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王弘 王弘,山东省博兴县人。公务员,滨州市民主促进会成员。业余爱好摄影、旅行。自幼喜欢文学,随笔记录身边的点滴。多篇稿子在省市报刊发表,2016年7月加入滨州市作协。

Ta的文章 > 端午又闻苇叶香
端午又闻苇叶香
2017-02-22 00:00:00

端午又闻苇叶香

原创 2016-06-09 王弘 滨州文学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8期




又是一年五月五操奕恒;万莉 - 云中恋歌







端午又闻苇叶香

文/王弘 
                                      
    商场里,各商家的粽子促销活动如火如荼,提醒着你,端午节就要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经济繁荣,物资丰富,打破了地域、季节的界限,各类食品应有尽有。就说粽子吧,不知何时起,一年四季,街头市场多了推车叫卖声,早已成为便民早点。再后来,各大商场,多种品牌、各种口味,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广式的鲜咸、苏式的甜糯、北方的清甜等等不同风味。然而,林林总总汇集天南海北、花样众多的粽子,我却品尝不到记忆中的那种香甜——苇叶粽子。

     沾了二姐的光,二姐的生日是端午节那天,老家叫五月端午。通常我们过生日,母亲会给做一碗带荷包蛋的面条。二姐的生日,就包粽子。总觉得二姐的生日比我们的隆重,所以很早就记住了这个特殊的日子。

                                    

                                      
    那时的博兴县城西南的麻大湖水源丰沛,水塘、湿地众多,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一块块不大,但水流淙淙,蒲草肥美,芦苇茂盛。微风吹过,飒飒作响。苇稍上跳跃着各色小鸟,长短有序的叫声此起彼伏,像在演奏一曲初夏交响乐。有一种鸟非常小,褐色的羽毛不起眼,声音尖脆短促,不知疲倦。它有个很象形的名字,叫苇喳喳儿,是苇地里特有的物种。

                        

    我最喜欢的是那种羽毛艳丽的小鸟,翠绿的翅膀,脖子上一圈靛青色,头上的羽毛翠绿,但眼睛一圈鲜红。头顶上还支棱着几根橘黄色的羽灵,尾羽是一条紫一条绛红色混杂着。它们在苇尖上欢快地跳来跳去,展示着美丽的身姿。这明丽的颜色,似乎任何调色盘都调和不出来。我一直很惊奇,大自然怎会赐予这么美的精灵。

                                    

    端午节的前一天,我爱跟着母亲到城南的水塘边打苇叶。往往水深的地方,苇子生长茂盛,杆粗棵壮,但我们下不去水。母亲便站在土埂上,尽量伸长手臂够里面粗壮的苇子,打下宽长的苇叶。我在旁边接着,捋顺了放到篮子里。

    母亲中等身材,手臂也不算长,常常会失衡一脚踩进泥水里,弄脏了鞋面,打湿了裤管。而我听着啁啾的鸟鸣,看着受了惊吓的鸟儿腾空飞起,却兴奋地追着跑来跑去。

                       

    等苇叶打的差不多了,母亲叫我回去,这时才发现她的手臂被苇叶拉的一道道红痕。我心疼地问母亲疼不疼,娘总说不疼。直到有一天我也亲自被苇叶拉了,那火辣辣的滋味,才让我感受到了母亲当时的感觉,我才懂得了那时的粽子里包裹着的浓浓爱意。
                        

    包粽子是个技术活,糯米、红枣、花生洗净泡好待用。苇叶修剪洗净后用开水烫一下,增加韧性。大的苇叶两片,小的三四片,从大头开始转一下,做成锥形的小杯。先在角上放一颗红枣或者花生米堵住,再放糯米,上面两个角同样放红枣和花生。然后用苇叶盖过来,顺着力道转到最佳的位置,最后用线绳扎好,码到锅里。粽子都包好了,上火蒸煮,不久就冒出苇叶、糯米、红枣、花生混合的香气,香味越来越浓。我不敢跑远疯玩,只要闻到,就会第一时间跑回家,争抢那第一份美味。

                        

    包粽子说起来简单,包好却不容易。泡好的糯米滑滑的,也很松散。米放少了,瘪瘪的,既不好看,煮熟了吃着也不过瘾。米放多了,就撑得米粒挤出来,煮的时候漏到汤里,既浪费又没滋味。只有肚子鼓得溜圆,苇叶严丝合缝,是个立体的三角,才算最标准。通常我是包不好的,而且也没耐心。包不了两个,三分钟的热度褪去,就跑去玩了,直到闻到煮熟的香味才回来。等不到热气散尽,迫不及待地从还烫手的水里捞起一个,两手颠倒着,边吹气,边解馋。三两口粽子进肚了,还没品尝出啥滋味儿。

                                   

    包粽子的辛苦,那时我体会不到。母亲常常忙活一上午,看到粽子码在锅里满满的,但煮出来,不大会儿就光了。家里孩子多,分过一遍来,再给同院里的小伙伴分几个,就剩不下了。母亲边数落我们苇叶上的米粒没吃干净,边自己捡起苇叶抠下米粒来吃掉。当时,我还嫌弃她的小气和唠叨,却没在意她自己忙活半天竟舍不得尝一个。

那时候,口粮都按定量,大米和玉米面是粗粮。我一直嫌母亲小气,熬的大米稀饭总是水多米少。母亲盛稀饭时,慢慢下勺,把米多的给我们,她自己只喝清汤。直到有一天,我们去老师家里玩。渴了,老师让我们喝中午剩下的稀饭,这时我才发现老师家也和我家一样。米粒在锅底薄薄的一层,我们却争抢着吃的很香。

     那时的物资非常匮乏,白面馒头都是奢侈的梦想。我非常感恩母亲,在那样的时代,用不丰厚的物质基础,为我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念想。元宵节教我们包元宵,端午节教我们包粽子。蒸馒头时,两粒绿豆,一把剪刀,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刺猬就出现在眼前。还有小兔子、小胖猪、粘上红枣的花卷等等。但平时,她和父亲只吃粗粮。吃饭时她总是最后一个坐下,等别人吃饱了,就把剩下的残羹剩饭都划拉到自己碗里,打扫战场。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无私奉献,却时不时地埋怨他们做的还不够好。

                                   

    在母亲的唠叨和我们的顶撞中,我们长大了,逃也似地离开家。终于能够在广阔的天地自由飞翔了,而狂风暴雨也会折断理想的翅膀。还是母亲温暖的怀抱,父亲坚强的臂膀给予了我关怀和依靠。疗好伤,带着父母的谆谆教导继续上路,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父母的教诲使我懂得了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人生最美好。
    现在想想,我是多么的不懂事。直到多年以后,自己的孩子大了,想起来给她包次粽子吃。才知道,当年母亲酷日当头打苇叶、汗流浃背包粽子,是多么不容易。

    我从超市买的那种干叶子,应该是南方的竹叶吧,泡软了才能用。我站在厨房忙活了两个多小时,包了不到三十个粽子。等煮熟后,累的近似虚脱,没有一点想要品尝的欲望。而且干竹叶也没有新鲜苇叶的清香,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包过粽子。因为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当年的那种感觉了,更品尝不出一丝丝家乡的味道。那种醇香,那种满足,封存在了记忆深处。只有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悄悄拿出来犒赏自己贫瘠的灵魂和祭奠岁月流失的经年时光。


                              

    如今,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以前的苇塘很多都变成了宽阔笔直的大道,道路两旁高楼幢幢。夏日的骄阳炽烤着柏油路面,蒸腾的热浪似乎把人掀翻,就像行走在烧烤鱿鱼的铁板上。毒辣辣的太阳肆无忌惮地照射在头顶,白花花地直刺人眼,令人无处躲藏。


    站在昔日苇塘的原址,已没有一点原来的模样。远方飞来的苇喳喳,早已没有了栖身之地,它们会怎样得伤心断肠。我怀着侥幸,四处张望,想寻找记忆中的那片绿色,为烦躁的心输送点滴清凉。
然而,还是失望,失望……

                             



作者:王弘,山东省博兴县人,公务员。业余爱好摄影、旅行。自小喜欢文学,随笔记录身边的点滴,多篇文章获奖并在省、市书报刊登。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