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张宁 80后惠民丫头,自幼喜欢写作、朗诵。豆腐块散见于各级杂志、报纸

Ta的文章 > 路的变迁
路的变迁
2017-02-15 00:00:00
又在修路了,每天上下班路过那儿都要下车慢慢推过去。虽然很麻烦,心里却充满了希望…… 听爸爸说,三十年前,这是一片麦田,只有几条曲曲折折的泥泞小路。要去县城开个会,就要步行通过这条条颠簸的小路到临乡去坐公车。那时公车很少,一天只有一辆路过,要经邹平、高青然后过黄河才能路过我们这儿,而那时候黄河连浮桥都没有。车辆要过黄河只能用船渡,很是麻烦,有时望眼欲穿的等几个小时,才能盼到公车的到来;而有时,赶半天路,汽车却突突冒烟离去。赶车的人只能闻着汽车尾气,磕掉鞋上沾满的泥巴,无奈的摇一摇头,扫兴而归。 到后来,大概是八十年代中期吧,220国道终于建成,横卧在了镇子外面,再出远门就方便多了。恋爱中的姑娘小伙们常会双双骑着崭新的自行车,一路高歌到四十公里外的北镇扯几米被面,姑娘们也都烫个当时流行的波浪卷。那四十多里的路,恋爱时节的他们骑着自行车丝毫不觉得累,说说笑笑中一天都打个来回。 我印象中最深的便是小时候爸爸带我去上班的情形,坐到自行车前面的我,数着国道边标着里程的小柱子。那时的汽车很少,每过一辆车,我都会高兴的要跳起来,当时的我觉得汽车的尾气都是香的。来来往往的大多是一辆辆拉着粮食的的牛车,总会留下一堆堆臭哄哄的牛粪,我常常离那些牛粪还有十几米远时便噘着嘴巴捂起鼻子。快到目的地时,需要从国道拐到乡镇的小路上。那时乡镇上几乎是没有柏油路的。拐弯时,爸爸会一边摇着自行车的铃铛,一边使闸。嘴里喊着让我小心,被车闸夹到手。 终于到了九十年代,镇里的路都变成了柏油马路,马路边的砖瓦房也越来越多。大家的脑袋越来越灵活,开始做起了生意,再建房也不仅仅是住宿的需要了,已经演变成商品房了。而村里的大叔大娘大姑娘小媳妇们也更喜欢来镇上,因为沿街房里副食店、服装店越来越多了。 到了二十一世纪,路越修越广,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家的生意经念得越发的熟练,腰包鼓起来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做小生意,开始建厂房,开公司。如今的家乡已经是全国闻名的“绳网之乡”和“圆葱、大蒜之乡”,惠青黄河公路大桥从镇驻地穿过,省道庆淄路与220国道在镇驻地相交,车站里每天川流不息的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去自己想去的每个地方。而私家车也越来越多了起来,奔驰、宝车这样的高档车,大家也习以为常的见它们每天 在镇里来来往往。 三十年改革路,给乡亲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相信我们的路会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敞亮……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