1997年版)由此可知,豆子䴚是渤海郡辖区内的一处背海靠河、偏远险阻、豆草杂生、藏龙卧虎的盐碱沼泽之地。故,《资治通鉴·隋纪》载:“豆子䴚,负海带河,地形深阻,自高齐以来,群盗多匿其中。”

为什么说自高齐以来,“群盗”多匿豆子䴚其中呢?

隋开皇六年(586年)置县的无棣曾属渤海郡(故治在今滨州阳信南七里处),“渤海,风俗鸷戾,高尚气力,轻为奸凶。”(北魏地理学家阚骃·《十三州志》),就是说,生活在渤海郡的人们勇猛果敢,崇尚气力,富有反抗精神。为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早在高欢建立北齐政权的时候,大批“盗贼”就“隐匿”在豆子䴚。司马光还特别指出,格谦、刘霸道等“贼帅”“劫掠”山东。

做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北齐政权(550-577)的六任高姓皇帝一个比一个荒淫无耻、喋血残暴,致使各地起义烽火不断。豆子䴚有义军活动,就不足为怪。到了隋末唐初,豆子䴚已成为孙雅宣、格谦等农民起义军领袖揭竿而起的根据地。即使到了大唐盛世,豆子䴚仍时有“贼寇”出没。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李祐造反时,就有人劝他“祐虏子女走豆子䴚为盗”。李祐犹豫不决时,事败,被擒,后被赐死,贬为庶人。直至唐末景福二年(893年),黄河在今惠民县境决口改道,东北流至无棣县境东南而东入海,豆子䴚才渐渐地被黄河淤没。同时,被淤没的还有发生在豆子䴚那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农民起义的刀光剑影。

 

得到豆子䴚义军鼎力相助的隋王朝掘墓第一人——“知世郎”王薄

 “邹平民王薄拥众据长白山,剽掠齐、济之郊,自称‘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资治通鉴·隋纪》)

王薄(?─622),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齐郡邹平(今滨州邹平青阳西阿陀村)人,铁匠出身,能说会道、精明强干,在乡间很有威望。

隋大业七年(611年)秋,山东、河南等地发生大水灾,漂没30余郡,再加上隋炀帝杨广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使上百万壮丁死于徭役。为此,一些农民不惜“福手福足”,以伤残自己的肢体躲避徭役、兵役。这年十月,王薄自称“知世郎”,占据县境西南长白山雕窝峪,发动长白山起义,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农民反抗暴隋,点燃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短短一年时间,义军就发展到数万人,山东各地纷纷响应。

隋大业九年(613年),王薄攻陷齐郡(治所在今济南历城)后,进攻鲁郡(属徐州),为隋齐郡丞、隋炀帝得力干将张须陀击败于泰山下。王薄无奈引余众北渡黄河,与据守在豆子䴚的“燕王”格谦、“齐王”孙雅宣等义军联合,进攻章丘(今济南章丘),再遭失败。此后数年,王薄以长白山为依托,转战鲁中、鲁北各地。“王薄率农民起义军转战齐鲁数十郡县长达八年之久”“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滨州地区志》1993年版)

唐武德二年(619年),弑隋炀帝的宇文化及拥萧后(隋炀帝之皇后)驻扎山东聊城,唐高祖李渊遂派“淮南王”李神通攻打聊城。宇文化及立刻派人与在聊城一带转战的王薄联络,表示联合起来共成大业。王薄将计就计,入驻聊城。不久,窦建德率义军攻打聊城。早在6年前,王薄在泰山脚下被张须陀击败后去豆子䴚搬救兵时,曾与在豆子䴚避难的窦建德相识,颇有私交。王薄见故友窦建德率义军打来,即私开城门,放窦建德部进驻聊城。窦建德随即斩杀了仅自立为帝半年的宇文化及,与王薄合兵一处。

唐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遭李世民斩首后,王薄改投李世民,被任为齐州(即齐郡)总管,驻守今济南历城。武德五年(622年),王薄被隋刺史李义满侄子李武意所杀。

 

豆子䴚走出的第一支义军——“阿舅军”

 “平原郡东有豆子䴚,负海带河,地形深阻,自高齐以来,群盗多匿其中。有刘霸道者,家居其旁,累世仕宦,赀产富厚。霸道喜游侠,食客常数百人。及群盗起,远近多往依之,有众十余万,号‘阿舅军’。”(《隋书·帝纪》)

刘霸道(?─?),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平原郡(今德州平原西南)人,人如其名,有钱有势有霸气。

隋大业七年(611年),当王薄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序幕后,刘霸道乘时而起,第一个响应王薄,并以豆子䴚为根据地,发动了农民起义。刘霸道竖起起义大旗后,豆子䴚附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煮土而食”的农民为了躲避徭役、兵役,遂聚于其周围,起义队伍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号称“阿舅军”。

刘霸道率领“阿舅军”在平原郡、渤海郡一带攻城略地,官吏望风溃败,令隋炀帝寝食不安,严令都尉(次于将军的武将)、鹰扬郎将(骠骑将军)与山东、河北郡县官员追捕“阿舅军”,随捕随斩。在隋炀帝残酷的镇压下,刘霸道虽然战死,可是他领导的“阿舅军”却愈战愈勇,声势浩大。“自是所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徒众多者至万余人,攻陷城邑。甲子,敕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随获斩决。然,莫能禁止。”  (《隋书·帝纪》)

“大业九年春,乙未,平原李德逸,聚众数万,称‘阿舅军’,劫掠山东。”(《隋书·帝纪》)

李德逸,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刘霸道同乡。

隋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征高丽(今朝鲜半岛)失败,山东农民起义的烈火更加旺盛。这年正月,刘霸道同乡杜彦冰、王润等聚众起义,攻克平原郡。李德逸遂汇集刘霸道余部数万人,再一次扛起“阿舅军”大旗,继续以豆子䴚为根据地,坚持斗争。初,李德逸率“阿舅军”在渤海、平原两郡打了数年的游击,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后,转战山东各地,攻占郡县,斩贪官污吏、杀豪强地主,沉重打击了摇摇欲坠的隋王朝的统治,形成了隋末全国农民大起义的局面。

 

豆子䴚第一王“齐王”——孙雅宣

“大业九年,孙雅宣自号‘齐王’,众十万。”(《隋书·帝纪》)

孙雅宣(?─?),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渤海郡(今滨州阳信城南)人。

隋大业八年(612年)正月,隋炀帝亲率百万大军征讨高丽。不久,山东又发生大旱灾,加上疫病流行,灾情、疫情极其严重。天灾人祸使得富庶的山东大地满目疮痍,民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相卖为奴婢”。孙雅宣趁势占据豆子䴚,聚众起义,自称“齐王”,响应王薄起义军,队伍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

隋大业九年(613年)初,王薄在泰山一带转战不利,只好再度北上至豆子䴚,投奔孙宣雅、格谦领导的两支农民起义军。在豆子䴚,孙宣雅、格谦协助王薄对其残部进行整顿,补给器械、粮草。同年二月,孙宣雅、格谦、王薄三支义军合兵一处,攻打章丘,遭遇张须陀亲率的两万步骑、舟师迎击,义军被击溃,孙雅宣复折回豆子䴚坚持斗争。隋大业十年(614年),因镇压王薄、孙雅宣等起义军有功而晋升齐郡通守的张须陀奉旨带兵清剿豆子䴚,孙雅宣被张须陀帐下猛将秦琼秦叔宝击败,不知所踪。“(秦琼)击孙雅宣于海曲,先登破之。”(《旧唐书·秦叔宝列传》)孙宣雅部将郝孝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今德州平原人)率孙宣雅余部数万人被迫离开豆子䴚,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继续抗隋。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郝孝德带领与“夏王”窦建德为友的刘黑闼投奔瓦岗军首领李密(“魏公”,降唐后被杀),被封为“平原公”,继续反隋。

同年九月,孙雅宣配合瓦岗军徐世勣(李勣,字懋功,即《隋唐演义》等民间评书中徐茂公)攻破隋朝重要的国家官署粮仓——“天下名仓”黎阳仓 (在今河南浚县东南),开仓赈济饥民,壮大了起义队伍。不久,在仓城之役,郝孝德率部大败隋将王世充(曾自立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兵败降唐,为唐益州刺史所杀),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视豆子䴚为娘家的“夏王”——窦建德

 “(建德)选精兵数千,伏河间南界泽中,速拔诸城伪遁,云亡入豆子䴚中。”(《旧唐书·窦建德传》)

窦建德(573-621),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贝州漳南(今德州武城)人,世代务农,胆力过人,为乡党所归附,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坚持反隋和反唐斗争长达12年之久,成为隋末农民起义军的三大主力军之一。

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召民众远征高丽,建德被选为二百人长。因协助同乡孙安祖起义,其家人被杀害,被迫起义,投靠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起义军领袖高士达。

窦建德在起义初期,特别是在隋炀帝派大将杨义臣率兵万余围剿时,他曾多次到豆子䴚一带招兵买马,得到孙宣雅、格谦的鼎力资助。至隋大业十二年(616年),窦建德已拥兵十万,河北大部郡县皆受其统治。七月,隋涿郡留守、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进占七里井(今河北河间南),正在征粮的窦建德遂撤出诸城,扬言还回无棣豆子䴚躲避,以麻痹薛世雄。随即,窦建德亲率敢死队星夜奔袭薛世雄营寨,薛军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薛世雄仅率亲兵数十骑逃脱,病亡于途。

隋大业十四年、唐武德元年(618年),窦建德称“夏王”,改元“五凤”,河北诸军皆来归附,领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建立天子朝度。此时,瓦岗军败,当年与孙雅宣部将郝孝德一同入瓦岗军的、窦建德的同乡刘黑闼率部投奔窦建德。

唐武德三年(620年),窦建德围困幽州(今北京),幽州总管罗艺向格谦原部将、豆子䴚二任“燕王”高开道求救,高开道遂率骑兵二千前去援助。窦建德见是友军来为罗艺解围,便主动撤兵。

唐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在虎牢一战战败坠马,被俘。同年7月19日,被唐太宗李世民斩于长安。27日,刘黑闼返回漳南招集残部举兵反唐,半年即收复窦建德旧地。次年正月,刘黑闼自称“汉东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今河北永年)。窦建德生前创建的夏政权文武官僚闻讯悉复本位,立法行政均效法窦建德。唐武德六年(623年)正月,刘黑闼被唐太子李建成斩杀。

 

豆子䴚首任“燕王”——格谦

“格谦为厌次人,于大业九年起义,至大业十二年,队伍发展至十余万人,以豆子䴚为根据地,自称‘燕王’。”(《山东通志》)

格谦(?─616),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渤海郡厌次(今滨州惠民)人,因实行官兵同等的“等身制”,得到广大官兵的拥戴。

隋大业九年(613年)春,格谦响应王薄起义,在豆子䴚揭竿而起,附近贫苦盐民、农民以及被官府打散的其它义军余部纷沓而至,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随即,格谦建立燕国政权,自号“燕王”,设立官署,编制部队,成为鲁北地区影响最大的一支起义队伍。  

“燕王”格谦和“齐王”孙雅宣两支起义军共二十余万人,同以豆子䴚为根据地,互相配合,在渤海沿岸和大河南北杀土豪,抗官税,荡官衙。“大业九年,渤海贼帅格谦,自号‘燕王’,孙雅宣自号‘齐王’各众十万,山东苦之。”(《北史·隋纪》)特别是王薄在泰山被张须陀击溃后逃难豆子䴚,格谦和孙雅宣经密商,由格谦驻守豆子䴚,其部将石祗阑同孙宣雅一道率十余万精兵与王薄残部合兵一处,一路南下,直至章丘城下。“(王)薄复北战,连豆子䴚孙雅宣、石祗阑、郝孝德等众十万,攻章丘。”(《隋书·张须陀传》)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荥阳(今河南荥阳)通守张须陀在进攻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时,被瓦岗首领翟让、李密击杀,张须陀部将秦琼投靠瓦岗起义军,隋朝再无良将。此时,格谦的义军却日益壮大,隋郡县官员望风而逃,有的直接投奔起义军。格谦大军遂转战山东、河北等地,声势浩大,如入无人之地。

束手无策的隋炀帝只好下诏招抚,特赦格谦、孙雅宣等义军头领,格谦将计就计提出让“德行为当时所重”的李德饶来豆子䴚谈判。李德饶奉旨亲往豆子䴚招安途经今山东冠县境内被义军擒杀,招安一事不了了之。不久,隋炀帝令大将杨义臣进剿豆子䴚。格谦率军几经决战,被俘。因格谦实力大,隋炀帝令遣散格谦起义队伍,赦免了格谦。

格谦重获“自由”后,在豆子䴚再次竖起反隋大旗,后被王世充所杀。“格谦,渤海厌次人。大业中,据豆子䴚反,有众十余万。为杨义臣所擒,勒令放散。寻复反,王世充破斩之。”(《全隋文》)

 

豆子䴚二任“燕王”——高开道

“大业九年,渤海贼帅格谦自号‘燕王’,为王世充所灭,余党阳信人高开道,匿海曲,复聚众称‘燕王’。”(《无棣县志·纪事》1925年版)

高开道(?―624),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渤海郡阳信(今滨州阳信城南)人,世代在豆子䴚以煮盐为生,少年时矫捷勇悍,善奔跑,能“步及奔马”。

隋大业九年(613年),高开道投奔格谦领导的起义军,被委任为将军。“隋大业末,依河间贼格谦,未甚奇之。会谦为隋兵围捕,左右奔散,无救者,开道独身决战,杀数十人,捕兵解,谦得免,遂引为将军。”(《新唐书·高开道列传》)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底,格谦战死,高开道聚集旧部百余人英勇突围,在豆子䴚一带,经过休整,军威复振。“后谦为隋师所灭,开道与其党百余人亡匿海曲。复出掠沧州,招集得数百人,北掠城镇,临渝至于怀远,皆破之,悉有其众。”(《旧唐书·高开道列传》)

唐武德元年(618年)底,高开道攻北平郡(故治在今河北卢龙),克渔阳郡(今天津蓟县、北京平谷等地),拥有甲马数千匹,义军万人,自称“燕王”,年号“始兴”,建都渔阳。

唐武德三年(620年),高开道兵不血刃解幽州之围后,遣使降唐,李渊(唐高祖,唐朝开国皇帝)封其为北平郡王、蔚州总管、上柱国,赐姓李。

唐武德五年(622年),高开道因故起兵反唐,复称“燕王”,与在山东境内转战的“夏王”窦建德部将、“汉东王”刘黑闼联合共同抵抗唐军,攻城掠地,并与突厥兵攻河北恒、定、幽、易等州。

高开道所率将士多为山东人,思还本士,人心颇离。此时,刘黑闼亡将张君立投奔高开道,并与高开道爱将张金树潜相结连,阴谋图叛。武德七年(623年3月13日凌晨),张金树先使人暗藏高开道刀杖、折断高开道弓弦,后率众攻进高开道大帐,身陷绝境的高开道先缢死妻妾子女,后自杀。李渊遂将高开道割据地域改称妫州(今河北张家口、怀来一带),并全部纳入大唐版图。

 

【计空格字数:6003字】

 

 

通联:无棣县棣州大街广电大厦无棣电视台302室张海鹰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