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Ta的文章 > 变化
变化
2018-11-09 16:59:49

变化

 

王子营

 

 

这么多年了,我总是喜欢上小学时学过的一篇短文《新村里》:“春天来了,风轻轻地吹着,温暖的眼光,照耀着大地。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新村里,人们在劳动,心里充满了希望。”美丽的乡村景象,总使人幻想,还有浓浓的乡情,一只索绕心间。

小时候的村庄,房是土房,路是土路,一帮帮鼻子下挂着两条青龙的孩子都是土孩子,土布衣褂,破衣烂衫,谁的小手也是脏脏的,哪个孩子也是一身土,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坐在黑屋子的教室里,念着优美的诗句,自然心里生些幻想。我自知是个爱做梦的人,幼时却光做噩梦,一些鬼啥的常到我梦里来,更三半夜的把我吓得哇哇大哭,那是梗着脖子打着挺哭,怪惊人的,娘以为我得了啥病,抱着我去陈户的医院看了好几次。大些了,老人的话,魂全了,鬼啥的不干侵扰了,又爱做些荒诞的梦了。不过,这些梦都是美好的,仙女、仙境入梦来,今人多认为是异想天开。真是异想天开吗?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应该是1976年夏,不是发生大地震了吗,一家人不敢屋里睡,都睡在院子里,那晚的月亮很大很圆,半夜里醒来,就看见一仙女在我家屋脊上舒袖跳舞,还冲我笑,吓得我赶紧闭上眼睛不敢看,她可是从我梦里走出来的……

现在说是荒诞的梦,那时梦里的景象如今都实现了,平整的路,整齐的屋,花树门前栽,老媪都穿着光鲜的衣服跳舞。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我的梦,就禁不住有些感慨,不忘那时的村庄景象,那时的村子,东西两条大街还弯曲着,像蛇爬行过的;南北都是些窄胡同、短巷子,七拐八拐的就像迷宫。好像听大人说是故意弄成这样的,鬼子来扫荡好藏身躲避,胡同大街都直直的,这头望到那头还不等着挨枪子儿。

想想还真是这样,啥环境怎生存,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老百姓有自己的生存和活法,窄窄的胡同长长的,弯弯的,跑进去就看不见人影,也利于伏击,电影地道战的农村场景很像俺村的布局,别看胡同长,住户却不多,最多七八户,少得四五户,走在胡同里,别说外人,就是常住的也觉得阴森。我四五岁了,傍黑天里都不敢一个人在胡同里走,就是中午,胡同里也静的可怕。从关东爷到俺家,胡同里没人的时候,我都是飞似的跑回家,光觉得身后有啥跟着,还有胡同北头的短巷,东边的碾屋,一到黑天就不敢从那儿过,看着黑洞洞的门口,就像里面有黑妖怪,随时伸出一双毛茸茸的大手一样。碾屋里常住些讨饭的、流浪的疯子、傻子,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从哪儿过,看见有黑人影在屋里晃动也吓一跳。

这些短巷子乍一看上去,两头是不通的,都有人家的土墙头堵着。其实,拐出去,不是短巷子就是长胡同,那时村里的长胡同很多,就像鸡肠子一样绕来绕去。这样的布局还真就是故意设计的,就像诸葛亮设计的八卦阵,生人进了村子,想走出来得费一些功夫,仿土匪抢劫,仿日本鬼子烧杀抢掠,还真起到了一些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俺这儿可是游击区,敌我经常在这儿打拉锯战,你过来我过去的,村西的汉家河里,茂密的芦苇又是很好的藏身和伏击场所,在俺这儿发生的战斗有著名的陈户战役,鬼子扫荡把游击队围在这儿,死了二三百人,也有些老百姓和游击队员跑进村里、藏进苇地里活了命。我小时候,也常和胡同里的孩子捉迷藏,跑过弯处,猫在挨墙头下、人家门道里、夹巴道里还真不好找。

其实,胡同有利也有弊。生产队时,分玉米秸、高粱秸啥的,队里的大马车进不去,就卸在胡同口、短巷子里,各家再往家背,很累人,特别是高粱秸,就像娘说的,很沉的,拖一个都巴结。这是好天儿,要是遇上雨天,出门都难,胡同可不是平的,就像浅水沟,各家的水往胡同里流,汇集成流,一时半会儿排不下去,大人出去挑担水都费劲儿,跌跌撞撞的,弄两脚泥不说,很可能滑到。孩子们倒高兴,在泥水里玩,谁浑身也是一身泥水,大人也不管。

那时,各家倒不生产垃圾,灶膛里的柴禾土屑都倒进了地栏糟了粪,那点菜叶子,只要能吃的都吃的,不能吃的喂猪喂鸡,破铺陈滥套子戴不着的烂帽子,废品收购站还定期来收,还有啥垃圾呢,死猫烂狗的都埋在树下当肥料,当时的人们没有生活垃圾的概念,啥也缺的年代还有垃圾。

村子变了样是在改革开放两年后,家家收入高了,手里有钱了,就想盖新房了。1980年是村里盖房的高潮,只要申请都可以批房基,俺家就是那一年盖得新房。规划的新村没了胡同,都是街,八米的大街呢,特别是住在胡同里的人都想搬出来,在胡同里住,进出的太不方便了,地排子进不去,鼓捣粮食啥的不是人背就是小推车,很烦气人。还有就是那些老街实在不好走,车辙一道道的,深的一年到头都有积水,就在这满是车辙、有积水的大街上,每家每户的一旁还有一大哆柴禾和一些积粪坑,这看着是大街,很宽阔,其实能走的比胡同宽不了多少,街中心是走大车的,泥里水里的,牲口拉着不怕,真正人走的路是两边不过半米宽的地方,被踩的锃明,有很多时候,大街还不如胡同里好走。

这样的街、这样的胡同,再加上破旧的土坯屋,这就是八十年代以前的村庄面貌。村庄重新规划后,新村坐落在了村东种子厂那片棉种地里,由于俺要房基晚,村东分完了,就到了村北,屋后就是北坡,一望无际的庄稼地。1980年盖得房子还是土坯房、土大街,不过房屋整齐了,土街平坦了,从南能望到北,从东能忘到西,再就是街上的柴禾垛少了,粪坑彻底没了,当然也没有树,而是多了些电线杆子和电线,就是在这一年,村里扯上了电,小煤油灯退出了历史舞台,每到晚上,户户都亮堂了。过年的时候,街上有了路灯,整个村子一下子明亮起来,人们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人人面貌也都发生了变化,由黑瘦变成了白胖,穿得衣服也鲜亮起来,这些变化都是生活的改善,由吃不饱到吃饱,由粗粮倒细粮,谁家也是这样,存着好几千斤麦子,够一家人吃好几年的。

村子再次规划是1987年,土坯房退出了历史舞台,谁家正房也是砖瓦屋,虽说有些人还说着砖瓦屋冬天冷夏天热的不好,自己盖房时也是砖屋,市场经济影响到了农村,盖屋脱胚没有白帮忙的,都是钱说事,除非一家子、亲兄弟和亲戚们帮忙不要钱。所以,盖土坯屋并不少花钱,与其劳心费力的折腾,还不如盖砖房省事,盖砖房好像是被逼无奈的事,其实是观念的转变,转变并不容易。土路变柏油路更晚,俺村里应该是2003年。当时,南洼的地被当地企业占了,一笔不少的占地款就修了路,通了自来水。于是,有了柏油路就不怕下雨天了,雨天后的泥泞也成了历史,村容村貌彻底改变了,老村的面貌成了记,忆场院也随着柏油路和农业机械化的提升而消失,很多农民走出了土地到城里打工,就出现了农民工。这些年里,富起来的农民都进了城,村子一下子空了,都是老人在看家。美丽乡村建设,村里靓起来,却跟城里的繁华相比依旧有很大的差距,农民依旧往城里跑,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在家里住的。结婚,在城里买房,谁也是这么想。光有房不行,还得有车,结婚没车被人笑话,这都是最起码的,就跟以前结婚时的老三件一样。

我以前的梦里是这样的变化吗?“新村里,人们在劳动,心里充满了希望。”新村就很美了,心里的希望却没想到是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中,农民有了养老金,有了医疗保险,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救助,新时代的农民不再靠种地为生,正在走土地产业化的路子,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模式正在打破,改革开放改变了一切……

2018年11月9日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