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范廷伟 范廷伟,邹平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邹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文集《故乡的笛手》,杂文集《蒺藜花开》,散文集《故乡与往事》《行走的故乡》《乡村,一份永远的牵挂》等。2015年9月,《故乡与往事》获邹平县第三届“范公文化奖”;2015年10月,入选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

Ta的文章 > 谁寄彩笺云中来
谁寄彩笺云中来
2017-02-13 00:00:00

记得很小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部黑白电影片《鸿雁》,模模糊糊的记忆里,映现出的是东北地区的一位邮递员,顶风冒雪投递报纸信件的故事。后来对邮递员了解了很多,得知了他们工作的不易,从早先的步行到后来的骑自行车,经常见到他们在乡下泥泞的土路上艰难前行的身影,于是对他们渐渐有了诸多的好感。在很多的诗文中,人们经常用绿色使者或鸿雁的形象歌颂他们。

将邮递员比喻成鸿雁,源于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的时候,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意。有很多的古代诗人托诗言志,例如唐人赵嘏的“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例如宋代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例如宋人戴复古的“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人们渐渐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便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平民百姓、伟人圣贤,书信之间传递着美好的情愫和良好的祝愿,触动着人们心底柔软的弦。现实中的书信不仅记载历史,记载传说,关于书信自身的传说也有许多。古代的书信并不叫书信。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还衍生出许多代称。古代的人们将书信就称为“家书”和“信札”等,代称有“尺素”和“飞鸿”等。传说中的鸿雁传书与红叶题诗,承载着人们多少深挚的炽热情感啊!关于书信的故事,记忆中最深的当属越剧经典《柳毅传书》,讲述湖北人柳毅在前往长安赴考途中,遇到一位女子在冰天雪地下牧羊。这女子乃洞庭湖的龙宫三公主,远嫁给泾水龙王十太子。三公主独守空房之余,又被翁姑欺凌,带羊群到江边放牧。周遭水族禽鸟慑于龙王声威,都不敢为三公主传书求救。柳毅义愤填胸,答应放弃科举的机会返回家乡送信。柳毅回到家乡,经常望湖兴叹;三公主得救后,也对柳毅日夜挂念。历经周折,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这是安定环境之下往事萦怀的一种心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时的家书更是这样的弥足金贵;“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泪痕”,这是有情人之间的无奈感叹。书信既是人们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延续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我的一个本家叔叔在战火纷飞的老山前线,为了让家人免得惦记,每天都务必给在本村小学教书的婶子写信报平安,话不在多,却寄托了亲人之间的相互挂念和美好祝愿。有一年的麦收,投递员由于忙于农活,造成叔叔的信件积压,弄得家里人紧张兮兮,正常的生活都被打乱了。普通人的书信,平淡直白的语言,代表着亲人的平安、挂念、祈福;其实书信还可以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李春波的《一封家书》,虽寡淡如水,当年也别具匠心地火了一把;艺术性较强的则是一首经典的《两地书·母子情》,尤为感人至深的是,这首歌以一个军人母亲与儿子四季对唱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歌中唱道:孩子啊孩子,春天我想你,小燕做窝衔春泥,小燕做窝衔春泥,你在远方守边疆,何时何日是归期?妈妈呀妈妈,春天我想你,咱家的果园可曾绿?妈妈呀妈妈我想你,门前的枣树仍依旧,风车小桥在梦里……孩子啊孩子,秋天我想你,丰收的日子多甜蜜,丰收日子多甜蜜,捎去一篮大红枣,带上一篓香水梨。妈妈呀妈妈,秋天我想你,山高路远情依依,妈妈呀妈妈我想你,莲蓬结籽一颗颗,心儿永在妈心里……

山高地远,鸿雁传书;江头河尾,鱼传尺素,书信中蕴涵着太多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厚谊。书信除了它的传情达意,还有它的艺术价值所在。古代的一些书法家用于书信上的文字更加具有个性,随意而灵动,显示出无穷的意趣。很多信件已被作为精美的文章、或作为典范的书法而保存下来的。当代的一些作家、艺术家的信件,我们只能见到一部分影印件,其真迹我们平凡人几乎无缘相见,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南京高级步兵学校的一个亲戚,给他父亲的信是用毛笔所写,竖式的信封信纸,刚劲优美的字体,让村里的一些文化人称赞不已,在我懵懂的童年印象中,对书信竟然可以这样写感到不可思议。后来在我的学生时代,又读到了部分书信体的小说,体裁很是新颖。受这些书信体文学作品的感染,一九八六年的金秋九月,我以书信体所写的《红烛赞—给老师的一封信》,荣获共青团邹平县委、县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教师节征文一等奖,为学校争得了很高的荣誉,在同学们中很是风光了一把。毕业后虽隔海翘首,天各一方,但同学们之间书信往来,心有所依,情有所寄,增强了友谊,加深了感情。一位女同学在给我的信中感今怀旧,缱绻情思留在纸上,她写到“扎着朝天小辫的女孩子,变成了青春秀美的大姑娘;灰头土脸拧鼻涕的小男孩,已经变成长着青须的英俊好儿郎”,这些情真意切、言辞优美的信件,至今我几乎能完整地背下来。早些时候,我所写的一些浅薄的散文和诗歌作品,寄到《山东文学》、《大众文学》、《惠民大众》、《计划生育报》等报刊,都能收到编辑亲手签写的退稿信,只言片语也如心香一瓣,体现出来的是对业余作者的一种无言的理解与尊重,然而在信息化的今天,能得到一封手写的退稿信,几乎成为了一种昂贵的奢求。

书信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所具有的时代性与思想性。读高中时曾所学的林觉民烈士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惟其感人之处,就在于它行行流泪,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人间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了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时隔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他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动容。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后,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曾萌生自杀念头,欲跟随林觉民而去。后经林觉民双亲跪下求她念在孩子尚年幼,需要母亲照料,她才放弃自杀念头。但时过一年多,因思念烈士过度,终日郁郁寡欢而病死,在他们两个令人断肠的故事中又添了一份辛酸。一九二四年初,刚烈、自强、充满叛逆个性的许广平,直接投书于她崇拜已久的鲁迅先生,两人在书信中神交已久,却不曾谋面。一年多的时间内,竟然通了一百多封信,后来,鲁迅先生保留并公布了自己和夫人许广平女士的通信,并亲自挥笔,把这些通信重新抄录,作为礼物,留给儿子周海婴,这就是著名的《两地书》。《鲁迅书信》、《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包括现代当代的很多作家书简,随意性较强,但文采飞扬,如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心路历程。那是他们内心的剖白,是披肝沥胆的心灵感悟,也是智者对同辈以及后代的谆谆叮嘱,现在都已经成为了情韵浓厚,内涵富泽,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

当今信息时代,不要说天涯海角可朝发夕至,就是天上人间也可以瞬息相通,总让人觉得生活中少了些情思和诗意。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有如春花开了、秋月落了一样的自然,当我身为物役,心因情累时,总是忘不了用朴素的心地、朴素的感情给他们写封信,因为短信代替不了家书,彩信代替不了贺卡,伊妹儿代替不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近几年来,我写信虽然不多,但我还是喜欢在叶影珊珊,绿凝几案的书桌旁,与朋友、亲人互致字字皆真情、句句皆深意,弥漫着淡淡墨香的亲笔信。我以为,思亲念故之时,写信、读信也是一种高尚的休闲与至美的享受呢!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