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马明德 马明德,笔名鲁仁、听芦轩主。滨州市关工委诗词宣讲团团长、市诗词学会会长,山东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副会长。山东诗词学会会刊《历山诗苑》副主编,《齐鲁晚报》青未了·风雅颂特邀编辑,《诗词月刊》格律诗词创作研究班学术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著有《听芦轩文集》《听芦轩诗词》,主编《滨州百年诗词选》《渤海魂诗选》《诗话滨州》。作品选刻于湖南龙山、山东即墨和滨州等地。第二届山东省优秀诗人。

Ta的文章 > 从辛词谈军事意象的运用
从辛词谈军事意象的运用
2017-02-15 00:00:00

   意象是诗词作者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具体体现,是情与景、心与物、神与形的有机结合。能否自觉地、熟练地运用意象进行诗词创作,也是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辛弃疾以自身的经历和内心的真实情感,在词作中建立并运用了一系列密集的军事意象群,形成了一批具有雄豪阔大之美的壮丽词篇。辛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特别是其中军事意象的广泛运用,这是辛词所独有的艺术特色。她为当代军旅诗词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从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广大。

    一、辛词军事意象群涉及军事活动诸要素

   军事意象,顾名思义,即在词的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与兵器、战争、军旅生活等军事内容相关的意象。具体说,辛词的军事意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军事武器、装备。辛弃疾是行伍出身,对兵器及军事活动非常熟悉。在军事题材创作中,他对各种意象的选取驾轻就熟;甚至在其他题材的创作中,他也巧用兵器或其他军事活动意象。据统计,辛弃疾在留世词作中,选用最多的兵器是“剑”。如“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举头西北浮云,依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腰间剑,聊弹铗”(满江红·汉水东流)。“箭”的意象,“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江神子·和陈仁和韵)。“弓”的意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另,刀、枪、戈、戟、甲、吴钩、玉帐、旌旗、铁马等意象,在辛词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

   其二、战场具体行为、动作。辛词中或实写,或虚拟,把鲜明的意象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战场的宏大场面。以《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为例,上阕的开篇句,“旌旗”、“万夫”这两个意象,使人迅速联想到军队大规模集结、积极备战的场面;接着对句“锦檐突骑渡江初”,使用了“锦檐”、“突骑”这两个军事意象,让人很快联想到行动迅速的精锐部队正聚集在岸边准备渡江。这前后两句的有机组合,把旌旗猎猎、骑兵飞驰的状况描绘的栩栩如生。同时,辛词中还多有“射”、“骑”、“战”、“吹角”、“点兵”等意象出现,把战争场面和交战具体情况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三、军队将军、士兵。提及将军、壮士、奇兵这些意象,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短兵相接的烽火战场。如“将军百战身名裂”,“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绿树听鹈鴂);“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满江红·汉水东流)。除此外,辛词中还有以历史英雄人物自比的诸多词作。如“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在被誉为词史压卷之作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廉颇自喻,说不知朝廷还能否用他领兵,去为国杀敌。另外,还有“天下英雄谁敌手”的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卧龙诸葛”,“故将军”李广等。

    二、辛词军事意象在当代诗词中仍被充分运用

辛词中军事题材的作品,以杀敌报国、收复失地为主题,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盼望统一和民族强盛的愿望,表达了高昂激越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走强军之路、国家复兴中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辛词中的军事意象仍受广大诗词创作者青睐,被广泛运用。

  (一)实指运用。如“将军”意象,“凛凛依然百战身,挥鞭曾改旧乾坤”(邓世广《塔里木大学王震将军铜像前留影》);“横刀立马当日,征伐立殊勋”(李圭《水调歌头·读彭德怀传》)。“旌旗”意象,“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兵”的意象,“将演奇谋秋雾暗,士耽绝技晓星明”(范传新《远观使命行动—2010跨区大演习》);“精兵一览中”(徐红《破阵子·国庆大阅兵》)。还有“刀”、“战”、“骑”、“点兵”等。

  (二)引申运用。这在当代诗词中占的份量比较重。譬如“剑”的意象,王兆如在《破阵子·中国世纪大演兵》中,写“仗剑倚天削鳄首,坐地拔云射鹫睛”,显然是指的各型导弹武器。“枪”的意象,“持枪凝目视,神情意志专”(喻林祥《边关行》),自然也并非指冷兵器时代的枪。“铁马”意象,“萧萧鉄骥”明显是指坦克、装甲车,不会是古代金戈铁马的具体意象。还有”解甲“,不会指盔甲;“神箭”,不再是弓箭等等。当代诗词只所以仍沿用辛词中这些意象,不但使作品藉蕴,不过于直白,同时也能使读者进一步感受到作品中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

  (三)比喻运用。比喻是诗词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当代军事题材的词作,有的熟练运用辛词的军事意象,喻写现实中各类军事内容,由此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范诗银的《渔家傲·寄语潜艇出海》:“巨浪摇空沉霹雳,长风吹雨乱云疾。千里孤边鸣铁镝。呼声急,流光明灭分金戟。待旦枕戈期鬼楫,悬浮坐底听鳌泣。又在天涯看落日。无穷碧,旗翻潮涨归飞翼”。词中“铁镝”、“金戟”、 “飞翼”、“枕戈”,把潜艇以及导弹、鱼雷等兵器和海军官兵的英姿比喻的惟妙惟肖。又如“灯下吴钩辉战策,峰头铁甲耀征鞍”(林峰《参观解放军某导弹营》),作者用“吴钩”、“铁甲”等意象,把导弹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势描绘的栩栩如生。还有“把金戈抚遍,雄心参透,鼓长舵、鸣霜镝”(张晓虹《水龙吟·致潜艇》),“金戈”、“霜镝”两个意象,把潜艇兵器的静与动比喻的贴切到位。

    三、军事意象在当今诗词创作中也需与时俱进

辛词中丰富的军事意象,在现实诗词创作中,既可以引申、喻用,也可以拿来借用。但辛弃疾所处的年代,毕竟已经过去八百多年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军事活动的诸要素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在当今军事题材的诗词创作中,仅仅依靠辛词创造的意象群,来反映日新月异的军事题材,肯定有很大的局限性,也肯定难以反映信息化、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军事活动。因此要求诗词作者要在吸取辛词作品精华的基础上,勇于探索,精心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军事意象群。

      2012年,解放军红叶诗社和《解放军报》文化部联袂举办的首届“当代军旅诗词奖”,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一些军事意象,使人感到贴近生活、耳目一新。从军事武器方面,胡志毅的《戍边曲》曰:“荧屏清晰明如水,一点鼠标目了然,风云信息九州通,雷达电眼捕敌踪”,“荧屏”、“鼠标”、“信息”、“雷达”、“电眼”,把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各类具象几乎尽收囊中。还有“凉风吹拂钢枪管,刺刀上,一点流萤”(刘庆霖《风入松·边关潜伏》),“钢枪管”、“刺刀”,把部队基层官兵执行潜伏任务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

从军事活动方面,李栋恒的《率机械化集团军演习》,“地裂山崩开火令,灰飞烟灭凯旋诗”,一个“开火令”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宏大的演习场面。又如“石烂山崩魂是骨,躯残骨碎齿生风”(梁东《松山喋血》),“躯残”、“骨碎”,把现代战争的惨烈写到了极致。还有韦弦的《临江仙·忆渡江战役》,“夜半冲天千里火,炮声压过涛声,雄师百万似雷霆”,“千里火”、“炮声”等意象,把百万雄师过大江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既娴熟化用经典,又着意创新意境。如“唤起工农千百万”,“百万工农齐踊跃”,“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中,“工农”、“镰刀斧头”这些意象,把我党我军的性质、宗旨阐明的一目了然。再如“飒爽英姿五尺枪”(为女民兵题照),“师称机械化”(海鸥将军千古),“黄洋界上炮声隆”(西江月·井冈山),“五尺枪”、“机械化”、“炮声隆”等意象,也为反映当代军事活动打上了鲜明的印记。毛泽东雄睨古今,跨越历史,所写的军旅诗词大气磅礴,感情豪迈。应该说他在军事意象创新方面,也为后人做出了表率。

   综上所述,辛弃疾词作中密集的军事意象群,形成了其气势雄豪、慷慨激越的独特个性。其心怀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收复失地的民族主义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辉。当代军旅诗词创作,应积极挖掘和发扬其精神所在,认真借鉴其创建和运用军事意象的技巧,根据诗词发展的自身要求和规律,科学创新,打造精品,以此推动军队文化建设,锻造军队乃至全民的文化灵魂,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书目:

1、《辛弃疾词选》,中华书局出版,2009年第一版

2、《毛泽东诗词鉴赏 》,长春出版社出版,1994年第一版

3、《当代军旅诗词奖获奖作品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6月第一版

4、《中华军旅诗词》首卷,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8月第一版

5、中华军旅诗词》三卷,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3月第一版 


                       (发表于2014年6月《中华军旅诗词》第四卷)

点赞  0 收藏  0 转发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